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央行债券互联互通专家建议这个问题,债券通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债券通是什么意思
债券通,就是内地债券市场和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两地投资者在境内即可通过特定渠道购买对方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债券
债权通全名
全称“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是指境内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在交易、托管、结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机构连接,买卖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交易流通债券的机制安排,包括“北向通”及“南向通”
多级托管如何促进债券通的托管创新
这个问题涉及到互联互通框架下,如何以较低的制度成本实现中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的重要课题,而在海外环节采用多级托管,并不仅仅是托管的创新,实际上也借鉴了沪港通、深港通框架中的设计理念。
目前,因为债券通仅仅开通了北向通,也就是说,国际投资者可以通过香港的债券通公司投资内地的债券市场,所以有的研究者可能认为,为什么只是给海外投资者一个采用多级托管制度的机会呢?实际上,将来一旦开通了债券通的南向通,也就是说,中国内地的投资者如果可以通过债券通投资海外债券市场,那么,届时中国内地的投资者同样也可以享受多级托管带来的便利,例如,内地投资者也就免除了需要到海外市场开户等环节,如果届时把沪港通的北向通和南向通都结合起来分析,就可以看出采用多级托管实际上带来的是对于内地和海外投资者都能够分享到的制度便利,这种便利也就促进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提升。
目前中国内地债券市场采用的是“一级托管制度”,这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的、符合当前中国债券市场特点的重要市场制度。不过,目前境外市场长期形成的交易惯例是名义持有人制度和多级托管体系,这种巨大的制度差异为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带来了一定困难。国际市场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形成而来的多级托管体系和名义持有人结构,使得境外机构投资者已存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如果操作模式出现显著变化,境外机构投资者所在的市场监管部门、机构内部的法律合规与后台运作都将面临很大的调整困难,从而有可能制约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境外机构参与内地债券市场的进程。
债券通以国际债券市场通行的名义持有人模式,并且叠加上中国的托管制度下所要求的穿透要求,实现了“一级托管”制度与“多级托管体系”的有效连接。以中债登和上清所作为总登记托管机构,香港金管局的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系统)作为次级托管机构,负责帮助境外投资者在中债登和上海清算所开立的账户进行结算。这样,境外机构就可以在不改变长期沿袭的业务习惯、同时有效遵从中国内地市场制度的前提下,实现操作层面与国际惯例接轨,有效降低了不同市场体系对接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在债券通开通后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和商业模式。
从法律框架兼容性角度来看,在原有的开放渠道下,如果发生债券违约等情况,境外投资者需直接通过中债登和上清所履行相关权利,相关法律仲裁、诉讼、索偿等将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进行,这与境外市场目前惯用的法律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存在法律、会计制度方面的一些障碍,对于一些中小型机构投资者也形成了进入市场的成本。而债券通明确了相关交易结算活动将遵守交易结算发生地的监管规定及业务规则,在名义持有人制度下,如果发生债券违约,境外投资者可以国际法律体系和托管协议约定与托管机构进行处理,无需自己行权,亦无需自行去了解中国法律体系及相关流程,体现出遵循当地法律、规则及投资者交易习惯的主场原则。同时,债券通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方法是由香港金管局CMU作为名义持有人在境内银行间债券托管机构开立资金和债券结算账户,集中处理跨境债券交易的托管和交收,从而保证了资金在安全、透明、封闭的环境下流动,有利于在开放环境下更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如何看待央行要推动数字货币研发
作为业内人士,我确实有很多话想说。
很多消息,圈内人其实都早已知晓,放到圈外后,没想到成了大新闻。
比如最近曝出的央行进行区块链研发这个事。
据我了解,央行进行区块链技术预研的时间非常早,但正式启动项目研发是在18年年初。17年的大牛市过后,明眼人都能看出区块链的技术已经不能被忽视,它就是未来金融的基础设施之一,央行自然也对此看得一清二楚。
同时,虽然近些年移动支付看起已经蓬勃发展世界领先,但如果你站在央行角度,真实情况其实是另外一回事。移动支付的强势地位已经在逐渐削弱央行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才是央行的核心任务,想要摆脱当前劣势,区块链是唯一的可行方案。
看到这你可能心中充满疑惑,不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先来普及一些关于货币发行和货币投放的经济常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央行是不能凭空发行人民币的。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里,每一个国家都有和其他国家的结算需求,货币必须有明确的价值,而给货币赋予价值的方式,就是将货币的发行量与国家的持有资产进行挂钩。
国家持有的资产包括什么呢?
虽然资产的类型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分别是储备资产和对银行债权。
储备资产主要包括外汇储备和黄金,这两种比较好理解,央行手里有多少储备资产,理论上就可以发行多少货币,只要一直保持货币和持有资产挂钩,货币就有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发行的货币,一般会通过银行直接的外汇交换的形势,把新币给到资本方,从而完成货币投放。
但是这种方式在调控经济时不灵活,需要有实际的资产依赖,有没有其他更灵活的方式呢?
答案是通过对银行债权来发行货币。
直白点说,这种发行方式就是通过银行与央行的借贷关系来实现,央行通过把钱借给银行的名义发行新币,央行拿到了债权,银行拿到了钱,债券作为资产与新发行的货币锚定,当央行与银行约定的还款期限到来,银行还款完成后,两者债务关系解除,这样就完成了闭环。
银行通过这种方式从央行借到的钱要怎么投放呢?
这笔钱到了银行的账目上之后,记为存款储备金。存款储备金顾名思义,就是银行用作给储户进行日常存取款的资金,这笔资金只是银行所有储户总存款额的一部分,除了存款储备金外的其他资金,银行可用于借贷,并会按照一定比例把借款利息与储户分享。
银行从央行借完钱后,存款储备金迅速提升,这多出来的部分,银行会通过借贷的方式陆续投放到有借款需求的商业实体中,以此完成货币的投放。
讲到这,一切都运转良好,但当支付宝与微信等借力移动支付的企业起来后,央行原有的货币发行与投放方式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使用移动支付,而当你实际使用时时,必然是将钱直接存在这些公司的账户上会更方便,另外再加上以余额宝为首的理财产品加持,很多人不再将钱存在银行,这直接导致了银行的存款总资金下滑。
而央行通过对银行债权的方式发行货币时,是依赖银行存款总资金的,银行的存款总资金下滑,央行的货币发行效率和通过存款储备金率调节经济的力度都会下降,这是央行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另外,移动支付普及后,消费与信用数据会分别存在各大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手中,数据分散,且形成了数据孤岛,同时还存在数据造假的可能,这些现象可能会导致央行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中出现偏差,做出错误的经济决策。
如果央行能实现将法币的载体由纸币改为区块链,那么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法币上链后,人民币就变成了真正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发行投放以及围绕货币展开的一切经济行为都会在链上进行,链变成了新的经济核心。
由此,央行提出的区块链双层结构的功用也已一目了然。第一层的角色相当于央行,主要负责货币的发行以及经济调控。二层网络则相当于各商业银行,他们可以利用这层网络来完成货币的投放以及各种借贷关系的管理。
但,这还只是摆在明面上的部分。
很多人喜欢拿区块链与传统的通信协议作比对,以TCP/IP为例,虽然它实现了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互通,给当今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互联网的价值却主要在应用层,应用层承载着业务,协议层只沦为了工具。
而区块链技术的魅力在于,协议才是价值。
由于区块链的协议限定了价值只能在链上承载,所以任何应用只要想通过链上资产来支撑自己的商业应用,都要按照区块链的协议约束来,这就注定了在区块链的世界里,链才是核心,上层的业务应用要围着底层的链转。
因此,一旦法币上链,当前的所有支付类应用都必须遵照链的规范重新进行产品设计,央行可借此再次夺回主动权。而且,由于所有经济行为都会在链上留证,数据可信且彼此打通,央行在进行经济形势的分析时会更准确,制定政策更能有的放矢。
好处还不止于此,法币上链不仅利国而且利民。
区块链的特性在于不可篡改,只要是链上操作,那它就一定会被永久记录下来。
对于民众而言,央行以及各商业银行发布的数据可以追溯,更好的保证公民利益,促进国家层面的经济公开透明化。
同时,借助于区块链,公民的信用数据也不能再造假,一旦有任何信用违约行为都会被永久记录,信用化社会可以往前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至此,央行着手研发区块链的初衷与意义已经全部解读完毕。
对于法币上链,我举双手赞成,并迫切的希望那一天早日到来。
以上。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1/35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