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孔子为什么被古人称为万世先师这个问题,孔子尊崇历史冷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孔子为什么叫世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算文化宗祖,所以被司马迁写入世家当中也是合情理的。世家原本是记载诸侯王国的,司马迁认为孔子的地位和他们相当,也表示了对孔子的尊敬。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为什么司马迁把孔子也写入世家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弟子有颜回等人也非常有名。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司马迁把孔子和诸侯国相提并论,也并不是抬高了孔子,而是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远远高出那些诸侯国。
第二个方面,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坚持纪实的写作风格。司马迁的写作背景,是西汉主要推崇儒学的背景下暂开的,其实他的写作过程是没有受到太多干预的,在《史记》当中,大体还是尊崇道家贬低儒家的。司马迁写史记,其实也如实记载了很多孔子的丑闻,没有过分抬高或者贬低孔子,也是沿袭了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风格。比方说,孔子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这些都是教科书里没有史诗,毕竟“子不语怪力乱神”,而且还是“野合”,尺度有点大了,不再展开说。
第三个方面,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推崇儒家,也奠定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其实司马迁写孔子,并没有神化孔子,是真实客观地记录下了这个历史人物。
古时学童上学时为什么一拜孔子二拜老师呢
旧社会进私塾为什么要先拜孔子吗?因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封建礼教、仁义道德的代表,是自汉武帝以来历代皇帝维护统治的工具,被加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既是先师自然是天下学子跪拜的对象。
孔子是私塾的祖师爷,当然要拜。本来教育都是贵族教育,教育完全由统治阶级控制,根本没有私人教育和私塾。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了平民教育,有了私塾,而孔子则是那是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私塾教育主办者。所以私塾拜孔子是应该的。
孔子是创办私学的始祖嘛又是至贤至圣之人万世师表学富五车所以要拜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因此没有牌位。
在两千多年前,儿童在入学前要拜孔子、拜先生,学童互相行礼致意和分食红蛋与糖果。拜孔子的目的是,立志做孔子的弟子,学习并传承祖国传统文化。拜先生意味着正式建立师生关系。学童互相行礼致意表示建立了同窗读书的同学关系。
私塾学堂里面还要挂梅花鹿的画像!中国的绘画艺术的特点之一,是画义双关,画中的事物采用"谐言取意的手法":梅花鹿的"鹿"即福禄的"禄",卧着的鹿,即伏着的鹿"伏"即"福","伏鹿"者"福禄"也,这一切都与"古树"即"古书"有关,在屋里挂这张画是向学生暗示:将来的"福"、"禄"双收。
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是开门办学的祖师爷,当然书生要先拜孔子!
孔子双标是什么
作为儒家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从汉武帝以来,地位愈发尊崇,享受到“至圣”、“素王”的无上称谓。很多人将孔子奉为楷模乃至精神偶像,原也无可厚非,毕竟孔子的人生经历确实足够传奇,很多至理名言依旧振聋发聩。但要是认为孔子金身无缺,身上没有一丁点错误,则实在是有些理想化了。
毕竟孔子也是个“双标”的人。
请注意,孔子虽然提倡“仁”提倡做“君子”,但是孔子他老人家却从来没有说过仁君子不能双标之类的话,而且《论语》当中,就记载有孔子双标被人家笑话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途经陈国,陈国的“司败”——也就是相当于“司寇”,管理刑法的大官——问了孔子这么一句话:
“昭公知礼乎?”
这里面的“昭公”,指的是鲁国的先君鲁昭公,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意思,一方面是因为他有点“孩童心性”,不知道是因为长不大还是缺心眼,另一方面则是在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斗鸡血案”——因为一场斗鸡运动,鲁昭公被卿大夫赶出了鲁国流亡在外,最终客死异乡。
值得一提的是,在鲁昭公流亡的时候,孔子曾经跟随其左右。
陈国大夫“昭公知礼乎?”这么一问,孔子连想都没想,直接回答:“知礼”。
见此情况,两个人有的没的又聊了一会儿,孔子退下,他的弟子巫马期被陈司败请了过来,这个陈司败也是很不客气,上来直接就带着一点质问的口气问道:
“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我听说,君子(孔子)是不会党同伐异偏袒他人的过失的,难道君子也会干这种事情吗?
“君取(娶)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鲁君(昭公)从吴国娶来夫人,这可是同姓之国,将夫人称为“吴孟子”,这种行为如果都是“知礼”,那不懂礼数又该是什么样?
陈司败这一番话,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特别是“君而知礼,孰不知礼”这一诘问,在气势上颇有一种“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觉。
巫马期听完这番话,退下之后回去禀告孔子,孔子听完之后大概是苦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孔丘我也真是幸运,我有了过失,人家一定知道。
算是变相承认了自己说谎“双标”所犯下的错误。
这个故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在先秦时期,诸侯国之前朝聘媾和,国与国之间联姻,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异姓”。比方说“姬姓”的封国,国君联姻就不能找姬姓的国家的女子,而要找姜姓、子姓、嬴姓、妫姓等其他姓氏的国家。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繁)”这种嫁娶禁忌,实际上带有一定的防止近亲结婚的科学依据。
而鲁国是周公旦的后裔封国,是姬姓大国,吴国是吴太伯的后裔封国,也是姬姓国家。尽管两国国君的血缘关系已经淡化,但依旧是男女“同姓婚姻”,这是非常不符合礼制的。
那年月按照习俗,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而且女子的姓,经常会跟上自己的排行或小字。大家如果看书,里面提到女性的时候,经常有“X姜”“X姬”,前者就是姜姓封国的女儿,后者就是姬姓封国的女儿。
按道理,鲁昭公从吴国娶来的老婆叫“孟”,所以应该叫“孟姬”,但是鲁昭公自己就是一个姬姓的人,让人家听着自己的老婆名字里也带着“姬”,总是感觉不好,于是就自欺欺人的管人家叫“吴孟子”,透着那么一股此地无银三百两。
按理说鲁昭公的做法,十成十是“不知礼”,孔子跟着他曾经一起流亡他国,对他的事儿应该是心知肚明。但是面对陈国大夫的提问,孔子却坚定地说“知礼”。后世有人评价孔子,夸他是“忠君”,为君上“隐讳”,维系国家尊严,搁现在的话讲就叫做“有立场”,毕竟是自己的国君,就算再怎么不好,时过境迁斯人已去,他也是好的。后来越传越神,孔子的这番话也就成了“愚忠”的典型。
不过话说回来,孔子自己也是知道自己的话“有过”,所以这种双标,恐怕他本人也是并不认同的,只可惜人在春秋身不由己,先做一个纯粹的刚直不阿的人,确实是不可能。更何况孔子和鲁昭公君臣一场,还曾经共患难,遇见有人打算说点先君的坏话,孔子难免要予以反击,无论是出于国格,还是出于人情。
这样的圣人,还有点人情味儿不是?
孔子为什么被古人称为万世先师
答:孔子被古人称为万世先师是因为孔子在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设杏坛讲学授徒,整理并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为教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育内容;
2)打破教育上贵贱贫富的等级,提纲“有教无类”,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权利,学生众多,史称“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促进学术下移
3)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度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3/149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