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开始那么疼黛玉,为什么最后却变得冷酷无情

贾母开始那么疼黛玉,为什么最后却变得冷酷无情

大家好,关于贾母开始那么疼黛玉,为什么最后却变得冷酷无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贾母为什么讨厌林黛玉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贾母为什么不喜欢宝钗
  2. 红楼梦贾母为什么不让宝玉娶黛玉
  3. 贾母为什么不疼黛玉
  4. 贾母开始那么疼黛玉,为什么最后却变得冷酷无情

贾母为什么不喜欢宝钗

我是潇湘竹48,首先感谢题主提出这个问题,我很乐意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声明一点,本文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所取例证只限于前八十回;至于后四十回他人续作中的贾母形象,完全违背了曹公原意,严重歪曲了贾母形象,徒留其形而无其神,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

我认为,题主说贾母不喜欢宝钗,这种措辞都太委婉、太客气了。

据我看来,贾母是深厌宝钗的。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宝钗能够带着她的“金锁”离开荣国府,另攀高门去,放过她的两个玉儿,使她能够在有生之年促成两个玉儿的婚事。

下面,我将根据曹公自己宣称的创作原则——“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第一回)——即小说中所有的事件(情节)都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情理逻辑,来探究“满纸荒唐言”表象下的贾母对宝钗真实态度的“其中味”。

一、事实上,贾母非常厌恶宝钗,只不过由于重重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贾母把厌恶之情表现得比较隐晦而已。

如果我说贾母深厌宝钗,有的读者可能会坚决反对!怎么可能呢?

贾母多喜欢宝钗啊,不信的话,第二十二回中不是明明写着: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正值她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她办酒戏。

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贾母更加欢悦。

第三十五回中贾母不是几乎把宝钗夸到天上去了吗?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都不如宝丫头。”

还有,第三十八回螃蟹宴,当湘云告诉贾母是宝钗帮她预备的时,贾母道:

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得妥当。

我认为,这就是“荒唐言”,就是“反语”,就是我要说的贾母虽深厌宝钗而必须隐晦其意的表象。

具体的分析在第二部分中再展开,我们先来探究一下贾母为什么不能直接表现出对宝钗的真实观感。

(一)出于对儿媳王夫人的忌惮,贾母对宝钗的厌恶之情只能隐晦表达。

读者或许会觉得奇怪,贾母怎么会忌惮儿媳王夫人呢?

自汉以来,朝廷以“孝”治天下,对“孝道”的鼓吹不遗余力,“百善孝为先”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

对于女性而言,“不事舅姑”为大罪,是“七出”之一;“不顺父母去”,不孝顺公婆、不顺从公婆心意的儿媳,丈夫可以“逆徳”的名义“去”之,这是礼法赋予的丈夫“休妻”的正当理由。

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在尤重礼法规矩的贵族公府,王夫人难道不是对贾母一向礼仪周全、恭敬孝顺吗?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老太太怎么想着好,就是怎么样行”,对贾母可谓百依百顺了。贾母本人也当着众人对薛姨妈说“你这个姐姐她极孝顺我”。

其实,这些话不过是古代贵族世家家庭政治的外交辞令罢了。这套婆媳话语体系维持了“婆慈媳孝”的规矩体面,掩盖了婆媳二人在很多事情上的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关于宝玉的婚姻与读书科举二事。

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贾母在前八十回中始终支持“木石前盟”二玉婚姻;王夫人则极力促成“金玉良姻”二宝婚事。

双方都意志坚定,毫不妥协,但这种对抗从来没有摆到明面上,而是在礼仪规矩的表象下暗流汹涌。

因此,贾母虽然有婆婆身份加持,又是荣宁两府名义上的家族第一人,但事实上,她对王夫人颇为忌惮。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为黛玉日后的处境考虑,贾母不能得罪王夫人。

关于古代的婚姻制度,最简明的说法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也就是说,宝玉的婚姻决定权不在贾母手中,而在贾政、王夫人手上。贾母若想让二玉成婚,必须得到贾政、王夫人的首肯。

那么,贾母是不是可以凭借亲情、孝道让孝顺的儿子贾政同意二玉婚事就行了呢?毕竟就封建时代夫妻关系而言,女性是“既嫁从夫”的,贾政似乎拥有绝对的决定权。

从理论上看确实可行,但是,如果我们从日常生活情境的角度来看,就会明白这将为黛玉婚后的生活造成无穷后患。

贾母即使以这种方式促成宝黛婚事,黛玉在她与王夫人的婆媳关系中将何以自处?

只要王夫人不接受黛玉,黛玉的处境就会极其困窘。由于内外有别,即使公公是亲舅舅,贾政也不能对黛玉形成有效的庇护。由于孝道,宝玉也无法护黛玉周全。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可以悍然做主把刘兰芝休弃,殷鉴不远,贾母如何不心怀警惕。

就拿王夫人来说,那个刘姥姥口中曾经“着实响快”的王府二小姐,现在不也成了贾母口中“木头似的”了吗?

贾母深爱黛玉,则必为之计深远。黛玉父母双亡,没有来自娘家的任何助力,就像紫鹃忧虑的“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贾母必须考虑自己百年之后黛玉的未来。

不看僧面看佛面,基于这种考虑,贾母只能对宝钗假以辞色。

2.以荣宁两府目前的现状来看,必须维护好与王夫人娘家王府的关系。

虽然说金陵四大家族的排序是贾、史、王、薛,但当前贾府的朝政实际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家族中的男性并无真正军政重臣,家族地位只是靠着曾经的荣耀以及与其他世家的老交情勉强维持罢了。

而王夫人的娘家兄弟王子腾却一路攀升、大权在握,由京营节度使升任九省统制,又擢九省都检点,是四大家族中少有的实权派。

甚至元春的封妃以及在后宫的荣辱,也与舅父王子腾在前朝的势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族联姻本就是互相扶持照应、巩固家族利益的最佳方式。贾母必须倚重联结贾、王二族的关键人物王夫人。

宝钗也是王子腾的亲外甥女,贾母如何能不隐藏对宝钗的真实态度呢?

3.王夫人是元春、宝玉的亲生母亲。

在《红楼梦》的时代,女性在夫家的地位,除了娘家力量的支持外,还取决于她的子女。

王夫人共生育了两男一女三个子女。长子贾珠十四岁就进了学(考中秀才),妥妥的学霸一枚,可惜早亡。

女儿元春因“贤孝才德”被封为贵妃,贾府因此在军功勋贵的基础上又成为皇亲国戚,延续了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景,是贾氏一族的荣耀。

儿子宝玉衔玉而生,这在古代被视为“祥瑞”,昭示着宝玉必将卓越不凡。

荣宁两府最出色的子女都是王夫人所生,“母凭子(女)贵”,贾母对儿媳王夫人不能摆婆婆谱,而是必须礼待有加。

(二)贾母是真正的豪门贵妇,熏染多年的礼仪规矩和个人修养使她的言谈举止都表现出大家风度。

真正的贵族并不是盛气凌人、飞扬跋扈的,而是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有君子之风,德位匹配的。

贾母之父乃保龄侯尚书令史公,尚书令位同宰相,乃文臣之首。贾母又嫁为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嫡妻,经历了荣宁两府最鼎盛的时期。这样的出身与阅历使贾母沉淀出雍容、慈善、温厚的气质。

她的言谈举止具有真正的贵族大家风范。

第二十九回中,清虚观的一个小道士慌乱中撞在凤姐怀里,被凤姐扬手照脸一巴掌打了个筋斗。贾母的态度则是这样的:

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惯了,哪里见得这个势派。可怜见的,倘或一时唬着了他,他老子娘岂不疼得慌?”……贾母命贾珍拉起他来,叫他不要怕,问他几岁了,……贾母还说“可怜见的”,……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

两相比对,贾母的态度满是慈悲。

第三十九回中,刘姥姥与贾母初见,虽然两人地位悬殊,但贾母的言语态度令人如沐春风:

贾母亦忙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今儿既认着了亲,别空空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也算看亲戚一趟。

对待小道士、乡间老妪尚且如此!对待儿媳妇王夫人的亲外甥女宝钗,贾母的态度当然更为审慎,礼仪规矩的表面上不会有一点差错。

二、贾母作为“木石前盟”的中流砥柱,几乎以一己之力含蓄委婉而又坚韧不移地抵制着“金玉良姻”的进逼,怎么可能不厌恶宝钗?

贾母对宝钗的厌恶与对黛玉的疼爱成正比,她有多深爱黛玉,就有多讨厌宝钗。

(一)贾母对黛玉爱之深切

贾母对黛玉的爱深厚、绵长,体现在种种细微之处。略述如下:

她记挂着年幼的黛玉失去了亲生母亲的呵护关爱,贾敏的葬礼刚结束,马上派人来接,自己抚养才安心;

她担心聪慧敏感的黛玉在荣国府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孤单失落,不但安排她与宝玉住碧纱橱里外间,还把迎探惜三春迁去王夫人院里,她对黛玉“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

她看到潇湘馆窗纱颜色旧了,马上安排凤姐“明儿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软烟罗)替她糊窗子”;

她怕黛玉劳碌着,针线女红也不让做,黛玉半年还没拿针线呢;

她叫人每日给黛玉送一两燕窝,只因宝玉“在老太太跟前略露了个风声”;

她知黛玉禀气柔弱,不禁毕驳之声,当外面放起烟火花炮时,“便搂她在怀中”;

当紫鹃一句话害得宝玉死了半个以后,她怕黛玉伤心难过,第二天就“亲来看视了,又嘱咐了许多话”……

她是外祖母,她又把对最爱的小女儿贾敏的爱,悉数转移给了黛玉。

(二)贾母最忧虑的是黛玉的婚事

对于贾母而言,她对黛玉最忧心的就是婚姻大事。

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联姻,幸福婚姻是稀缺品。

很多夫妻关系就如紫鹃这个小丫鬟说的:

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

尤其是黛玉父母双亡,母家没有直系血亲扶持,更是有极大可能落入紫鹃忧虑的结局:

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放眼《红楼梦》的世界,荣宁两府的妻子们可曾被爱过可曾幸福过?

眼前荣耀风光的贾母,年轻时应该也因后宅的争风算计伤心流泪吧!

霸王似的凤姐,对贾琏千防万防,也挡不住这只“馋嘴猫”脏的臭的都往屋里拉。最终夫妻反目成仇、分道扬镳。

如此种种,贾母亲历过,更日日在她眼前上演。贾母如何能不为黛玉早做打算?

就贾母而言,宝黛结合是最令她放心的结果。一者宝玉对黛玉的痴情世间罕有,二者公公贾政是黛玉的嫡亲舅舅。贾母相信,哪怕她百年之后,父子二人至少不会委屈黛玉。

可是,贾母再怎么满心满意地为黛玉绸缪,也没料到半路里杀出个戴着“金锁”的宝钗,与其母薛姨妈一起,咬住青山不放松,一边鼓吹“金玉良姻”,一边以殷勤小意取媚王夫人,彻底打乱了贾母的布局。

试问,贾母如何能不厌憎宝钗?

三、在贾母看来,薛家不仅门第低微,人品更是卑劣,她怎么可能不厌恶宝钗?(一)薛家门第低微

读者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薛家是贵族。

因为一张“护官符”,读者往往对四大家族无区别地看待,认为都是贵族高门。

事实上,薛家与其他三家在门第上有本质区别。贾、史、王有爵位和封地,毫无疑问是贵族阶层。

但薛家早已在宝钗父亲这一代就跌出“士”阶层了,遑论贵族呢?

自宝钗父亲起,已经彻底弃儒从商,沦为“商户”,虽然说是皇商,亦是商人一属。

就古代“四民社会”的划分而言,士农工商,既是职业分工,又是阶层归属。现代经济社会,商人地位很高,可是在古代完全不同,再是豪富,在贵族世家眼中也是微末小民,让其倾家破产只如覆手一戏。

(二)薛姨妈和宝钗人品卑劣

薛家的门第已经让贾母看不上眼,更重要的是贾母认为薛姨妈母女人品卑劣,决无与其结亲的可能。

首先,贾母认为薛家母女伪造了带有八字吉言的“金锁”,炮制了“金玉良姻”之说,妄图牢笼她的爱孙宝玉!是可忍孰不可忍!

从“金锁”出现的时间点来看,诡异非常,绝非薛姨妈宣扬的是个“和尚”送的。

若是薛家住进梨香院之后送的,和尚既然要保证宝钗的婚姻,哪里有送金锁瞒着男方的道理?

若是早在薛家进京之前送的,薛姨妈与王夫人常有书信来往,怎么可能直至进京之后才说?

久经世事,凭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的贾母,一眼就看出其中的不合情理,怎么能相信这等拙劣的骗局!

因此,薛姨妈和宝钗在荣国府无论怎样殷勤小意,矫情作态,贾母的慧眼早已识破母女二人的诡计与野心。

试问,贾母会喜欢宝钗吗?

无论她如何“举止娴雅”“品格端方”“罕言寡语”“随分从时”,在贾母眼中,只不过就与梨香院的优伶搬演戏曲一样,做戏而已!

其次,贾母三番五次婉拒宝钗,可是母女二人依仗着王夫人的关系,与贾母打持久战。

由以上分析可知,按照“事体情理”的叙事原则,把某个情节置于故事的总的发展脉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去理解解读,才能明白作者隐藏在情节背后的“其中味”。

再看本文开头我们说的几处似乎贾母欣赏宝钗的情节,其真相不是呼之欲出吗?

贾母为宝钗办十五岁生日是为了暗示母女二人,请挪步回尊舍,女儿已经及笄,是成年人了,再住在荣国府不是事儿!

贾母“千真万真”地夸宝钗比自己家的四个女孩都好,这种极其夸张的说法只能是“千假万假”,水得不能再水!

螃蟹宴更是触犯了贾母的底线,自己的娘家孙女,史府的嫡女湘云,一个小小的诗社东道,居然被宝钗怂恿成阖府女眷的饕餮盛宴!傻乎乎的湘云还喜滋滋地说都是宝姐姐替我预备的!贾母只觉得脸疼憋屈,湘云不但被宝钗利用,还如此承情!让贾母情何以堪啊!

所以,一向爱热闹爱玩乐的贾母居然找借口走了…………

所以,贾母哪里是不喜欢宝钗,而是恨不得她马上消失不见吧!

本文为原创回答!洗稿者可耻!若发现5月12日之后的抄袭、洗稿,必向头条后台举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红楼梦贾母为什么不让宝玉娶黛玉

1、林黛玉的家世比不上薛宝钗,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就算是贾母和宝玉再喜欢黛玉,也拗不过薛姨妈和王夫人代表的雄厚家世背景。

2、黛玉的性格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审美,她太叛逆了,封建社会贵族阶级是不会允许这样自由不羁的灵魂存在的,薛宝钗就深知这一点,所以从从小就拼命吃冷香丸来抑制自己火热的心和自由的灵魂,好符合封建家长的审美从而得到认同。果然在唯一支持宝黛恋的贾母去世后,他们的爱情就彻底成了悲剧。

贾母为什么不疼黛玉

一是黛玉性格孤僻,冷淡,不爱热闹。贾母是喜欢开朗活泼的人,比如王熙凤。

二是黛玉和宝玉感情的纠缠不清,也是贾母不允许的。黛玉在贾母眼里就是一个青春期叛逆的熊孩子。

贾母开始那么疼黛玉,为什么最后却变得冷酷无情

贾母开始那么疼黛玉,最后却变得冷酷无情?为什么?

贾母从一开始就没有疼爱黛玉。只是因为贾母虚伪、会说话,营造出了一种疼爱黛玉的气氛,给了读者一种错觉。

林黛玉一进贾府,贾母就搂着她心肝肉的哭嚎:

“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

许多读者闻之动容,以为贾母真的只疼爱贾敏;殊不知,她当时最疼爱的是她的长子贾赦。因为当时贾赦是贾府权势财富的继承者。

(一)

如果贾母从一开始就疼爱黛玉,她就不会硬逼着把黛玉接过来。

林如海当时才41岁,黛玉在自己家里做大小姐难道不舒服吗?后来黛玉在贾府常常被贾宝玉欺负,每日哭泣,就证实了她是不应该来贾府的。

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外婆,看见自己的亲外孙女在自己家里过得不好,就会马上把她送走;但是贾母好像根本不知道黛玉常常哭泣一样。

这说明,一,她明知道贾宝玉欺负黛玉,黛玉天天哭泣,但是她就是不批评贾宝玉,也不安慰林黛玉;二,她不知道黛玉天天哭,她的借口是丫鬟们没有向她汇报,因为丫鬟们知道她不在意黛玉,所以才不向她汇报。

总之,贾母就是一个心狠又残忍的外婆。“她是哪门子的姥姥!”这是曹雪芹借林黛玉说刘姥姥来表达他对贾母的评价。

(二)

贾宝玉挨打之后,贾母薛姨妈王夫人宝钗王熙凤都去看望贾宝玉,大家在贾宝玉身边快乐地说笑,贾母竟然从来都没有想起自己的亲外孙女。

大家谈论起会说话、嘴巧,贾宝玉说,“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有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当自己的孙子说起这话,正常的外婆会说:“林丫头在哪儿呢?谁去看看林丫头?把她叫过来玩罢。”但是,贾母只说道:

“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贾母一句话就埋葬了林黛玉,这一群又势利、又“有眼色”的人谁还好意思在贾母面前提黛玉?

后来,大家跑到王夫人的房里去吃饭,王夫人让请姑娘们去,结果黛玉没去吃饭。

正常的外婆会说:“黛丫头怎么不来吃饭?拣个好菜给她送去!”但是贾母一句话都没说,她的沉默又把黛玉埋葬了一次。

就这样埋葬个三次四次的,贾府里的人都明白了,贾母根本不在乎黛玉的悲伤、饥饿、甚至死亡。

(三)

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迟到,拉着林黛玉的手说:“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贾母竟然笑着说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意思是即便是她的亲生女儿,她也不愿意为她多流一滴泪的。

贾母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宁愿让黛玉天天哭泣,也不会为了黛玉得罪贾宝玉,贾宝玉要拿黛玉当出气筒,那她就应该是个出气筒。贾母这个狼外婆就是这么自私冷酷。

清虚观打醮黛玉中暑。贾宝玉趁黛玉生病三番五次地去骚扰,就是不让她静养,最后终于找到了在黛玉面前暴怒的借口。

林黛玉最后被气得脸红头胀,一口一口地把吃过的药都吐了出来,气息奄奄,生命垂危,老妈妈们吓得把贾母和王夫人叫了过去,

但是,贾母来到潇湘馆,对于自己那快被气(吓)死了的亲外孙女连看也没看一眼,去到之后就大骂袭人和紫鹃,责怪她们不好好服侍。然后拉着贾宝玉赌气离开。

袭人和紫鹃已经服侍的够好了,所以,她这哪里是骂袭人和紫鹃?她这分明是在骂黛玉啊!

贾母以前曾经说过,不许林黛玉扭贾宝玉,意思是,林黛玉不能和贾宝玉顶嘴,不管贾宝玉说什么做什么,林黛玉只能听着,只能接受。贾宝玉调戏林黛玉?那就让他调戏一下呗!贾母从来就是这样想的。

许多读者对续书里面“贾母突然变脸”难以接受,就是因为没有读懂前面80回的内容。读者们在前80回里看到了一个慈祥善良的外婆,所以后面才有了贾母变脸的突兀的感觉。

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贾母突然变脸这一说,她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奸诈冷酷的人。

说到这里如果你还不相信,我就再罗嗦一句,正常的奶奶谁会只宠爱一个孙子?贾母从来没有搭理过贾环贾琮,贾环贾琮一点都不像一个大家的公子,就能说明一切。

贾府实际上就是一个坟墓,外面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贾府,死在贾府,这就是《红楼梦》要讲的内容。

有兴趣的朋友请参考我的相关文章。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贾母开始那么疼黛玉,为什么最后却变得冷酷无情和贾母为什么讨厌林黛玉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贾母非常疼黛玉,为何却不让她嫁宝玉 晴雯死后,她无奈说出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2940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