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吴三桂起兵造反,为何要利用一个虚无缥缈的朱三太子的名义,以及吴三桂为什么造反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吴三桂为什么反清,老老实实待着“颐养天年”不好吗
吴三桂和大清之间,本来就有着阵营矛盾,在大清几乎统一了天下的情况下,肯定要腾出手来解决这些矛盾(三藩问题),所以“三藩之乱”,本质上是一场“迟到”的决斗。
若不是当年李自成部下刘宗敏强行霸占陈圆圆、欺辱吴家人,那么吴三桂也是会加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而不是直接带着山海关向大清和多尔衮投降。
多尔衮也没想到,吴三桂那么多年坚守山海关,被皇太极招揽那么多次都忍住了,最后却因为一个女人向大清投降,这种“惊喜”让多尔衮来不及深思,立即册封吴三桂,然后靠着山海关,在关城下会战李自成。
山海关大战后,因为吴三桂和清军的联手,李自成溃败而逃,中原仅存能够主动出击清军的军事力量破灭,大清就这样子“简简单单”地入住北京,赢得天下。
本来入住中原后,清朝廷就应该快刀斩乱麻,用最快的速度瓦解吴三桂的兵权,就像当年刘邦和韩信一样,韩信于垓下之战把项羽逼得自杀还没过一会儿,刘邦就冲到韩信的面前把兵权给夺走了,为的就是防止韩信拥兵威胁皇权。
但多尔衮却想出了一个更高的招,那就是让吴三桂和汉人势力进行“内耗”。
在大清刚在北京落脚的时候,清廷为了稳定吴三桂,给他封了“平西王”,可就算是封爵了,吴三桂也开始感觉到不对劲了,因为他的“卖国贼”的骂名,比身为“贰臣”的洪承畴更盛,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吴三桂直接打开了“山海关”,让汉人眼中的“蛮夷”占据中原。
吴三桂也还是重视名声的,而且严格来讲,他背叛的只是“李自成”,不是大明,甚至在他冷静下来之后,他发现他投降大清的确非常不妥,那吴三桂难道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吗?
他想到了办法,那就是“反清复明”,在成为平西王不久,吴三桂就和南明朝廷之间仍有联系,即便是打李自成,吴三桂的口号都是“为君父报仇”,君父是谁?说的不就是崇祯帝嘛!
到底是出自于真的忠诚,还是为未来做铺垫,没人说得清,吴三桂这一套在表面上连多尔衮都不能挑错,因为“忠诚”是最无价的,可是如果吴三桂想借此转化为“反清复明”,那也非常方便,因此吴三桂使的乃是“阳谋”。
你吴三桂有对策,清廷自然更有对策,你不是喜欢“为君父报仇”吗,那么就让你先回山海关镇守,在顺治二年,吴三桂被调回锦州,如果这个时候他再打着“为君父报仇”的名号,那么他就应该攻打清廷,所以吴三桂这个话不敢再说了。
把吴三桂这场谋给破了之后,清廷再次调吴三桂军入关收拾国内的残余势力,这一次开始,就是要吴三桂“内耗”了。
或许是因为清廷给予他的压力,吴三桂在镇压汉人的反抗中,尤为卖力,十分血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吴三桂的确就只是一个空有口号的“利己主义者”,之前还说对大明忠诚,可在顺治四年,杀朱明后裔最多的,就是吴三桂部。
这一招“内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吴三桂也知道自己回不了头了,于是在清廷给他量身定制的“内耗”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顺治十四年到顺治十八年,这是吴三桂人生最让人“唾弃”的一个阶段,比起开放山海关之罪恶,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个阶段,他开始受命“剿灭”苟延残喘的南明。
此时的南明已经是“永历政权”,因此清军强烈的攻势,只能步步被逼到缅甸,而清廷则是让吴三桂“坐镇”云南,以云南之地直指永历政权,也是清廷的这个决定,给了吴三桂“割据”的机会。
其实清廷又何曾没有想过吴三桂会割据,他们甚至都明白,和吴三桂翻脸只是迟早的事情,只是在政治上,任何手段都要尝试,如果能慢慢“磨掉”吴三桂的匪气,或许一场大战就不需要爆发了,如果磨不掉,那也至少会让吴三桂不在腹地叛乱,事实上,这个决策就是吴三桂政权后来失败的核心。
但不管你吴三桂割据与否,清廷首先继续让吴三桂和永历“内耗”,只要吴三桂把永历灭掉,那么吴三桂就是大明的“罪人”,最起码等他起兵的时候,“光复大明”的这个口号,他是不能用了,不过后来的事实又证明,清廷错误估计了吴三桂的脸皮。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用兵南压缅甸,此前收留永历政权的缅甸王莽达被其弟莽白发动政变杀害,而莽白对永历政权则是截然相反的排斥态度,因此莽白设计“诱杀”永历皇帝,本是“咒水之盟”,最终演变成了咒水之难。
在俘获了永历帝之后,莽白将永历政权残存的君臣统一移交给吴三桂,由吴三桂选择方法处置,此前声称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吴三桂把永历帝交给他的心腹吴国贵,在次年,吴国贵逼杀永历皇帝,所以永历政权的破灭说是败在了大清的手里,具体的事实,就是吴三桂作为主力去扼杀的。
除掉永历政权之后,吴三桂等于是给大清交了一个“投名状”,此时的顺治帝也因为吴三桂暂时没有了“敌人”,从而以“安抚”为主,于是便支持吴三桂经略西南(云南、贵州等地),但这个支持从后面来看,究竟是“缓兵之计”还是真心的支持,并不好说:
“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康熙元年,因为康熙年幼,更要稳住吴三桂了,因此加封吴三桂为亲王,作为交换,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娶了大清的公主,看似是联姻,实则深层次的意思就是“质子”。
所以双方并没有因为加封和联姻而变得关系更好,特别是吴三桂,久经沙场的他知道此时的大清“主少国疑”,因此他加大了对西南的控制,一方面想尽办法向大清要钱,一方面自己培养私下的官僚体系和武装,所以在康熙二年,清朝廷首先就把吴三桂的“选官”权剥夺了。
但是这一切都为时已晚了,因为吴三桂对西南的经略早已经根深蒂固,而这一切的发展,都证明了吴三桂并不想受到大清的牵制,他如果找到适当的机会,肯定是要“反客为主”的。
没想到的是,这个机会,不是吴三桂先找到的,而是康熙。
康熙十二年,就藩于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出人意料地“申请退休”,因为尚可喜本是山西人,后来举家搬到了辽东,所以他申请的是退休回到老家辽东养老。
如果尚可喜只是一个官员,那么他申请致仕回家,这是完全没问题的,可他却是一个“藩王”,他申请退休,就意味着整个藩地都不要了,在任何时代来说,仍然一个藩王申请放弃自己的封地,这是极其可笑的事情,皇帝做梦都可能笑醒。
所以尚可喜“致仕”,这件事背后一定有预谋和沟通。
不管如何,尚可喜的要求提出来后,康熙就顺水推舟,说了一番三位藩王(三藩)镇守南方多年,都辛苦了的话,然后撤掉广东这个藩地,让尚可喜“带头”退休。
尚可喜和康熙这样做,把吴三桂和耿精忠气得牙痒痒,但他们二人不可能立马就反,于是他们也将计就计,上书给康熙,说他们也累,希望“撤藩”。
二人嘴上是这样说,心里却想好了,如果康熙同意了,那么他们就“造反”,如果康熙下旨“挽留”,那么就陪康熙玩多几天君臣和谐的过家家游戏。
结果很遗憾,康熙同意了,于是吴三桂、耿精忠造反,就连尚可喜自己都没走出广东,就被儿子尚之信夺权内部造反,而后响应吴三桂的叛乱,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三藩之乱之中,明明尚可喜都反对造反,广东藩地却加入的根本原因。
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的实力最强,而吴三桂造反的口号,就是很荒谬的“兴明讨虏”。
兴明,意思就是“复兴明朝”,讨虏,这个虏指的就是大清。
不得不说,吴三桂这个口号,让所有人都笑了,因为说起对明的残忍,吴三桂是当之无愧的,而他对永历皇帝都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到头来他还敢喊出这种口号,这等心态也是无人能及的。
但可笑归可笑,吴三桂的战斗力却不能小瞧,在那个时代,老臣凋零,吴三桂已经算得上是最顶尖的一个军事家了,他自年少时的勇武,一直打拼到平西王,这个过程的历练却不是假的,所以吴三桂造反本身就是有底气的。
对西南多年的经略,让云南、贵州、湖南的衡州在第一时间脱离大清,成为吴三桂的基本盘,吴三桂以此撼天动地,而与此同时,广西、陕西、河北等地都有汉人响应这个“兴明讨虏”的口号(可笑是可笑,但是真的有用),纷纷造反。
所以“三藩之乱”的三藩,只是个代号,实际上的波及面积很广。
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干脆自己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是为“周”,自己先称周王,这一招,乃是模仿朱元璋称“吴王”,所以吴三桂的政权,后世也称之为“吴周”。
这场战争在一开始,吴三桂因为其他“队友”的水平一般,导致局势极其不好,比如康熙十五年、十六年,这两年的时间里,王辅臣、耿精忠、尚之信纷纷投降,大清得以释放更强的战斗来炮制吴三桂,吴周军一下子心灰意冷。
为了扭转局势,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称帝,等于是给自己的班底一个交代,也是这一招挽救军心,让吴周军实力爆增,康熙十七年六月,“永兴之战”让吴三桂军的真正水平爆发出来,清军的主要将领被杀,大败撤回广东,湖南的南方因此稳固。
而后,吴三桂又命令十数万军队进攻两广地区,一路几乎是势如破竹,清军无法抵挡,康熙十七年,这一年才可以说是吴三桂“封神”的一年,他展现了明末那个镇守山海关的勇将该有的实力,以一己之力抵御大清,在吴周众人看来,吴三桂即便不能打下北京,都能分割南北。
但谁知道,当时的命运总是不站在汉人这边,吴三桂虽然运筹帷幄,可他却已经老了,康熙正值壮年,他根本没有办法和康熙斗“气运”,他的寿命注定他的气运衰败,不日则亡。
康熙十七年八月,局势一片大好的吴周皇帝吴三桂在湖南因为酷暑而生病,死在了衡州的皇宫,后世说起吴三桂的失败,无不叹息这个枭雄的末路,虽然他的为人和行事都让人不齿,可他的一生,也确实够传奇,最后如此落幕,让人倍感无奈。
因为吴三桂造反的时候,他的儿子吴应熊已经被杀了,所以继承吴三桂皇位的,就是他的皇太孙“吴世璠”。
但吴世璠只等于是一个小孩子,心性手段都不成熟,根本无法应对吴周当时的处境,所谓“主少国疑”,本来这是吴三桂所看中的大清的弱点,如今风水轮流转,变成了吴周自己“主少国疑”,一下子因为大胜凝聚起来的军心,瞬间破散。
不久之后,吴周丢掉了湖南,逃回西南的大本营昆明,而此时的吴周大势已去,本来想倚靠西南之地谋取中原,就是极其艰难的事情,吴三桂还因病去世了,这件事情到了吴世璠手中,更是不可能实现了。
康熙二十年十月,苟延残喘的吴周正式被大清打破昆明城,吴世璠自尽,吴三桂的一切都被化为乌有,即便此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但象征着他的一生的所有,也在这昆明城中告别岁月。
结语:吴周政权之败,最终奠定了康熙的皇帝功绩,治理三藩,这是一直悬在大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康熙时代能下定决心打破吴三桂的经略,和这个隐患“决一胜负”,最终年老的吴三桂不仅没有把年龄转化为优势,还一步步丢掉了先机。
而自吴三桂背叛汉人起,就注定了吴三桂根本不会只满足于当一个清朝的王爷,吴三桂有自己的骄傲和野心,在崇祯时期都是如此,更何况面对异族统治者,他更不会有什么臣服之心。
也因为吴三桂自己的内心不纯,大清也并没有准备放过吴三桂,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皇帝都不可能允许“藩王”长久平安,这是历史的宿命所决定的,即便是吴三桂也一样不能够违背,两个都并不能坦诚相对的个体,最终由其中一个吞并另外一个,倒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吴三桂起兵造反,为何要利用一个虚无缥缈的朱三太子的名义
谢谢好友邀请!
说起吴三桂,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他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也就众说纷坛,有赞有贬。
但是,面对康熙的撤藩,吴三桂起兵造反,又打起了朱三太子的名义:其实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借朱三太子名头汇聚天下英豪,与大清抗衡。
一,吴三桂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如果以他个人的名头造反,没有人响应他。吴三桂,在明末清初历史上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人物。
这主要是他叛明降清,尤其是把大清放进来,还充当了马前卒,去征战明朝军队,让大明遗民嗤之以鼻!
现在吴三桂面对康熙撤藩,如果以已之力与大清抗衡那是小巫见大巫。
狡黠的吴三桂就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头,高举义旗:讨清复明。
就一招还真管用,义旗一举,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也忘记了吴三桂曾经是什么样的人了!
二,狡黠的吴三桂就是利用了大明遗民的归附之心。从顺治问鼎京城,反清复明的势力一直不断,还愈来愈烈。
经历康熙,雍正,反清复明的势力才慢慢的消失!
而吴三桂再次起兵造反,又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恰恰是反清复明的势力活动得如火如荼的时期。
不得不承认,吴三桂赶上了天时。
也就有了同康熙对战八年的资本。
否则,吴三桂早就财在康熙的手下!
由此可见:吴三桂这样做,还真的是用心良苦。也就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高。【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吴三桂是当奴才不得志才被迫造反的吗
前言:吴三桂是因为康熙皇帝下令撤藩,打破了他效仿明初沐英世镇云南的美梦,才恼羞成怒,被逼起兵造反的。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风云人物。他本来是明朝镇守辽东的大将,在明朝灭亡之后,他经过仔细权衡,认为李自成大顺政权严重侵犯官僚士绅阶层的利益,不足以建立新的王朝;因此,吴三桂决定与清军联手,打败李自成。
于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同时,吴三桂在奸诈的多尔衮的威逼利诱之下,彻底投降了满清。
在满清入主中原、平定江南的战争过程中,吴三桂一马当先,充当了清军的马前卒,为满清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
1659年,吴三桂率领清军攻下了云南。满清朝廷命他在云南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云南的一切军务政务。由此,吴三桂开始产生了自己为满清立下大功,理应效仿明初沐英世守云南的想法。
吴三桂认为:自己为满清朝廷立下了不世之功,满清朝廷理所应当让自己世世代代镇守云南,来酬谢自己的功劳。
在清廷经略西南的重臣洪承畴离开云南、回京述职之时,吴三桂向这位老上级虚心请教:如何才能达到自己世镇云南的目的?
洪承畴沉吟多时,对吴三桂说:“不可使滇中一日无事也!”
同时,洪承畴告诫吴三桂:不要对南明永历帝及李定国等赶尽杀绝,留下这些人,吴三桂就可以手握兵权,永远镇守云南。
(洪承畴画像)
吴三桂听从了洪承畴的指导,开始为自己世镇云南作准备。他招降纳叛,精心挑选李自成、张献忠余部中投降的精悍勇士,组成自己的精锐部队;同时,吴三桂不断发兵打击云南各地的土司势力,稳固自己在云南的统治。
可是,在镇压云南反抗势力的过程中,吴三桂发现南明永历帝及李定国对云南人民还有巨大的号召力。为了永绝后患,同时也为了向清廷表示自己的耿耿忠心,1661年,吴三桂出兵缅甸,擒杀了南明永历帝。
1662年,李定国闻知永历帝的死讯,吐血而死。
根除了永历帝与李定国的威胁之后,清廷为此特意嘉奖吴三桂,为吴三桂晋爵亲王,并且让他兼管贵州事务。从此,吴三桂的权力达到了巅峰时期。
随着全国范围的反清斗争的消亡,刚刚亲政的康熙皇帝为了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决意削除三藩。
1673年,康熙皇帝开始下令削藩。此举打破了吴三桂永霸云南的美梦。恼羞成怒的吴三桂为了保住自己辛苦经营多年、才得来的这份基业,不得不起兵反清。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吴三桂手下的将士们已经在云南生活了一二十年,他们的家产也都在云南。因此,他们也不愿意让清廷削藩,放弃家业,随吴三桂离开云南,回到辽东去。再加上吴三桂手下将士大部分是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中的骁勇之士,他们对满清并不感冒,只是迫于形势,才暂时蛰伏在吴三桂的藩下。一有机会,他们还是愿意起兵反清的。
所以说,吴三桂起兵反清,在云南地区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
结语:吴三桂起兵反清,其原因就是满清朝廷严重侵犯了他的切身利益,打破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梦想;在此情况下,吴三桂不甘心自己一生努力得来的这份基业,就这样付诸东流,所以,他才断然发动了“三藩之乱”。
吴三桂造反,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为什么却建立了大周
吴三桂是具有很大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祖籍江苏,长在辽东。自幼习文练武,跟随父亲在军营中磨炼、成长。
随着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势力的壮大,以及多尔衮率领清军对明朝的围攻。当时,拥有重兵的吴三桂很受明王朝的器重。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吴三桂左右逢源于三股势力之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吴三桂因为自己的美妾陈圆圆与李自成彻底决裂,引清军入关。并逐渐取得大清王朝的信赖,绞杀农军起义军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残余势力。
吴三桂率兵转战云贵,被封为平西王,他的声势和权力达到了顶点。吴三桂想世袭坐镇云南,与清朝分庭抗礼。清康熙时期,开始裁抑吴三桂的势力。
吴三桂和清王朝的矛盾激化。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
康熙十三年冬,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大周辖衡州、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并且开科取士,录取者众。建造皇帝宫殿九十五间,象征九五之尊。
至于为啥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却自己称帝建大周。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可以笼络人心,号令天下。
2、复明以后,天下是朱家的,那还不如自己称帝。条件成熟了,有谁不愿意自己做皇帝,
3、本来吴三桂对大明朝就没有衷心。反清复明只是口号。
4、吴三桂降清后,为表示对大清的衷心,清剿过明王朝后裔。反清可以,已经不能复明了。况且复明也非是他的真心。
关于本次吴三桂起兵造反,为何要利用一个虚无缥缈的朱三太子的名义和吴三桂为什么造反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38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