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久经战阵的北洋劲旅为什么打不过桂系第七军

民国史 直皖矛盾与战争是北洋军阀分裂的开端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吴佩孚久经战阵的北洋劲旅为什么打不过桂系第七军,为什么桂系会打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吴佩孚久经战阵的北洋劲旅为什么打不过桂系第七军
  2.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粤军那么厉害
  3. 为什么历史上中国南方很难进攻北方
  4.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有空军,有空中优势,为什么仍然打败仗

吴佩孚久经战阵的北洋劲旅为什么打不过桂系第七军

北洋第三师和桂军第七军的交锋只有北伐战争时候那一次,不过那时候北三师已经算不上精锐部队了,虽然她曾经是北洋军第一师,但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损失惨重,最后由吴佩孚带回残兵两千余人,后虽有补充,但战斗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在1924年被取消编制。

不过第二年却又重新组编,但此时的北三师已经不是过去那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部队了,所以在26年的北伐战争中被桂七军歼灭也是意料之中的。

而且此消彼长,桂七军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挥下,经过军阀混战统一广西,部队的实战经验是北三师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广西就只一只部队,凝聚力强,加上当时的时代背景,孙中山先生的北伐战争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军队士气比军阀的部队要高。

而且广西人打仗好像也很在行,看看抗日战争中广西部队的表现,也能从一个侧面看出当年“钢军”是多么的名副其实。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粤军那么厉害

这要从粤军的历史开始说起了,粤军前身是广东省省长朱庆澜的省长卫队。朱庆澜被桂系赶下台后将自己的卫队20营送给孙中山做护卫。孙中山即以这只军队为基础在陈炯明带领下攻打福建的北洋势力,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1920年爆发了粤桂战争,在前后两次粤桂战争中陈炯明率粤军英勇奋战,将桂军打的落花流水,粤军迅速壮大,成为雄踞一方的新兴势力。后来陈炯明叛变,粤军分裂,许崇智率领的军队继续效忠孙中山,许崇智下台后,这只军队被蒋介石收编参加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参加北伐,逐渐形成陈铭枢、张发奎、陈济棠、李济深几大势力。

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先后因反蒋下台,粤军一部分被中央军收编,一部分由余汉谋率领参加抗战,在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中都有出色表现。可以看到,粤军是孙中山嫡系部队,他们始终坚持三民主义,是一只有信仰的军队,这就是他比其他军阀部队强的原因。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为什么历史上中国南方很难进攻北方

首先,你这个提问就值得商榷。

从历史上看,确实如你所言,多为北方攻打南方,极少有从南方攻打北方的。

但这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首先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

人类发动战争,首先是要有发动战争的需求,因为打战要死人的,趋生避死是人的本性啊。

最早从夏商周时起,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会开始南下攻击中原,北狄西戎之流。

之后两汉匈奴、魏晋南北朝胡人,两宋辽金、元明蒙古、满清女真……

根本就没有消停过。

北方游牧人为什么要冒死南下进中原?

从全球气候学的视角来观察,反而比从历史学的视角来观察更为精准,更有说服力。

那就是:凡是北方游牧民族疯狂南下攻打中原的时代,基本上是全球气候干旱期。

与中原农耕社会不同,游牧社会逐水草而居,他们的活动范围受气候影响非常大,一旦干旱少雨,北方的草原就会从北向南退化,逐渐延伸到南方中原地带。

他们就必须骑着马、赶着牛南下,因为不这样做,就会被饿死。

与其饿死,不如战死。

这便是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的最原始的冲动。

而作为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中原民族来说,只要勤劳一点,基本上衣食无忧,尤其是两晋之后南方开发后,更是如此。

所以身处农耕地带的中原人,根本没有北上攻打游牧民族的任何动机。

但历史上北伐也曾有过好多次,但其根本动机全是政治性诉求,而非生存性诉求,也就是说,可打可不打。

譬如,东晋祖狄北伐、南北朝刘宋北伐、南宋岳飞北伐、太平天国北伐、民国北伐……

这些北伐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因为政治是可以商量的事。

而游牧南下入侵却往往是势不可挡,因为生死是没法商量的事,他们必须打赢。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有空军,有空中优势,为什么仍然打败仗

国民党的那些神操作,别说有空军。就是有高达,也是白搭。

就拿淮海战役来说。制定战略方针的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是地下党。审批方案的国防部次长刘斐,也有通共嫌疑。(刘斐是不是地下党,存疑)

众所周知。白崇禧被蒋介石踢走后,主持国防部工作的顾祝同根本就不管事。郭汝瑰的计划方案,顾祝同几乎就没有不同意的。

地下党郭汝瑰制定计划,经有通共嫌疑的刘斐审批,再交给不管事的顾祝同拍板,最后下发给一线作战部队执行。

这么神奇玄幻的操作竟然真实存在,国民党还想打胜仗?

并且这还不算什么。最神奇的还在前线。

1948年11月,当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后,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竟然惊慌失措的下令(刘峙平时什么事都不做,全仰仗副总杜聿明。但杜聿明当时在葫芦岛指挥撤军),将徐州战场所部能调动的军队,全部调到徐州外围保护他。

而非常关键的战略要地宿县,则只留下了少量部队驻守。

宿县是个啥地方?

这是联系徐州与蚌埠交通线的关键要点!

宿县掌握在国军手里,徐州与蚌埠的铁路线就能保持畅通无阻,徐州剿总近八十万国军就进可攻退可守。

而一旦宿县丢了,徐州国军就被包饺子了。

宿县的重要性,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郭汝瑰制定作战计划时,就是因为担心在这个要点留兵力太少,被内行说闲话,指责自己故意给解放军留下破绽,导致自己可能暴露,专门留下一个靖绥区的兵力驻守。(相当于两个军)

结果在刘峙的骚操作下,兵力空虚的宿县等于是拱手送人,被中野轻松拿下。

淮海战场上的八十万精锐国军,就这么被中野和华野包了饺子。

中野攻占宿县后,中央当机决断,改“小淮海战役”为大决战(“小淮海战役”就是寻机歼灭徐州剿总一个兵团),计划全歼淮海战场上的所有国民党军!

眼见形势恶劣,蒋介石将到处灭火的杜聿明调回徐州。

杜回到徐州后,就建议:利用黄百韬兵团吸引华野主力的机会,集中徐州国军主力与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黄维三个兵团,来个南北对进,在宿县一带与中野决战。先歼灭或击溃中野,再回头与华野决战,解救黄百韬兵团。

按照杜聿明的这一方案,就算徐州国军抓不住中野,至少也能夺回宿县,恢复蚌埠与徐州的铁路交通线。万一徐州守不住了,到时候几十万大军也能从容南逃。

但不想,杜聿明的建议,刘峙却不同意。

一方面,他担心国军寻找中野决战,万一扑空了,没有战果,而黄百韬又被歼灭,自己要担责任。

另一方面,他还担心徐州国军南下后,徐州空虚,万一华野围攻徐州,他这个徐州总司令有危险。(刘峙作为总司令,不能离开徐州)

由于包括李弥、孙元良等人在内,也都认为杜的方案过于冒险。

于是经过南京国防部的又一番骚操作后,徐州国军最后执行的是一个最差方案。

即让李弥、邱清泉两兵团向东,去解决被围的黄百韬兵团。严令从武汉赶来的黄维兵团尽快收复宿县。留下孙元良兵团镇守徐州。

这样一搞,本来在淮海战场具有优势兵力的国军,就被拆得七零八落。兵力反倒没有优势了。

并且,八十万国军还丧失了机动性。只能团团抱在一起,龟缩于徐州。

后来,邱、李兵团16万人被华野阻滞,救不出黄百韬兵团。

约12万人的黄维兵团孤军急进,在双堆集一带又被17万余人的中野合围。(原本南线是李、刘、黄三个兵团收复宿县。结果黄维冒进被围,成了第二个黄百韬。李、刘两兵团只好改收复宿县为解救黄维)

1948年11月23日,黄百韬兵团被歼灭。

此时对于国军而言,陇海路方向已无奇迹。

为了在南线创造机会,同时也为了解救黄维兵团。蒋介石让二儿子蒋纬国亲率战车团去淮海战场助阵,同时严令李延年、刘汝明两部去给黄维解围。

但是士气低落的李、刘兵团,根本打不动中野的防线,最终又缩了回去。

至此,津浦路方向也无奇迹出现之可能。

摆在刘、杜、以及三十万大军面前的路,只剩一条,那就是跑路。跑出一个算一个。

刘峙为了保命,先带着大笔金银财宝坐飞机跑到了蚌埠。留下杜聿明带着大部队走。

那么,杜聿明具体要怎么逃呢?

当时有三个方案。一是向东,从连云港走海路退到江南;二是走两淮,穿过淮海地区的河沟烂泥后,退到江南;三是沿津浦路西侧的大路向淮河撤退。

这三条线路,第一条由于短时间内寻不到大量船,所以没有操作性;第二条线路并不适用机械化部队,也不适合;相比之下,唯一适合的就是第三条线路。

所以杜聿明的决定,便是从徐州西南方向的永城、涡阳撤退。抵达淮河后,三个兵团再背靠淮河,回过头去寻找中野决战。

应该说,杜聿明的方案又是当时徐州国军最可行的一条路。

但当三十万徐州国军按照杜的计划,刚刚退出徐州不久后,蒋介石的骚操作来了。他空投指令,要求杜聿明集团停止撤退,掉头往双堆集方向,去解黄维兵团之围。

再加上徐州国军主力撤退过程中,邱清泉第二兵团的第45师被围(负责掩护主力撤退的殿后部队),邱清泉听后,暴跳如雷,气的拍桌子,脑子发热,极力主张回去救45师,忘了45师本来就是掩护主力撤退的牺牲品,如果现在主力再去救45师,就会变成主力掩护45师,大家一起玩完。

杜聿明不敢不服从蒋介石命令,也不好意思寒了邱清泉的心。便只好带着三十万大军在反复折腾中,救出了45师,但同时也因为贻误战机,被华野合围在了离徐州不到70公里的陈官庄。

堪称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

孙元良本性发作,先率部突围。结果孙兵团全军覆没,孙元良只身逃出包围圈。李、邱兵团继续被围困。

在这期间,黄维放狠话“我这12万大军放着这里,中野也啃不动”。结果中野、华野合力,几天就吃掉了黄维兵团。

几周后,总攻开始。邱、李兵团被全歼。淮海战役以完胜结束。

自此。在被吃掉一个黄百韬兵团后,因国民党高层的各种骚操作,徐州的孙元良、邱清泉、李弥,三个主力兵团也被全部歼灭。算是陪了个干干净净。顺便还倒贴了一个华中的黄维兵团。

淮海战役,当然不能代表整个解放战争。

但通过这个缩影我们不难看出,国民党一直都存在干啥都不行,擅长窝里斗,相互拆台的毛病。

同时,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用人准则也有问题。蒋用人,首先考虑的是忠诚,能力反而是其次。哪怕是在决定国民党前途的战略决战,蒋介石也不用白崇禧,仍然要用刘峙这种“忠猪”来守北大门。就是因为他不信任被他贴上二五仔标签的人。

如果刘峙完全不管事,只当纸片人,那也倒还罢了。但他却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几次骚操作,间接或直接葬送了几十万国军。

在这种三军统帅任人唯亲,前线总司令成天混日子,几个兵团司令或狂妄自大(邱、黄都是自负且目中无人之辈),或毫无斗志(以孙元良为代表),或勾心斗角(黄百韬被围与邱清泉、李弥和他勾心斗角还有些关系),且战略制定者还是地下党的情况下。

别说国民党没高达,就算有高达又怎么样?

像刘峙那样的人,只会派人开着高达,替他往各地走私紧俏物资,赚黄金白银,然后都揣自己兜里。

高达在国民党手上,用不到它该用的地方。

更何况,国军根本没高达。

当年的国军,总计约920架战机。这个规模的空军,如果只投入到一个战场,比如山东或东北,勉强还能形成所谓的局部“空中优势”。但投放到全国,那就是“洒洒水”了。根本就不够看。

装备上,也就那么回事。有优势,但没有碾压性优势。

政治、经济、文化、舆论宣发,也不行。坐拥最富裕的江南财赋重地,却离了美国援助就维持不下去。

组织力,也不行。如此这样,国民党怎么可能不输呢?

解放战争,输的必然是国民党。只是大家没想到,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只坚持四年就输了。

关于吴佩孚久经战阵的北洋劲旅为什么打不过桂系第七军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吴佩孚 曾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北洋军阀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3878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