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人大贤到一代奸雄,另类的王莽为何在皇帝之路上走得异常艰难

逼死儿子,毒死女婿,他却被封为圣人,死后被骂2000年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从圣人大贤到一代奸雄,另类的王莽为何在皇帝之路上走得异常艰难这个问题,王莽为什么失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两千年封建历史,出现无数帝王,为什么王莽被“黑”最严重
  2. 一代贤帝王莽为何被黑几千年
  3. 敦厚老实心怀理想的王莽,为何最终的结局会有些惨淡
  4. 从圣人大贤到一代奸雄,另类的王莽为何在皇帝之路上走得异常艰难

两千年封建历史,出现无数帝王,为什么王莽被“黑”最严重

#我要上头条##青云计划#

“军墨史说”来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假如成立“历史冤案合议庭”,让大家共同议一议,历史上哪个“罪大恶极”的皇帝,最应该平反昭雪?“军墨史说”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新朝皇帝王莽。虽然民国以来,胡适、柏杨、吕思勉几位大V,也说过几句打抱不平的话,网络写手也发过几声呐喊,但好像都无法“无罪推定”,历史“大法官”至今也未给出公正的“判决书”。作为一位“社会主义改革家”、“二十世纪穿越者”、有道德洁癖的旷代大儒,王莽被黑太深、太久,身上的脏水一时无法洗净,这让“法庭”内外的有识之士异常愤懑不平,您于是也终于发问:两千年封建历史,出现无数帝王,为什么王莽被“黑”特别严重?“军墨史说”一言以蔽之:封建历史上,几乎所有阶层的人士,都无法理解、不愿和解这位“穿越者”,都欠王莽一个公道!

A:史学家“盖棺定论”,定下了很不好的基调。王莽的新朝,存在于西汉、东汉之间,东汉史学家班固著《汉书》,挥毫泼墨3大卷写王莽,比写任何西汉皇帝都卖力,但只是一味抹黑,特别是把王莽定性为“篡汉”奸贼、列为“逆臣”,根本不承认新朝,无视王莽曾君临天下15年。这一观点就如同“盖棺定论”,几乎为后来所有封建史家沿用。大家不愿称之为“新朝”,而恶称为“新莽”。“军墨史说”认为,作为地主阶级,史学家根本无法理解、甚至仇视“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大“社会主义”政策。另外,古代史官,除了以死书写“崔杼弑其君”的太史公三兄弟,很少有能真正秉笔直书的。除了皇权压力,个别野史作家,也有成王败寇心理、落井下石癖好。班固、班彪、班昭,一家要吃东汉朝廷的饭,倒还可以理解。可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居然也不承认“新朝”,将其隐含于“汉纪”,且直呼其名,以示蔑视,您对得起“文正”的谥号吗?!

B:政治家心照不宣,揣着明白装糊涂。何谓“篡位”?臣子夺取君主地位。“军墨史说”认为,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历代历朝开创者,都是前朝臣子。按照封建史家的GP理论,汉高祖刘邦首先“篡位”在先,“亭长”虽小,也食大秦俸禄!后来居然又反叛“西楚霸王”。后世之开创之君,隋文帝、唐高祖、宋太祖,包括“贞观之治”唐太宗、永乐大帝朱棣,哪一个不是谋逆之贼?这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帝王们可以自己偷偷摸摸干“篡位”的事,但决不能允许别人“篡位”。政治家独“黑”王莽“篡位”,实在太不公平!王莽“篡位”有什么不可以吗?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诗人们重情重义,儒家情怀激起无边愤怒。“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的《放言》,代表了历代诗家文人的基本观点。在儒家士大夫眼中,王莽不仅仅是“乱臣贼子”,更是不折不扣的“伪君子”。可“军墨史说”以为,有些诗家文人才是真正的“伪君子”!王莽自己就能行“篡逆”之事?王莽“篡位”,都是来自他们的助力!比如:大臣认为王莽有周公之贤、萧何之能,向太后王政君建议,给予王莽以霍光的待遇、让王莽担任“安汉公”、赐九锡、当“摄政皇帝”,太后起初并不同意。“赐九锡”大多都会成就“篡逆者”的辉煌事迹,王莽是第一人,后世曹操、司马昭、刘裕等人,也被放到这堆火上烤过!

D:艺术家不太关注历史,大多随波逐流。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画了从西汉到隋朝700多年间的皇帝,13组人物共46人,其中甚至有割据的刘备和孙权,但却独独没有王莽。阎立本是谁?书画界的牛X大V啊,出身贵胄,“丹青神化”,享受朝廷“特殊津贴”,每平尺3000两白银,《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都是神作。“军墨史说”认为,这样的人都不承认王莽,典型效应便一直在书画界传承。问问当代书协、画协里那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有几个知道王莽同志伟大事迹的?

E:民间艺人插诨逗笑,只图混一口饭吃。民间戏曲、小说、传奇、演义,更是将王莽塑造成“强盗”“魔鬼”,津津乐道于搜奇猎怪的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成王败寇的铁律,让艺人们传播不同的故事版本,但都是千篇一律的调子。但当时的民众,可都是视王莽为天下第一贤人的。王莽“被迫”接受“安汉公”称号,但拒绝领封地,于是吏民上书请求竟达48.7万余人,特别是封地的新野百姓,一定要把这位“圣人”请来。后来天下人劝进称帝,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王莽百般推辞、万般无奈,这算不算“民选皇帝”?“选票”是很多的,至少80%以上,当时没几个人投东汉皇室的票!称帝后,王莽对平民老百姓非常好,可是大家是如何回报王莽的?真有点让人寒心。

F:家乡后人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不入方志、不列宗祠。王莽出生于河北大名,这里与所有帝王故里截然不同,既没有王莽祠堂,也没有塑像,只在方志馆,才能找到关于王莽的少量文字,百度都比他们的全!王莽死得异常惨烈,被起义军砍下头颅,尸身分解,悬挂闹市,有人甚至还把他的舌头切下来吃了,头颅成骷髅,被人当成收藏品……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民族英雄袁崇焕。王莽用古老禅让解决了朝代更迭,力避社会动乱,但野心家和氓民,却在动乱中让他死无葬身之地。或许家乡人争辩,不是我们不纪念,实在是找不到任何遗物啊!老王家的王安石,改革失败,受千年唾骂,早就有人替他伸冤昭雪了。现在,需要有人替王莽说一句公道话!

最后,“军墨史说”概括总结:两千年封建历史,出现无数帝王,为什么王莽被“黑”特别严重?因为,几乎所有阶层的人士,都无法理解、不愿和解这位“穿越者”,都欠王莽一个公道!

#头条公开课#@军墨史说

一代贤帝王莽为何被黑几千年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所以,白居易说“辨材须待七年期”,时间不够,你根本分不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没篡汉的时候,王莽谦恭着呢。

但谁能想到王莽成了篡汉贼子?篡汉了,野心暴露了。所以,只有时间够了,王莽才能被证明是个大坏蛋。

但是,白居易的这个“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方法论,也有问题。简单说就是“七年期”远远不够。即便再给更长的时间,你也无法辨别王莽是好是坏。

因为,臧否人物的价值判断,就不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当时,王莽那不叫篡位,而叫受禅。汉朝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了王莽。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家天下以来,商灭夏、周灭商、秦扫六国、汉一天下,啥时候和平过?又啥时候搞过禅让?

王朝更替,往往天下血染、百姓屠戮。甚至,王朝内部的权力交接,也会腥风血雨。但是,王莽竟然通过一场禅让,和平地实现了王朝更替。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佩服王莽。

关键是王莽代汉建新,几乎没有遭遇什么阻力。王莽当皇帝,朝廷大臣和地方郡县不仅不反对,反而很拥护。

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孺子婴立为太子,王莽垄断朝政。这时候,王莽已经权势熏天。所以,反对派必须有所行动。

当年,身为刘氏宗亲的安众侯刘崇发难,率数百人进攻宛城。但,此次起义纯属行为艺术。起义军连宛城的城门都没攻破,就失败了。

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宗室严乡侯刘信为帝,同时通告全国,号召大家一起造王莽的反。

随即,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响应翟义号召,爆发了赵明、霍鸿起义。同时,天下震动,翟义“比至山阳,众十余万”。

翟义起义,的确声势浩大,但也只是汉书所言。从时间上看,就会发现问题:翟义起义,当年平定;赵明、霍鸿起义转年年初平定。

这种量级的反对,完全不够。而且,还适得其反了。

朝堂大臣认为之所以爆发起义,是因为王莽权力太轻。于是,“群臣复白:刘崇等谋逆者,以莽权轻也。宜尊重以填海内”。随即,太皇太后王政君批准朝臣建议,诏命王莽为“假皇帝”,也就是代理皇帝。

起义不仅没有削弱王莽权势,反而给王莽“篡位”提供了助力。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唯一的解释就是:朝堂大臣普遍支持王莽、拥护王莽。王莽认为自己当个周公就行了。但大臣们认为周公不够,王莽必须做“假皇帝”。甚至“假皇帝”还不够,王莽应该做真天子。

于是,公元9年王莽正式受禅登基。

这一系列的动作与反动作,你能说王莽是在篡位吗?我们看一看董卓乱政和曹操挟天子,就会更清楚。别说地方上割据造反,就是中央朝堂也是政敌环伺。这两个家伙必须杀几个三公高官才能镇住局势。但王莽有没有屠戮朝臣?

没有,因为根本不需要。

《剑桥中国史》记载说:“就班固所知,从公元10年到公元20年甚至没有一起反对他的阴谋”。但是,汉武帝一代雄主,却在公元前88年遭遇过一场政治谋杀。始皇帝雄霸天下,也曾在公元前216年兰池遇盗。

可见,王莽的地位相当稳固。

即便“王莽篡位”了,那你能说他就是一个大坏蛋吗?班固肯定这么认为。所以,班固

评价说:

咨尔贼臣,篡汉滔天,行骄夏癸,虐烈商辛。伪稽黄、虞,缪称典文,众怨神怒,恶复诛臻。百王之极,究其奸昏。

但问题是班固的立场决定了他的观点。作为东汉大臣,他就不可能不带政治色彩而客观公允地评价王莽。

那么,当时是怎么看待王莽的?

即便当了皇帝,王莽也没被看成篡汉的奸雄。当时的普遍共识是汉朝气数已尽,所以需要改朝换代。而要改朝换代,那就王莽当皇帝。

古人讲盖棺论定,而就王莽来说,不仅篡位不能论定,就是盖棺了、也难以论定。近代以来,围绕王莽的翻案之声,比比皆是。

胡适认为“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对于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等政策,胡适都极为认同。

而执此正面评价的,还有翦伯赞、何兹全、葛承雍,等等。

在这些人看来,王莽何止是一代贤帝,甚至被冠冕了“最有胆识的最聪明的一位政治家”、“改良主义者”、“当时统治集团中一个独具卓识的人物”。

而这些正面评价的立足依据,主要是王莽在篡位前后的一系列改革政策。这些改革政策,被胡适概括为土地国有、均产和废奴。

这个概括不仅不够全面而且重点也不突出。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捕捉到王莽改革的初衷。

公元9年,王莽推出改革法案:一是取消土地私有;二是禁止奴婢买卖;三是取缔土地集中。

其中取缔土地集中最为雷霆。因为其直接针对垄断土地的豪族集团。法案规定:凡家中不够八个男丁而土地超过900亩的,就必须把土地赠送给亲戚和邻里。

这个政策,你没法用是与非来评价,而只能说它足够大胆、足够理想主义。就简单一个问题:你王莽凭啥这么改革?

王莽说:我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从理想出发就该这么做。而这么做,对大新人民有好处。

但王莽的初衷真是为了大新人民吗?为啥非是900亩而不是800亩或1000亩?

因为井田制是900亩,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到这个时候,我们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王莽改革在方式上是理想主义的:这么做、多好啊,大新百姓人人有田种;而王莽改革在初衷上却是复古主义的:这么做、合王道,儒家经典怎么记载、大新人民就该怎么生活。

所以,这种改革就是扯淡。

但正如罗素的婶婶劝诫罗素所说:在政治中没有什么需要证明的东西,搞政治纯粹是投机钻营,从一个乱局到另一个乱局。

你能说人家王莽这么做毫无道理吗?不能。而且,这么做也有现实的必要。首先,土地集中的问题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其次,关于土地改革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大家普遍认为现在的土地分配方案不好,却谁也拿不出一个更合适的主张。于是,人家王莽“纵深一跃”了,这要算有政治魄力和政治担当。

但问题是这个复古主义的土地改革,根本无法走通。

首先,占有大量土地的豪族肯定不答应;其次,一家八个男丁耕种九百亩地则纯属本本主义;第三,并未触及土地问题和贫富分化的本质。

大豪族不答应,这都不用论证。你家有三千亩土地,然后王莽一改革,至多给你剩九百亩,你能满意吗?关键,你还不是一个怂人,而是土豪。不仅有权而且有势,甚至还可能有一批打手。所以,你肯定要跟王莽斗,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而这个九百亩,都不是拍脑门的问题,而是完全不顾现实,更无法解决自耕农普遍贫困和失去土地的问题。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一个五口之家,除去服役的两个人,这家人再怎么辛勤劳作,也无法耕种百亩之地、收获百石粮食。赶上年景不好和官府加税,只能卖儿卖女。所以,西汉晁错的建议是:从市场和货币方面想出路,即贵粟。粮食贵了,种的粮食就能买上价,而老百姓才能用钱交纳人头税,也才不会被高利贷盘剥。

那王莽呢?直接往均田方向努力了。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这么做就是南辕北辙,根本不会让大新人民受益。

当然,王莽一定会这样回答:大新人民是否手益,仅是次要问题;实践儒家经典的生活方式,才是主要问题。我王莽的改革,可不是奔着钱去的,而是奔着主义去的。

可见,王莽的初衷也不是让大新人民受益,就是单纯地玩复古主义和本本主义,是要恢复儒家经典记载的井田制。

废奴,其完整表述应该是禁止私人买卖奴婢。这个理想的确丰满,但理想不能当饭吃,因为现实很骨干。

当时的社会形态,很可能是一个想当奴婢而不得的时代。因为投靠豪族大户做部曲,会得到政治上、经济上的好处。

天灾了,怎么办?编户齐民的小家庭根本扛不住天灾,但豪族大户可以。加税了,怎么办?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肯定扛不住官府,但豪族大户可以。

如果不是普通百姓积极投靠,豪族手中就无法集中那么多土地,豪族家中也不会拥有那么多奴婢。

而且,王莽的废奴政策,也完全无法落地。

因为这里面有太多可以逃避的漏洞。废奴的起码底线,是要知道有多少人口。但,王莽能知道吗?如果普通百姓自愿委身豪族,那朝廷该怎么查出来?

不正确的改革、不良善的改革,未必不能落地。但,阻力太大的激进改革,一定难以落地。

于是,王莽的土地改革遭遇了民间社会的广泛抵制。老百姓不同意,不同意就被关监狱。最后,即便是京畿地区的监狱也人满为患了。于是,王莽怂了,在公元12年就取消了法案中的激进措施,又允许土地集中和奴婢买卖了。

土地国有、禁奴,是理想丰满,那均产呢?这更是空中楼阁。

均产的主要措施是五均六筦。

其中五均,具体是设立五均官来监督民间市场,要求市场以统一的价格销售谷、布、帛、丝、绵等民生物资。而六筦,具体是对盐、铁、酒、铸钱、名山大泽,实施专卖和征收税赋。此外,还有一项名为赊贷的政策,主要是国家提供放贷职能,并按照每月三分来收取利息。

但问题是五均限死了物价、六筦垄断了末业,民间还有什么套利空间?这时候,还有谁需要贷款?

实际上,五均、六筦和赊贷政策,就是一种古代版的计划经济,甚至比计划经济还计划经济。因为它是要取消民间市场、禁止百姓从事农业以外全部致富活动。

那王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么做,是不是能够均产,王莽不关心。王莽关心的是能不能复古。因为儒家的理想模式就是让百姓全都种地,而种地以外的末业,全由国家代劳。

所以,什么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纯属胡适想多了。而很多人认为王莽是个穿越者,实际上也是想多了。

人家王莽根本没想要什么理想主义,也没想搞什么穿越,而是要玩本本主义、复古主义和儒家原教旨主义。儒家经典怎么记载,那我就怎么改革。王莽改革不是向上仰望星空、不是向前革故鼎新,而是向后回望三代。

所以,王莽的其他改革,也都是新瓶装旧酒。其政策措施,要么是经典已经这么写了,要么是前人已经这么做了。

公元7年、9年、10年、14年,王莽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但是,玩货币的祖师爷是汉武帝。汉武帝才是货币财政的高手。王莽的货币改革,跟汉武帝差了好几个数量级。汉武帝能把货币财政玩成敛财工具,而且真能敛财。而王莽的货币改革,只能叫折腾、叫明抢,最后把大新经济抢到了崩溃。

公元9年,王莽对中央官制进行改革,主要是改革官名。公元14年,王莽又对地方郡县进行改革,主要是改换地名。但是,公元前144年,西汉就对朝廷官制进行过改革。而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不仅调整了官制,而且还把历法和正朔给改了。

如果王莽真有新意,那就是他的动作比较大。改完之后,老百姓完全不知道这些官职头衔和州郡地名到底是啥意思。但熟读古书的儒家士大夫肯定知道,因为王莽就是照着儒家经典改的。

王莽的六筦之策,要对盐铁酒等商品实施国家垄断经营。但是,汉武帝早就这么干了。而六筦中垄断山泽之利的手段,甚至可以要追溯到周朝。

王莽的五均之策,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强势干预市场运行和直接管理物价。但这个政策也不稀奇。因为公元前110年,西汉就一直在这么干,而一直持续到西汉结束。

等等如上,凡是王莽推出的改革政策,要么是儒家经典已经明确记载了,要么是西汉帝国的曾经旧政。之前早就这么干了,甚至有些当时还在干,而王莽只是把这些政策工具全都打包了,形成所谓的五均六筦,然后一股脑地抛给整个天下。

但问题是:你王莽这么做,天下能不能接得住?

真心接不住。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王莽不是什么贤帝,他实际就是一个大折腾。而国家最忌讳的,便是折腾。

很多古代昏君,你从初衷上分析,未必是一个大坏蛋。皇帝的固有认识是:天下就是自己家的、百姓就是自家子民。所以,有些皇帝对官僚和诸侯要多狠有多狠,却对百姓很好。

但他们为什么把自己搞成了昏君?甚至还搞到亡国?

一方面是士大夫写史书,史书是谁写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班固写史书,那王莽就必须是大坏蛋。如果王莽不是,那东汉的合法性怎么办。而对于打压士大夫的皇帝,那就必须怎么昏君怎么来。

另一方面是昏君太折腾。秦始皇能折腾,但秦二世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始皇帝去过的地方,秦二世也要去。隋炀帝杨广更能折腾,建东都洛阳、修大运河、筑雁北长城、三征高句丽。就这些事,随便拿出一件都够后世王朝折腾一世的。而隋炀帝呢?在位15年,就全给干一遍。

很多昏君与王朝灭亡的因果关系,往往就是折腾。

于是,王莽这套改革下来,大新王朝肯定招架不住。而这些还仅仅是内政。除了内政还有外交。匈奴、高句丽、焉耆、羌人,四面八方的胡人也全被王莽折腾了一遍。

内政折腾、外交折腾,那王莽的大新朝也就只能短命而亡。此时的王朝更迭,就真正伴随了天下流血和百姓屠戮。从西汉到新朝再到东汉,这是一个饥饿加混乱的血时代。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给王莽这个大折腾冠以昏君或大坏蛋的称号,不算冤枉他。至于贤帝,你就是怎么算,也算不到王莽头上。

胡适等人为王莽的开脱,完全没有力度。王莽的初衷好、王莽的政策好,所以王莽应该是贤帝。如果这么说,那秦二世的初衷也不差,隋炀帝的政策也很好。以此类推,是非也就没了。关键是王莽以及王莽改革的初衷,完全不是胡适以为的那样。

反倒是《剑桥中国史》把王莽垮台归结为“几次黄河改道的重大积累的影响”,这还算是有些力度的开脱。

但是,如果王莽没有不余遗力地搞儒家原教旨主义的复古运动,那天下大乱能乱到改朝换代吗?

敦厚老实心怀理想的王莽,为何最终的结局会有些惨淡

大同世界只存在于理想当中,王莽兄的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也达不到大同世界的要求。

首先,历史自然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要不然也不会在葫芦谷留下诸葛亮让人心碎的背影。王莽再逆天也不过得个篡汉的骂名,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其次,改革不符合统治阶段各集团的政治利益和诉求,失去了各大政治联盟和财团的支持,王莽兄实际上失去了继续统治的基础。

再次,改革进一步激化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给广大下层百姓带来巨大的干扰,已换民心,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显然,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并不高,他们不在乎谁做皇帝,不在乎什么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在乎的只是能吃得上一顿饱饭,日子能有个盼头。

加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底下官吏对改革阳奉阴违,改革难以施行,朝令夕改,让老百姓不知所措,一如王安石变法。

最后,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没了饭吃,纷纷造反,成为压在“新”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人祸加上天灾,形势再难挽回。

至此,天时地利人和皆失,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即使刘秀不出,也会有李秀、王秀,刘秀只不过是加速了王莽兄的败亡时间而已。

至于王莽的结局,其实也不算惨淡,相信他改革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毕竟他“篡”了汉,建立了“新”,也推行了他理想中的政策,结果不外乎成功和失败两途,“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虽九死其尤未悔。

即使他事败身死,最后还遗体“捐赠”了一把,舌头被老百姓拿着吃了,脑袋也像爱因斯坦一样被汉王朝珍藏在皇宫中研究了二百多年,至死也不忘造福全人类,这又是何等的崇高境地。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献身,这是很多人穷尽一生也达不到的境地,何来惨淡一说。庸俗,已经限制了我们的想像力!

他的人生也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了,毕竟,他来过,征服了,留下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印记,穿越千年的独有的一道痕迹。虽然如惊鸿一瞥,但却永远点亮长空。

从圣人大贤到一代奸雄,另类的王莽为何在皇帝之路上走得异常艰难

谢邀,他主要是装的太累。真正当上皇帝后他的改革跨度太大,当时的人适应不了,利益集团损失面太大,于是起来造反,他也死于非命。

好了,关于从圣人大贤到一代奸雄,另类的王莽为何在皇帝之路上走得异常艰难和王莽为什么失败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他篡位覆灭汉室江山,但他更像是穿越到古代搞社会改革的人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4006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