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金体为什么不提倡

瘦金体为何入不了 宋四家

大家好,关于瘦金体为什么不提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不赞成练瘦金体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如何练好硬笔瘦金体
  2. 为何范笑歌要在瘦金体书法上进行改变,写原版瘦金体不好吗
  3. 为什么有人认为行书的地位高于楷书有何依据
  4. 瘦金体为什么不提倡

如何练好硬笔瘦金体

瘦金体书法是北宋末年皇帝宋徽宗所创作的,字体书法的特点是“笔力紧俏、铁丝银线、尖针利爪”,整体上华美典雅,气格高贵。但是因为宋徽宗是亡国皇帝,古代评价不是很高。

但是,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不管身份身份和治国本事,只看宋徽宗的艺术天分,那是无人可比的。可以说宋徽宗是中国古代皇帝中最具有艺术天分的一位。

我们如果要练习硬笔瘦金体,首先我们不能直接就入手瘦金体,除非你有一定的楷书基础和书法基础。

这里就牵扯到一个问题,瘦金体到底是行书还是楷书。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瘦金体书法是分楷书、行书、草书的,但是即便是瘦金体的楷书书法,仍然有行书的笔意,并且,在笔法、结构、章法上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笔法

瘦金体书法的笔画特点是瘦、硬、尖、细。而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有很强的控笔能力,必须要笔笔中锋。这就要求你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一定的书法经验。所以建议你练习瘦金体之前,一定要把唐楷或者说篆书,尤其是铁线篆书练好。

铁线篆书的一个特点就是笔画不管怎样弯曲百转,粗细必须保持一致大小,而且从铁线二字可以看出来,写铁线篆书,必须要中锋行笔,而且保持笔力犹如铁丝一样坚硬刚强。

如果你之前有了坚实的唐楷基础以及铁线篆基础,那么说明你的控笔能力基本上是过关的,这个时候再来练习瘦金体书法就很好入手了,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一开始就着急入手,很有可能学习很长时间不得要领,练习很长时间效果不佳,导致信心丧失。

所以,一定要有基本的控笔能力。

第二、结构

瘦金体从名字来看,突出一个“瘦”字,这既是他们的外形特点,也是他们的结构特点。如果我们把瘦金体里面随便拿出一个字来分析,我们会很清楚的看到,瘦金体的每一个字,都是有规律的。

如果我们把一个字从上到下分三个层次,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间部分的形体是向内聚合的,而上下两层是向外延展的,这样的形体特点有点像欧体书法中的“中宫紧收”,内在中间部分的结构非常紧密,但是两边比较外散,呈现一种外松内紧的态势。

这是在结体上的说法。然后我们如果再考察瘦金体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就会很清楚的看到,即便是楷书,他的书法都很有行书的味道,笔画与笔画之间有很强的呼应性,这一点很像赵孟頫的楷书书法。

所以,从这两个层面讲,要想学习好瘦金体,欧楷和赵楷还是要懂一点的,至少了解一点就可以。如果精通,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三、章法

章法上,瘦金体与其他书法的章法布局并无二致。但是瘦金体仍然是突出“瘦”和“金”这两个特点的。

瘦是形体上的特点,金是气质上的特点。简单来说,金就是要有一种皇家气息,贵族范,有一种典雅优美的感觉,如果是男人写瘦金书,至少要像绅士,如果是女人写瘦金书,至少是贵族淑女,要写出那个气势、气场。

但是,除此之外,瘦金体瘦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让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间隔、空间过大,如果这样,瘦金体那种气势凌人、冷峻华美的风格就会被大大冲淡,因此瘦金体应该尽量的缩小间距和字距。

四、硬笔和软笔

最后一个小问题,那就是关于学习硬笔书法还是软笔书法的问题。如果你只想练习硬笔瘦金书法而不想费尽心思学习软笔瘦金体,那样完全可以。但是前提是你一定有软笔的基础,这样你在写硬笔瘦金体的时候也好上手。

如果没有软笔基础,只是学习硬笔瘦金体,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一开始比较难,需要加紧刻苦练习,而且有些东西只有软笔才能体会感受到,当然,这还要看个人的选择。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为何范笑歌要在瘦金体书法上进行改变,写原版瘦金体不好吗

我来说两句吧。

第一:创新精神可嘉。

学习古人并有所发展是好的,我向来不主张唯古人是从,言必称古人,行必谈临帖。所以,范笑歌的创新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第二:创新中要有批判精神,及时发现不足,予以改进。

对字体的改良要注意和谐和风格的统一。瘦金体的字体贵在有如刀似剑的锋芒和骨力,以形成“金”的意象。而何范笑歌版的瘦金体在这方面,用笔拖沓,娇柔无力,明显的刚性不足,其努力改变的,恰恰是瘦金体最精华的部分,所以我说,这种创新还不够成功。

第三:不要因为创新出现问题,就否认创新。

前面网友的回答我也是有一部分不赞同的。我认为,对于创新要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应该更多的鼓励。我不认为古人一定就是登峰造极,永不可超越了。就瘦金体而言,徽宗赵佶虽然已近极致,但还有若干可以探讨的空间,如笔画适应加粗,加些浑厚之笔写之,风格依然是协调的;如转折处的处理还有可探讨的方案。退一步讲,如果真的几经试验,还难以找到突破口,而自身又有如柔美等不同的审美倾向的话,那另寻一种字体,换一个赛道,依然有可能成就完美的创新。其实,范笑歌在其它几种字体方面,如楷、草、行等方面的创新,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的,这证明,敢创新的人,总比不敢创新的人,出更多的成果。

今日头条是高度弘扬原创精神的一个平台,同样,在书法学习中,同样要鼓励原创精神。暂时的不足不可怕,怕的是两个极端,要么自满于创新,要么畏惧于创新。前者创而无成,后者更是只能循循相因,相比而言,我觉的不敢于创新,才是更应该避免的。

为什么有人认为行书的地位高于楷书有何依据

一时代流行因素决定,在主流的国展和书法大赛上,可以说行草书领引风骚,正书体已经很少出现了。这般对于正书的忽视程度,相应地影响到了整个书坛中人,对基础书艺的认识,以正书启蒙为本位的文化模式受到冲击。随着生活结构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书坛上的五体书(楷、行、草、隶、篆)也越发倾向于行草。

二其次就是正,行书特点决定

“正书”按照传统模式来说,主要划定为"楷、隶、篆"三体。按常规区分,"楷、隶、篆"为稳定造型,而"行草书"为流动造型。

从空间运动形式来看,二者的区别就更为明显。前人把楷、隶、篆作为启蒙的基础,而便捷、简约、洗炼的行草则被视为更具活力和功力。

这是由于正书点画清晰完整,便于分析归类摹写;结体端正、匀称合比例,利于培养重心稳定、整齐划一的感觉。

正由于正书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人视为畏途。特别是时至今日社会发展迅速,无形中让人们的思维定势不断攀升,如同网络媒体的2,3,4,5G一般。行事匆匆,凡事未始便算计着效益的得失,更为正书蒙上了一层艰难的色彩。

三正行书创作方面的优势,也是行书多于楷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我们将正书与行草书在创作上的运动形式作比较,除了线条流动,形态的差异,自由自在之外,还有心理状态的不同,线条的捭阖纵横是情绪张扬的结果。行草纯任自然一片机趣,加之许多行草书家难以言明各具特色的创作心态,“醉里信手两三行,醒后欲书书不得”,又常常认为是书法家抽象玄理的依托,不仅表达人生而且抚慰心灵,成为书法家创作的精神港湾。

相比来说,正书则更多地在创作中重视和推崇法度严谨,更注重在创作中提高抽象思辨能力,而那些浪漫的、即兴的、随缘的意味就相应地减弱。少了许多自由自在的潇洒走一回的快意。

比如,国展大赛中,不少书法家的正书作品是往往以长篇文学辞赋为题材出现的,多是《前后出师表》、《洛神赋》、《前后赤壁赋》,这些皇皇巨制明显不能靠即兴来完成。创作过程中需要有智慧和才能,更需要有深厚的功底和浑然如一的技巧展示,情绪在需要和在情境中的变化就要相应单一和恒定。由于字数繁多,放置一幅之内,就需要严密的布局章法,并且在理性之外显出化机之趣,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是有相当大的难度。

有的作品虽然具有较好的功力,但思维囿于某种机械定势,缺乏恢宏流转自如开合,只管一味写去,从而流露不出鲜活感。虽然"八法"具备,赏心悦目,整篇幅看去却"状如算子"。缺乏画龙点睛的“书眼”,提神亮眼的"字眼"。这样的正书作品,给我们的审美视角,就集中在技巧的熟稔上,往往落入"馆阁体""匠气"的俗套。有些吃力不讨好。

四正书的对书法家的制约性

正书对于书法家的制约也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相比于行草的创作心态和结字、章法形态。正书可发挥的余地较少。字字独立,不相属连,提供给欣赏者的直观美感的需求是不足的;使书法家在遵循正书的创作规律的同时受到了限制。因限制而成就正书,又因限制而使书法家的个性色彩不是那么突出,有的作品酷肖前贤却难得发现书法家的主体形象。

当下"著名书法家"一天多似一天,而浮躁的心态,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急功近利。导致人们所下功夫远不及古人,综合艺术文化素质又相距远甚,非正常现象下,

当代书坛要超越既往走向纵深,是不可能忽略缺乏正书存在,没有了正书的书坛,就会成为八仙过海,丑书各显神通的"闹市"。

正书探索中崇尚基本功的务实、持恒的精神和学风,又是书法艺术所必需的。这不仅是对当今"速食快餐"文化中的书坛而言,也是未来的书坛所亟需弘扬的。

瘦金体为什么不提倡

不提倡练瘦金体的原因有很多。个人以为瘦金体太难写。因为瘦金体的字体过于纤细,别的字体有肉,它全是骨头,想把骨头写好,这个太难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宋徽宗的瘦金体为什么得不到普及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3707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