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什么(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装)

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什么 这三点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今天给各位分享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集合装备冷知识大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武器装备外观为啥感觉长得越来越像了
  2. 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什么
  3. 抗战中,中国军队装备了哪些冲锋枪效果如何
  4. 有哪些在生活中比较实用的物理小知识

武器装备外观为啥感觉长得越来越像了

由于技术和理念越来越没差异、消费者的需求也缺乏个性化,目前各大厂商的手机确实是越来越让人分不清谁是谁,以至于连数码爱好者们都经常因“脸盲”而头疼。不过,说起“脸盲”,泛滥的可不止是手机领域。在兵器装备领域,“脸盲”的情况远比手机要严重得多。从冷战时代至今,各国武器装备的技术不断迭代,在装备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设计风格上却越来越“没个性”。不信,你看看冷战时代至今美俄中三大国的战斗机设计就明白了——

造成武器装备“脸盲”的原因,其实并不单一。比如在“脸盲”相当泛滥的中型运输机领域,自从C-130确立了中型运输机的范版以来,各国中型运输机几乎一直保持着短粗圆形机身、上单翼和倒T型尾翼布局、四台(个别为两台)涡桨发动机的窠臼。近些年来中型运输机涡扇动力化的浪潮之下,中型运输机的“模板”又变成了双涡扇发动机+小角度后掠翼+T型尾翼的“小号C-17”或“小号伊尔-7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无非是各国对于运输机的要求相当接近:运载量尽量大,航程尽量远,起降条件尽量低。人类的航空工程学在一定时期内是有“天花板”的,在各方面性能取舍之下,能搞出来的构型当然就只有那么几种了。所以,相同的需求对于“颜值”的影响,可绝对不是吹的。

导致各国武器装备外观设计越来越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技术。这一方面的典型是水面战舰,由于反水面目标作战手段的不断更新,目前的水面战舰越来越注重隐身化设计。众所周知,目前的雷达隐身设计无非两个途径:外形和材料。水面战舰不同于作战飞机,其体积在兵器装备当中相当巨大,即便完全采用隐身材料也没法降低多少雷达反射面积(况且一些材料还不适合海洋环境)。因此,在外形上下功夫就成为了必然选择。相比于将各类武器和设备暴露在外,将其遮蔽在舰体之内显然能降低不少雷达反射面积,因此现代水面战舰的外观越来越平整,舰岛的外形也越来越像个方盒子。而综合考虑到舰体舱室布置、航行稳性等因素,现代水面战舰在设计上又都偏好使用飞剪型舰首和长宽比8左右的舰体,而因雷达和舰载武器又要考虑探测范围和射界的问题位置相对固定,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另一方面,“跟风”也是致使武器装备外观同质化的重要原因。而致使“跟风”的原因也分为两方面:技术扩散和技术模仿。技术扩散的典型是近距空空导弹。目前几乎全世界的红外制导近距空空导弹都有一个共同的技术源头:AIM-9“响尾蛇”。美国于上世纪50年代研制成功该弹后,先后被苏联、以色列、法国、日本等国作为仿制或参考样本,结果让圆柱形弹体+鸭式布局的构型成为了几十年不变的设计经典。时至今日,AIM-9和它的徒子徒孙们还在各国空中力量中挑着大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集一下各国的近距空空导弹看看这些劳什子外形接近到了什么程度。

技术模仿则更多是概念上的一种跟随。这一点上,近些年来自动步枪的发展变化很能说明问题。自从SCAR枪族将模块化设计推广到轻武器界之后,现在各国在研制新型自动步枪时如果不考虑模块化几乎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与此同时,皮卡汀尼导轨这种原本只在美军中使用的附件接口标准被推广到北约,随后又被北约国家推广到了全球,并由此衍生出了“战术化”这个新概念。由于皮卡汀尼导轨的一统天下,现代自动步枪在考虑战术附件接口时除了皮轨几乎没得可选,所以枪械采用平顶机匣、顶端一条长皮轨、护木上三条短皮轨也就成为了标配。再考虑到便携性和人机功效问题,SCAR的折叠/伸缩一体式枪托也越来越多地被各国轻武器设计者所借鉴,各国的自动步枪看着像是一个人设计出来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从实战的角度来说,这种必然的发展结果没什么不好,毕竟武器装备是用来作战的,因此性能决定一切。只不过,相比于当年的环肥燕瘦,今天各国武器装备在外形上的千篇一律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无聊——毕竟,武器装备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如果全世界的艺术品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毫无个性化可言,那还有什么意思嘛!生在这个技术爆炸却泯灭个性的时代,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什么

答:中国军队在抗战时期的武器来源非常的杂。这基本上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军工业实在太落后了,导致军队的武器配置也是参差不齐。抗战初期,国民党有178个师,总作战兵力在200万人以上,数量相当于侵华日军的3倍。但按照欧洲标准衡量,绝大部分只算是准军事部队,连正规陆军都算不上。其中,大约只有30个师勉强算是轻装步兵师,只有6个是按德国标准建立的轻步兵师,中国全国当时只有一个机械化炮团。这还是正规军了,更不要说是军阀部队或者是共产党的军队那个装备就更弱了。

我们就来简单的盘点一下关于武器装备的问题。

一、钢盔。

钢盔作为几乎是唯一的保护工具是判断这只部队是不是正规军的重要指标。国军中的德械师最典型的装具就是德制M35钢盔。此钢盔于1935年定型,所以命名为M35,刚刚定型就接到了来自中国的大订单,有22万顶之多。德国军方决定首先满足中国的需要,就这样,中国军队成为了M35钢盔的第一批用户。

但是在战事的进行过程中M35钢盔消耗殆尽。到了抗战中期基本上就见不到了。

其他中国军队的主流钢盔是英制MK-2型“托尼”(TOMMY)钢盔,它的外形像扁平状的锅子,又像飞碟,所以也叫“飞碟盔”。这是英国一战时期的钢盔,只能防止炮弹破片。

虽然有点落后,但是总比没有要强。

二、枪械。基本上作战要有枪吧。这里就讲几款经典枪械

1.勃郎宁M1900式手枪:枪牌撸子,是比利时国营赫斯塔尔公司早期大规模生产的第一种约翰·勃朗宁自动手枪。上海兵工厂和金陵兵工厂大量仿制此枪。

2.汉阳八八式步枪:又称老套筒或汉阳造,由张之洞所建立的汉阳兵工厂获得德国授权生产的1888年式步枪,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款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在清末一直到朝鲜战争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步枪之一,在军队服役超过60年,可以说是20世纪初中国军队的代表性武器。

3.:德国标准型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最早在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11厂)组织生产,以取代国民革命军所装备的汉阳八八式步枪,因蒋中正而得名。从生产的角度而言,中正式步骑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

4.莫辛-纳甘步枪:在俄国政府委托下在1880年代后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制的步枪。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就订购了5万支步枪,装备国民党军队。枪声清脆,有如水珠溅落,因此中国人为莫辛-纳甘起了一个颇具诗意的绰号“水连珠”。

5.春田M1903步枪:在1903年6月19日被批准作为美军制式装备的。这支走过百年岁月的"老枪"沐浴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亲历了无数次战火硝烟。它是美国士兵的最爱,这为它挣得了最长的服役记录。抗战开始后,根据援助法案大量的M1903步枪装备中国军队。

6.ZB-26轻机枪:又称捷克式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中国是使用ZB-26轻机枪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但采购了ZB-26轻机枪,而且大量仿造ZB-26。

7.李-恩菲尔德步枪:

李-恩菲尔德步枪是1896年至1965年英军制式手动步枪,有大量衍生型,也是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包括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及印度、蒙古、中国、西班牙。而这把枪还有个别名叫“英七七”,这个名字来源于我国,在抗战年代这款步枪由于射速快,便捷而且活力凶猛易维修的优点,按照国际租借法案,该枪被英国当做援助枪支援我军,由于它的枪口径为7.7毫米,所以就得了个“英七七”的别名,方便我军区分其跟其他外形相似的毛瑟步枪。

7.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该枪在国内进行仿制生产于1939年停产,从抗战爆发至1939年停产共生产约1900挺.

8.24式重机枪:1888-1924年,金陵兵工厂仿制过多种版本的马克沁式重机枪.1934年德国向国民党赠送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于1935年仿制成功,命名为24(民国24年)式重机枪.

9.30节重机枪:1921年10月10日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口径改为7.92毫米),正好是民国10年10月10日,顾命名为30节.抗战爆发后由于兵工厂搬迁等原因,30节重机枪的生产几度中断.前后生产3万挺。

10.M1卡宾枪:M1卡宾枪是枪械历史上大量生产第一种卡宾枪。

在美国援助国军的清单中本来是没有的,抗战时美国海军情报署向军统提供了大约1万支,抗战结束后在大西南的美国陆军移交了大约3.8万支,还有在华北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移交了约1.2万支,这样总共有6万支M1卡宾枪流入中国。这算是当时中国单兵最强武器了。

抗战中,中国军队装备了哪些冲锋枪效果如何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那些冲锋枪?让您问着了,还真就不少。这也是没法子的事,那会咱的工业底子薄,冶炼金属啦,车床能力啦,这都跟不上,再加上见天的打仗,研发能力就不要提了。

这两点一叠加,咱自己设计制造的冲锋枪,别想了。

所以冲锋枪都是从国外进口,然后消化技术,进行仿造的,这也造就了冲锋枪的型号和类型也不少。

您别看小编说的轻巧,还能仿造,但就算是这,都不能保证当时的部队够用的,事实上抗战那会的武器都是以拉大栓的武器为主。

您比方说汉阳造,中正式,缴获日本人的三八大盖,这才是当时的主流武器。

您也别嫌弃,那会咱手里的武器,但凡能够有个连发的,这都算好的了。

说一个小知识点,您也别惊讶。

当时咱仿造出冲锋枪之后,居然给冲锋枪下边按了一个两脚架。个中意思您也能吧嗒出个味道来了,那完全是想将冲锋枪当轻机枪的使唤。

说真格的,外国人卖给咱的武器,大多数都是人家不要的,没成想变成了西方不亮东方亮的物件。

好了,废话也不和您多说了,咱直接进入正题。

第一支枪,花机关。

这枪在咱中国的名声不小,看电视剧,看历史资料,咱都能听到这名字,其实他就是德国MP18冲锋枪。

说真格的MP18冲锋枪,相当不错。

下边咱就聊一下,MP18冲锋枪的来历,以及在中国的使用情况。

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双方使用的武器,已经和之前战争中使用的武器,有了天差地别的变化。

尤其是无烟火药的使用,让枪支的射程成倍的增加,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搁着一个无人区,拼命的挖战壕。

让第一次世界大战转入到了战壕战当中去了。交战双方的套路都一样,进攻方的步兵,给自己的步枪上刺刀,来个集团式的冲锋,防守方开始对进攻方进行密集射击,甚至他们还会动用重机枪这种大杀器。

这种战斗对于进攻方相当的不友好,密集队形的冲锋,在密集子弹的射击下,往往意味着大量的伤亡。

所以到了一战后期,德国人就想着法子破开这种局面。于是他们就开发出了MP18冲锋枪,交给他们的暴风突击队,进行战术渗透。

尤其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关键的一年,德国人就装备上了MP18冲锋枪,对着协约国的阵线进行了战术渗透。

当然这种战术的使用,并没有让德国人来个起死回生,但他的战场效果,却让协约国感到害怕。

毕竟面对几把,甚至是十几把冲锋枪的扫射,协约国的士兵被压到战壕里头,压根就抬不起头来。

无奈的很,一战结束之后,冲锋枪就被各个国家丢到了垃圾桶里头去了。

究其原因,当时各个国家都有更好的选择——轻机枪。冲锋枪面对轻机枪来说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还是差了一截。

当然您不要说二战中的冲锋枪,毕竟二战中的冲锋枪,那是进入到了城市巷战,发生冲突的距离往往在二百米甚至是更近的距离发生,那么在射程上轻机枪已经凸显不出他的地位了。

至于威力,相对于轻巧的冲锋枪,那增大的威力,显然不够看的了。

当然这是后话,咱接着说MP18冲锋枪。

那么一战结束之后,对于冲锋枪这种在西方国家看起来很鸡肋的东西,就被扫地出门了。

而MP18冲锋枪,做为一款大杀器,协约国通过凡尔赛条约直接禁止了德国人生产,甚至是装备他们。

好吧,一战中德国人生产的那些个MP18冲锋枪,在西方显然没有下家收留了。

所以法国商人,打算拿这些东西再赚取一笔最后的利润,他们就把MP18冲锋枪卖给了当时的北洋军阀。

当时北洋军阀拿到枪之后,立马进行了研究,那么在1923年的时候,这就让上海兵工厂对这支冲锋枪,进行仿制生产。

结果很好。

一分钟四百五十发的射速,让他成为了北洋军阀的宠儿。

当时为了增加冲锋枪的装弹量,还采用了弹鼓供弹,使这支冲锋枪的装弹量达到了三十二发。

不仅如此,当时还给这支枪加装上了一个两脚架,准星从五十到六百米之间,每五十米的射程还准备了一个刻度。

您瞅瞅,满满的轻机枪的节奏啊!

不管怎么说吧,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至少有十来家的兵工厂对这款冲锋枪进行了仿制。

这还是正规的兵工厂,就连那些个被地方军阀控制的连军工厂都称不上的修械所,也开始造这枪。

因为这支冲锋枪可以自己造,所以他的口径在中国有两个,一个是7.65毫米口径,另一个是7.63毫米口径。

为嘛会这样呢?第一个口径是人家原装口径,初期都是这个口径,后来只有金陵兵工厂在生产这种口径,其他兵工厂都改成了7.63毫米,主要是为了和毛瑟手枪弹进行通用。

那么MP18冲锋枪,第一次被中国军队使用,那还是第二次直奉战争。

您都不知道,当时奉军敢死队,一人提着一支这种冲锋枪,对着直军的阵地进行扫射。

当时直系军队都不知道,这是啥东西,枪林弹雨的这么密集,在心里上都产生了恐慌。

后来奉军就迷上了MP18冲锋枪,所以您要是注意历史图片的话,奉军的高级将领的那些个卫队都配备这种冲锋枪。

西安事变的时候,东北军用的就是这种冲锋枪。您可以说MP18冲锋枪是当时的时髦物件。

其实不光军阀们使用,当年红军也使用过这冲锋枪,别的不说总司令朱德在红军时期,就经常带着装备这支冲锋枪的警卫队,加入到战场上最为关键的时候,当做压到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使用。

大家伙都知道飞夺泸定桥吧,当年十七勇士用的就是十七支MP18冲锋枪,外加十七把大砍刀。

还有其他冲锋枪吗?

当然,就在MP18冲锋枪进入到中国的时候,另一支由美国人造的汤普森冲锋枪,也前后脚的进入到了中国。

说真格的,汤普森冲锋枪和MP18冲锋枪比较起来,前者差点,别的原因没有,就是因为这枪的结构有点复杂了。

当然这不是说,他复杂了,这会给咱仿造出难题,而是因为往往复杂的枪,在战场上的表现让人肚疼。

汤普森冲锋枪光膛线就有六条,理论射速一分钟可以达到七百发。

说道这里,咱科普一个小知识。

一看汤普森冲锋枪这名字,很多人以为是汤普森发明的,其实不是。

这冲锋枪的发明者有两位,一个叫佩恩,另一个叫埃克霍夫,没有一个人叫汤普森的。

之所以叫汤普森,是因为一个叫汤普森的美国中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力推广冲锋枪,并被人们认可,所以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这把冲锋枪。

相对来说,汤普森冲锋枪的名头不太好,这事要怪只能怪当时的美国好莱坞。

当时美国好莱坞拍摄黑帮影片的时候,里头那些个家伙们都喜欢提着一支这样的冲锋枪,所以很多人一瞅到这冲锋枪,首先就想到了黑帮。

结果就是这枪就算是性能在好,没人喜欢用,军队也不喜欢这玩意。

于是美国的军火商没辙了,欧洲算是闭门羹吃了个遍,最终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汤普森冲锋枪是这么来到中国的。

当然枪这东西,他是不分好坏的,好坏只是使用者的好坏,你只要是打坏人他就是一支好枪。

当年陈炯明叛变革命之后,就是叶挺指挥着警卫队,用汤普森冲锋枪发起的反击,把陈炯明的部队打的够呛。

这个战事,算是汤普森冲锋枪第一次在中国亮相的战例。

那么到了1923年的时候,广东兵工厂就开始仿制起了汤普森冲锋枪。

您看这年代,汤普森冲锋枪和MP18冲锋枪都是在同一年进行仿制的,只是仿制的兵工厂不一样而已。

在这里还有一点值得说道说道,上海兵工厂是北洋军阀把持着,而广东兵工厂在国民党手里。

咋说呢?这支汤普森冲锋枪,最终被仿制了出来,但他普及的程度可没有MP18冲锋枪高。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汤普森冲锋枪比MP18冲锋枪结构复杂。

那么生产汤普森冲锋枪最多人是谁呢?是阎锡山。

那会阎锡山手里可有清朝留下来的兵工厂,而且山西也有钱,所以仿制,最终进行批量生产是没多大问题的。

这支枪打1927年的一月份开始生产,这个点正好赶上了,阎锡山兵工厂最繁荣的时期(1926年到1930年)。

所以汤普森冲锋枪,在阎锡山的兵工厂一个月就能生产九百多支。

就这生产量,一年下来一万多支,就阎锡山的部队,你不能说每人一把汤普森冲锋枪,但一个班配备两把的话,一年下来就能装备五十个团,多了不用,就两年的功夫,能把阎锡山的部队武装个遍。

以至于阎锡山这个相当抠门的人,他会把这种冲锋枪作为礼物,送给别人。

举个例子您就知道了。

当年,蒋介石想要整顿军队,用番号逼着新军阀们消减部队,最后引发了,蒋介石和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之间的中原大战。

当时阎锡山为了拉拢冯玉祥,就给冯玉祥送了两千支汤普森。

这手笔不可谓不大。

在有就是抗战那会,阎锡山被日本人打的一退再退,这就想让八路军入山西帮忙,还送给八路军二百支这种冲锋枪。

所以阎锡山手里的这种仿造汤普森冲锋枪有很多,不过他这种九百支一个月的产量,其实在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就结束了。

因为生产冲锋枪的机械厂在名义上被撤销了,说是生产民生器具,大规模的生产基本上停顿下来。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从中原大战结束,到全面抗战,晋绥军只有几次小规模的战斗,大战基本上没有,之前的生产的汤普森冲锋枪管够用了,再生产没那必要了。

那么到了抗战初期,到太原沦陷,这个时间段里头,汤普森冲锋枪又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但这个生产也仅仅保持在一个月二百支的水平。

说实话,阎锡山造的这些个汤普森冲锋枪,他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轻机枪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本的汤普森冲锋枪枪管长二百六十七毫米,而阎锡山仿造的这款汤普森冲锋枪,枪管的长度居然达到了三百九十五毫米,您瞅瞅这长度,差不多是原来的两倍了。

枪管长,这就意味着他的射程会增加,大家伙都知道子弹在枪管运动的作用,就是让高危高压的火药气体,推动子弹加速,这枪管长了的话,那就意味着这个加速的时间变长,那么结果肯定是他的射程变长了。

接着是司登冲锋枪。

这枪是1941年之后,通过盟军军援来到中国的。

说真格的,这枪简陋到了极致。四十七个零件,大部分都是冲压件,就他那枪托干脆就是一根铁条弯成的,枪身就是一根钢管,扒那枪上瞅,从枪栓槽里头,一眼就能瞅见里头哪跟嘚瑟的弹簧。

现在流行极简,这司登冲锋枪完全能靠上这极简二字的。

那么英国人为嘛要造这么个枪呢?很简单,1940年的时候,英国人被德国人从欧洲大陆上赶下了海,英国人上演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同时,英军还把他们的各种装备,大炮,坦克,手里的枪械都丢了。

所以后来英国军方痛定思痛,感觉给部队装备价格太昂贵的武器,这太糟蹋了,要是能装备价格低廉的武器,你就是丢了,他也不会太心疼不是?

那么司登冲锋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生产出来的。

您都不知道司登冲锋枪的造价仅仅只有十美元,也就不到两支手枪的价格。

参考司登冲锋枪射击的M3冲锋枪,也就是大家伙常说的黄油枪,这家伙的价格都在二十二美元,您就更加别说汤普森冲锋枪高达七十美元的价格了。

当然您不要说,司登冲锋枪的价格低廉,就有点瞧不起人家。

当年司登冲锋枪参与了一次对比实验,这里头的枪有好多的,性能结果比拼出来的时候,是司登冲锋枪胜出。

所以司登冲锋枪有这么几个最,最简单,做工最为粗糙,外形最丑,造价最低,但战术动作最可靠的枪。

司登冲锋枪是在1943年大量装备国民党部队的,而且装备的是远征军。

再有就是M3黄油枪。

这枪其实是在抗战后期装备,当时国民党的美械部队里头,可以达到一个连有十八支,落地到一个班两支的地步。

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国民党的冲锋枪装备比例更加大了,到了一个连有四十支的地步。

这也没法子,美国人在二战期间光造黄油枪就造了六十多万支,美国人不用了,他也得处理,所以就卖给了国民党。

当然国民党装备的黄油枪多了,这也意味着解放军装备的黄油枪也多了起来,毕竟运输大队长不是白叫的。

当时在解放军中,还流行一句话,背上十斤半,来把排长干的话。

这十斤半其实就是黄油枪。

有时候缴获的太多,以至于解放军会把黄油枪,捆吧捆吧挑着走。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有哪些在生活中比较实用的物理小知识

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快到了,过春节有一种必备的面食——水饺。在水饺的制作过程中,就有许多物理小知识。

调馅要适当咸一点,有句俗话叫“生咸煮淡”,就是说经煮制的水饺馅比生的要淡一些,原因是煮制时水饺的温度升高,盐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快,就有很多的盐分子运动到水中,水饺馅中含盐量就会减小。

和水饺皮的面时,要用凉水,和好后要盖好,这样,温度低,和好的面附近空气不流动,有效减缓水分的蒸发,避免面皮发干。否则,包饺子时面皮捏不紧,煮制时就会进水。

将水饺下到锅中后,为防止水饺粘锅,要用勺子或锅铲反过来轻轻推动水饺。这样勺子或锅铲与水饺的接触面积较大,同样用力,对水饺的压强较小,防止将水饺推破。

水饺刚下锅时,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水饺沉底,随着温度的升高,水饺皮、水饺馅,更主要的是水饺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水饺就要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水烧开了,要及时打入适量的凉水,一般要三四次(视水饺馅的材料而定)。因为水饺吸热主要靠传导,但水饺皮和馅都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较慢,所以,将水饺馅煮熟需要相当的时间。水开了,还需再煮一段时间。如任由水饺在沸腾的水中随水翻腾,很容易将水饺皮煮破。及时打点凉水,使水停止沸腾,水的温度并不会明显降低,不影响水饺吸热,关键是避免了将水饺皮煮破。

水饺一般是用水煮着吃,也有人喜欢用油炸制。结果,可将水饺炸的金黄,但用水怎么煮也不会这样。这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高,液体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用水煮,水饺的温度最高只能达到水的沸点,用油炸,水饺的温度可以达到油的沸点,用油炸的水饺比用水煮的水饺温度高得多,所以,可炸的金黄。

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什么和集合装备冷知识大全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抗战时期民族危亡,大量国军士兵为何甘当逃兵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3/14325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