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德系车烧机油为什么日系车不烧机油(德系烧机油日系皮薄,该怎么选车)

如何检查发动机是否漏机油,知识介绍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如何看待德系车烧机油为什么日系车不烧机油这个问题,为什么日本车不烧机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德国车烧机油远近闻名,而日系车就不会,是这样吗为什么
  2. 如何看待德系车烧机油为什么日系车不烧机油
  3. 日系车公认的开不坏、省油,为何有人说它的销量比不过德系品牌呢
  4. 为什么德国人那么严谨造个车还烧机油

德国车烧机油远近闻名,而日系车就不会,是这样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需要客观分析。

德系车,不管是奔驰、宝马,还是大众(奥迪)都存在烧机油的现象,尤以大众为重。

主要原因在于,德系车广泛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除了发动机本身需要机油润滑冷却,涡轮也需要,因此这类发动机机油的消耗量本身就不可避免的大。

而日系车多采用自然吸气发动机,机油消耗量无疑要小。

为什么大众和奥迪汽车烧机油的现象更高?原因在于发动机缸体的制造工艺所致。不管是EA211还是EA888,也不管是第几代,螺旋加工出来的缸壁的平滑度总是有限的,活塞运转会将部分机油不由自主地带进燃烧室。

另外,如大众EA888发动机缸体的铸造虽然采用了防浸渗技术,但无法绝对避免机油的渗漏,甚或冷却液的渗漏。

当然,自然吸气发动机也会出现烧机油的现象,但整体状况要比涡轮增压发动机轻微得多。

而像本田汽车1.5T发动机那样出现机油增多而不是烧机油的问题,原因则在于发动机技术过于激进,缸内直喷深入的路径太长,原计划是使燃烧更充分,没想到气温低发动机启动时燃烧室达不到理想的工作温度,汽油燃烧反而不完全。

如何看待德系车烧机油为什么日系车不烧机油

日产天逸1.6自然吸气发动机,还有斯巴鲁也烧机油,新发动机烧机油原因是第一道气环开口间隙漏气量大,把两道气环刮下的缸壁机油吹送曲轴箱时造成大量油气,分离器无法分离进入进气道吸入气缸造成烧机油。

烧机油的发动机工况相当于跑几十万公里后烧机油的发动机,所有发动机只要曲轴箱废气量大都会废气烧机油。

烧机油的发动机缸体材料热涨冷缩系数大,活塞环环开口不能设计更小。还是技术不到位造成的。

日系车公认的开不坏、省油,为何有人说它的销量比不过德系品牌呢

感谢邀请:

日系车公认的开不坏、省油,为何有人说它销量比不过德系品牌呢?

什么叫有人说日系车销量比不过德系品牌?而客观的事实就是无论国、内外日系车的销量都比不过德系品牌。。拿2017年为例,国内的南北大众销量接近400万辆,而丰田的销量只有132万辆,两田一产加到一起的销量最多和大众一家打个平手,而再把宝马、奔驰的销量加进来以后,整体德系车的销量将远超过于日系车,所以这不是谁说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在国际市场上大众的销量在2017年也是位列全球第一,销量达到1092万辆!可能有些朋友会说大众的销量完全是靠咱们国内市场来达成的,而实际上说国内市场是大众的半壁江山也并不为过!但同样说美国市场是丰田的半壁江山同样也是合理的,谁让丰田在美国市场的价格远比国内便宜呢?丰田在美国的销量占据全球总销量的35%,而大众在国内的销量占据总销量的40%,根本上就是半斤八两!所以不要总说大众没了咱们国内市场就完了之类的幼稚说法,丰田没了美国市场同样玩不转!下面鄙人纠正下题主在题目中的歧意吧!1.日系车并非开不坏!

2.德系车并非修不好!

3.日系车同级别比较并不轻!

4.日系车也并非一定就省油,相反日系车中的油老虎也不少!

省油是个相对概念!一个百公里油耗8.5L的日系车比同级别百公里油耗8.7L的德系车省油了么?从字面上看,这的确是省油了,而这种省法有什么意思?50步笑100步,鄙人都可以理解,日系车的油耗95步笑100步又有什么意义呢?也样微小的油耗差异好意思说日系车省油么?“省”的意义不大,“省多少”才是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同样的道理就是日系车故障率比德系车低,鄙人承认,“低”不重要,“低多少”有几个朋友研究过?“5/10万”与“8/10万”故障率的差异是多少?反应到实际之中的差异就是10万辆德系车的故障数比10万辆日系车仅仅多3辆而已(当然数据并不精确,鄙人只是在进行比喻)!所以朋友们当我们提到某某车省油、某某车故障率低的时候,一定要把数据量化,省多少油、低多少故障率才是最重要的,而单纯的省、低只是个概念。。总而言之,在咱们国内日系车销量比不过德系车是个客观事实,而不是谁说不说的问题!选择车辆时要看油耗、故障率,但并非只是省油了、故障率低就完事了,关键是得判断省了多少油、故障率低了多少!现在的日系车早就没有当年清一色进口时的高质量了,所以说日系车开不坏有些炒作之嫌!而就同级别的德、日系车来看,重量差不多、空间差不多、安全性差不多、油耗同样差不多!过去美系车公认油耗高,可不看那时候的美系车有多重?那个时候随便一辆美系B级车重量过2吨,油耗能不高么?而现在随着减重,连君越的重量也降到了1.6吨左右,油耗也就下来了!无论是以提高气缸容积效率的涡轮派、还是提高热效率的自吸派,各有各的道理,而同级别而言它们之间的油耗差异很低。。

为什么德国人那么严谨造个车还烧机油

德国人“严谨”的标签是错误的理解,汽车烧机油是因为技术水平差

德国从来都是很严谨的,几百年都是这样!这是曾经经常看到的一些评论。

很多精欧的家伙总会不遗余力地向其身边的人来这样描述德国,殊不知德意志帝国是1871年才建立;德国真正成为欧洲强国是在1900年前后,在这个阶段里的德国人一定程度的被视为“刻板”甚至“工具人”,之后经过刻意的美化才被定义为“严谨”,然而这是两个意义完全的词汇。

近代德国之所以能成为欧洲强国,能成为二战时的邪恶轴心,这都得益于它的专制体制和中等教育。德国的普鲁士军事化教育对其人民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平民对于其军队是非常畏惧的,准军事化的管理使其普通人也有着不问原因而服从命令的习惯,否则可能要面对的就是难以估量的后果。这是因为畏惧而产生的习惯,如果不是历史爱好者则不必要深入地解读。

第二个因素是德国率先推动的“中等教育”,这点对于德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德国注定走向没落的根源。

德国推动中等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开化,而是为了打造出“能读能写,能从事工业生产,但不具备辨别是非能力的人”。

说白了就是要打造出一些生产工具,这些工具人要具备基础的操作能力,但还必须限制在开化之前的标准;所以所谓的“德国工匠”都只是最基础的工业生产力,不具备创造力,而在这份畏惧或新年一旦打破之后,德国的“匠人”会做出很多离谱的事情。

二战之后的德国进入了衰退期,作为邪恶轴心的德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仅美国在战后就收割了德国诸多的工程师和技术;而德国在欧洲本身的发展也有诸多的障碍,所以其汽车工业水平一度严重下滑。同时在战后的欧洲又先后经历了经济危机和石油危机,结果造成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宝马汽车)差一点破产,奥迪在淘汰二冲程发动机的节点没有发动机可用,如果不是以大众汽车为首组成新汽车联盟,那么很多知名的德国品牌都早就消失不见了,像宝沃一样。

打不开北美市场,欧洲市场空间太小,怎么办呢?

只有看向亚太市场,而此时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成为了德国的目标,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与北汽合作开始,德国汽车工业才真正进入黄金阶段。

先拿下B端市场,在推动C端市场会事半功倍,因为在B端市场能形成巨大的品牌光环;初期的德国车企面向的正是以B端为主的中国市场,这让德国人看到了机遇,也看到了未来几十年的蓝图。所以德国汽车行业与德国从这时候就开始进行了文化输入,说白了就是编造出一些虚假的形象来给品牌赋魅,这在外国文化输入的初期能快速的养成一批德国制造的铁粉;这种操作是德国很擅长的,或者说整个西方国家阵营都很擅长,这在德国与美国的文化战争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而德国人的“严谨”的标签也就是在这个阶段里成型,然而现在还认为那种不懂得思考的,只会“打螺丝”的工具人等同于严谨的工匠吗?

上面讲到了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那么做事就一定不会有底线。

现在的德国企业和工人哪还有工匠的品质可言?

大众集团率先曝光了油耗和尾气排放数据造假的操作,戴姆勒奔驰和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宝马汽车)也陆续曝光了相同的问题,这是严谨的企业会做的事情吗?德系汽车的烧机油问题很严重,巴伐利亚的发动机甚至还有漏油和增压器旁通阀卡滞导致自燃率超高的缺点,采埃孚的纵置8AT渗油是常态,这些都说明了德国的“工匠品质”只是个刻意编造出来的笑话。

越缺什么就会越强化包装什么,德国就是这样了,日本也是相同的;日本车企也在讲其工匠品质,然而日本几乎全部的汽摩厂商和供应链企业都在造假,丰田、本田、日产、三菱、铃木、斯巴鲁、雅马哈、光冈、东丽、曙光、均胜、高田、神户和日本制铁,以及三菱铝材和三菱电机等等,但凡能想到的企业都在造假。

那么为什么这些企业还能厚颜无耻到去包装“工匠品质”呢?

因为纸是包不住火的,这些造假的操作早晚都会被起底,如果之前不去进行美化的话,最终被起底的时候就要完蛋了;反之,之前的美化让一些人失去了分辨能力,就像曾经德国的工人一样,这些人则会成为其品牌卫道士,虽然最终结果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可是最起码能多坚持几年。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关于如何看待德系车烧机油为什么日系车不烧机油,为什么日本车不烧机油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车最烧机油 奥迪竟只排第6名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3799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