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董其昌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宗师,以及董其昌为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研究董其昌的目的
董其昌思想绘画来自于苏轼和赵孟。苏轼在一些理论著作中鲜明的指出文人画家和画工画家之间的区别,看文人画家的画,就好像是看天底下最美的马匹,文人画家只是把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气质给表现出来。因此,无论这些画作有多少,怎么看都不会产生厌烦的感觉。但是工匠画家他们只是表现画面上事物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和真实的情况,没有融入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作用。他们只是机械的反应自然,所以看他们的画,看不到两三个就觉得非常无聊了。
赵孟也曾经说过同样的理论,他提出隶家和行家的区别,他在这里所说的行家,就是指的专业画家,他说的隶家指的是业余的画家,而赵孟认为,所谓的文人画,其实就是指那些业余的画家,而文人画之所以比较好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表现事物真实样貌之外,还蕴含着艺术家的精神风貌,这就是为什么文人之所以是业余的画家,但是他们的作品还是有非常好的欣赏能力和艺术价值的原因。
但是就如我们前面所言,董其昌的这个理论并不具有完全的客观性,它存在着很多缺陷,很多人提出了许多质疑的观点。
对于南北宗理论的怀疑,是最近才开始的事情,如今一些美术史家认为南北宗论是主观臆断,并不符合实际,我们说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中国山水画以及艺术流派发展的面貌究竟是怎样的,只有我们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够准确地判断南北宗论它的艺术价值究竟在哪里。
在董其昌看来,山不必多,以简为贵,南宗山水具有阴柔灵秀,圆润简单的特点,而北宗山水具有刚硬,雄壮,遒劲的特点,如果以此为标准来区分南北宗,那么王维,董源、巨然等归到南宗勉强说的过去,然而以此标准,荆浩,关仝,范宽等人划入南通,就完全说不通了。范宽生活在北方,画的是崇山峻岭,是北方刚硬的山石,根本没有南宗山水的柔润秀美的特色,那么这就不能把董源、关仝、范宽等人看做是南宗的画家。因此,董其昌把山水墨画比作南宗,将刚硬雄壮的山水画比作北宗这是主观臆断的。
我们知道中国的山水画形成独立的画种,是从东晋南朝时期开始的,以宗炳,王微为代表,宗炳,王微的画论是文人画的主张,他们提出了抒发自己情感和畅神的山水画的功能理论,如果说文人画的始祖是宗炳、王微,也未尝不可。他们的见解为后来的苏轼所继承。宗炳王微的时代,还是青绿山水,如果真的如董其昌画分南北二宗,从王维开始,那么,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又该放在何处呢?如果以青绿山水作为划分画派的重要标准,那么展子虔代替李思训的地位而成为青绿山水的始祖就顺理成章了。展子虔是唐之山水始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董其昌把李思训比做青绿山水的创始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明代的人没有看到展子虔的作品,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误解了有关的理论,比如张彦远所说的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李。张彦远说的是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的发展历史,并非说山水青绿画始于二李,把李思训看作青绿山水的鼻祖,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同样道理,把王维看做是水墨山水画之祖,也证据不足。
纵观艺术史,一个风格流派的形成,最主要的是画家对于现实生活有共同的理解和感受,在艺术上有共同的审美风格不是形成艺术流派的最主要的因素。五代北宋荆浩关仝写北方山水,以雄伟的气势为代表,有共同的风格追求。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描绘水乡的风景,崇尚平淡天真,是另外一种风格。创立南北宗论的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沈颢四个人,他们用艺术风格来划分艺术流派,可是从唐朝到明朝,山水画的风格几经演变,画家对于自然景物的态度,审美情趣也有种种差异,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只用两个画拍风格来划分山水画,难免有些牵强附会。
虽然说南北宗有很多缺陷,但是南北宗论也是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的。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清代以前,画家的争论与思想上的论点方法上的探讨,存在一定的门户之见,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传统的正宗与否,对于传统中精华,人们并未放弃和否定,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五四新文化后,中国画的争论是中西之用,焦点是如何借鉴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来改造中国的绘画,最终还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对于中国画的传统,也不曾动摇。改革开放到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市场经济大潮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强烈冲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加强大和迅猛,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又一次面临严峻的挑战。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画的发展,除社会发展变革的因素以外,还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那就是它的历史继承性。我们不能够割断历史,今人创造是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画的继承,离不开对前人的研究,对于传统技法的研究,对传统审美意义的研究。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标志着文艺理论所创造的文献整理与原作临摹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当代中国化研究开启了新的思路。
董其昌为研究南北宗论,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手稿笔记,对于中国画学理论研究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在董其昌南北宗论中,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研究同样宝贵。董其昌不仅重视学习传统,同时又重视艺术的感悟,主张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他的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代中国传统技法的学习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董其昌的艺术理论结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基本思想和审美情趣,他把这些理论和思想和与南北宗的山水画融为一体,阐述南北宗山水画的意境美,使之成为南北宗山水画的审美追求。这正是当下画坛急功近利的风潮下不可或缺的艺术境界。这些都是我们研究董其昌南北综论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董其昌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宗师
董其昌(1555--1636)是明代晚期大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等职。其书法平淡古朴的风格,对后世书法影响较大。董其昌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有他自身的书法水准为基础,但这不是主要的(同时代他不算最好),主要得益于一个人的赏识。这位伯乐不是别人,正是——康熙爷。
沙孟海先生在他的书学扛鼎之作《近三百年的书学》中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董其昌的书法水平并不比同时代的那些知名书家高,只是他的运气好,他的作品为清代康熙皇帝所喜爱,一时臣下,莫不追随。真是一语道出真谛。
沙孟海更指出,艺术的真价值并不能跟作者名望相提并论。他认为张瑞图等人的书法水平完全不在董其昌之下。至于董其昌与黄道周、王铎相比,则是丑女比西施。
其实不止沙孟海这样评价,清代康有为在他的书论中也认为董其昌书法“局促如辕下驹,骞怯如三日新妇”。(附图:董其昌大字行草书法《仙坛记》)
然而清代康熙爷却独喜欢董其昌书法,悬挂寝宫,朝夕观摩,并以他的字为帖,反复揣摩练习,称赞说:“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非诸家所能及也……”又说:“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康熙自己的书法字形,几乎完全出于董其昌的路数。
总之,就像王羲之受到唐太宗的喜欢而成为千古书圣一样,董其昌也因为康熙爷的推崇,使得其书风风靡一时,皇宫大臣纷纷临摹,这样名气越吹越大,最终成了一代宗师。区别是:王羲之是全凭实力,董其昌有些靠机遇造化。
各位读者朋友怎么看?如果没有康熙爷,董其昌还能那么出名吗?欢迎参与讨论。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
禅家唐代始分“南北二宗”,董其昌为何提出绘画史“南北宗论”
中国山水画艺术原来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由于中国艺术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崇尚一种述而不作的理念,因此对于理论的探讨往往来于艺术家自身的经验总结,而非纯粹理论性构建。
所以,中国的理论一艺术理论的发展往往是一个艺术家对于自身创作经验的感想。还够不成较为系统的理论著作。中国的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对于山水画的研究缺少一种系统的论述和流派的归纳,而南北宗论却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这标志着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画派理论的产生。
要想谈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来说一说关于董其昌和他背后的明代书坛的整个大背景,这样就便于我们了解关于董其昌的书画理论,董其昌生活在明朝末年,这一时期,吴门派开始衰落,松江画派开始称雄,松江画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董其昌。
董其昌除了擅长书画之外,在绘画理论的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他提出的南北宗论涉及到中国绘画流派发展的准则,也涉及到文人画的价值定位,可以说,正是由于南北中论,才奠定了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历史上的价值,标志了以文人大夫为代表的文人绘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阐发了他们的审美以及他们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成为了中国画坛的主流和最高的价值代表。
董其昌认为佛家讲究南北二宗,那么中国的绘画也应该讲究南北二宗。这个南北宗的分法从唐朝时期开始,唐朝时期就有了南北宗的理论,北宗是以李思训父子作为代表的,到了宋代,有赵伯驹、赵伯干以及马远夏圭等人,南宗则是以王维为主要的宗师,其后有关董巨米等人。他认为,山水画之所以能够分南北二宗,在于他们的画法,李思训是青绿山水,王维是水墨山水。董其昌的说法虽然较为随便,但是从他的讲话来看,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山水画的系统和佛家的流派是一样的,从唐时候就开始分南宗和北宗两个系统,后世的山水画一直沿着这两个系统在不断的发展。
第二个特点就是南北宗的分法,并不是指地理位置上的区分,而是以两种不同的修行体验分别来指代山水画中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
第三个就是南宗一派提倡顿悟,北宗一派主张苦修。南宗画家在虚无缥缈的主观意趣中抒发自己的创作倾向,而北宗画家则是注重技巧的发挥,它们注重写实,劳神费心,刻板造作。
第四点,从绘画的技法来看,南宗注重渲染,所以他们的绘画随意,圆融疏散。北宗的山水画家注重写实,严谨刻板,较为刻意不自然。两宗的对立互不影响,也互不干涉,这种理论用佛家禅宗南北二派之说来隐喻和解释山水画的风格派别以及创作观念的问题,对于后来的中国山水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们知道明清时期,大夫阶层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对于绘画的需求越来越多,而此一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完善,艺术市场逐渐兴起,普通人也可以通过金钱交易来获得艺术作品,而他们对于艺术作品的选择在无形之中就影响了艺术家的绘画创作,当时艺术市场普遍流行着一种世俗化的审美。
在这种的情况下,董其昌基于自己文人的身份,对于这种艺术发展的现状不屑一顾,甚至是批判。他渴望回到以往文人所提倡的笔墨技巧上来。因此,他提出南北宗的理论,实际上就是针对当时的这一现状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希望通过颂扬南宗的绘画,贬低北宗的绘画来实现对这一现状的扭转和改变。
实际上,董其昌这这种观点从思想根源上来说,是源自宋代和元代时期我们所熟知的苏轼和赵孟頫,他们也持有这样的观点。
苏轼在一些理论著作中鲜明的指出文人画家和画工画家之间的区别,赵孟頫也曾经说过同样的理论,他提出隶家和行家的区别,他在这里所说的行家,就是指的专业画家,他说的隶家指的是业余的画家,而赵孟頫认为,所谓的文人画,其实就是指那些业余的画家,而文人画之所以比较好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表现事物真实样貌之外,还蕴含着艺术家的精神风貌,这就是为什么文人之所以是业余的画家,但是他们的作品还是有非常好的欣赏能力和艺术价值的原因。
但是就如我们前面所言,董其昌的这个理论并不具有完全的客观性,它存在着很多缺陷,很多人提出了许多质疑的观点。
在董其昌看来,山不必多,以简为贵,南宗山水具有阴柔灵秀,圆润简单的特点,而北宗山水具有刚硬,雄壮,遒劲的特点,如果以此为标准来区分南北宗,那么王维,董源、巨然等归到南宗勉强说的过去,然而以此标准,荆浩,关仝,范宽等人划入南通,就完全说不通了。范宽生活在北方,画的是崇山峻岭,是北方刚硬的山石,根本没有南宗山水的柔润秀美的特色,那么这就不能把董源、关仝、范宽等人看做是南宗的画家。因此,董其昌把山水墨画比作南宗,将刚硬雄壮的山水画比作北宗这是主观臆断的。
我们知道中国的山水画形成独立的画种,是从东晋南朝时期开始的,以宗炳,王微为代表,宗炳,王微的画论是文人画的主张,他们提出了抒发自己情感和畅神的山水画的功能理论,如果说文人画的始祖是宗炳、王微,也未尝不可。他们的见解为后来的苏轼所继承。宗炳王微的时代,还是青绿山水,如果真的如董其昌画分南北二宗,从王维开始,那么,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又该放在何处呢?如果以青绿山水作为划分画派的重要标准,那么展子虔代替李思训的地位而成为青绿山水的始祖就顺理成章了。展子虔是唐之山水始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董其昌把李思训比做青绿山水的创始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明代的人没有看到展子虔的作品,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误解了有关的理论,比如张彦远所说的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李。张彦远说的是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的发展历史,并非说山水青绿画始于二李,把李思训看作青绿山水的鼻祖,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同样道理,把王维看做是水墨山水画之祖,也证据不足。
纵观艺术史,一个风格流派的形成,最主要的是画家对于现实生活有共同的理解和感受,在艺术上有共同的审美风格不是形成艺术流派的最主要的因素。五代北宋荆浩关仝写北方山水,以雄伟的气势为代表,有共同的风格追求。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描绘水乡的风景,崇尚平淡天真,是另外一种风格。创立南北宗论的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沈颢四个人,他们用艺术风格来划分艺术流派,可是从唐朝到明朝,山水画的风格几经演变,画家对于自然景物的态度,审美情趣也有种种差异,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只用两个画拍风格来划分山水画,难免有些牵强附会。
虽然说南北宗有很多缺陷,但是南北宗论也是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的。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清代以前,画家的争论与思想上的论点方法上的探讨,存在一定的门户之见,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传统的正宗与否,对于传统中精华,人们并未放弃和否定,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五四新文化后,中国画的争论是中西之用,焦点是如何借鉴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来改造中国的绘画,最终还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对于中国画的传统,也不曾动摇。改革开放到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市场经济大潮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强烈冲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加强大和迅猛,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又一次面临严峻的挑战。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画的发展,除社会发展变革的因素以外,还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那就是它的历史继承性。我们不能够割断历史,今人创造是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画的继承,离不开对前人的研究,对于传统技法的研究,对传统审美意义的研究。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标志着文艺理论所创造的文献整理与原作临摹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当代中国化研究开启了新的思路。董其昌为研究南北宗论,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手稿笔记,对于中国画学理论研究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在董其昌南北宗论中,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研究同样宝贵。董其昌不仅重视学习传统,同时又重视艺术的感悟,主张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他的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代中国传统技法的学习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董其昌的艺术理论结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基本思想和审美情趣,他把这些理论和思想和与南北宗的山水画融为一体,阐述南北宗山水画的意境美,使之成为南北宗山水画的审美追求。这正是当下画坛急功近利的风潮下不可或缺的艺术境界。这些都是我们研究董其昌南北综论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为什么清朝对董其昌的评价大多为贬
历史上对董其昌较为严厉的批判发生在清朝中后期,以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书家对董其昌进行了猛烈攻击。如包世臣一反清代书坛对董其昌的偏爱,作出了“行笔不免空怯”的评价,成为贬低董其昌书法艺术的代表性观点。
康有为则在《广艺舟双楫》中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同样是对董其昌的书法成就持极其否定的态度。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29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