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先生(苏轼一生最爱的女人)

喜欢美食的苏轼,苏东坡先生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先生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先生的知识,包括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苏轼被世人尊称为什么
  2. 苏东坡为什么叫苏东坡
  3. 苏轼为何自号“东坡居士”
  4.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先生

苏轼被世人尊称为什么

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苏东坡、坡仙,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被后人称为词宗。

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章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

苏东坡为什么叫苏东坡

苏轼被称为东坡,是因为他在被贬黄州后,居住在城东的一个很简陋的居所,他的老朋友马正卿帮他把黄州城东的一片荒地要了过来,交给他去打理。这片荒地便是苏轼自己的“东坡”了。苏轼因此把自己这片“位于城东的小坡地”也称之为“东坡”,而自己又居住于此,便起号“东坡居士”

苏轼为何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人常称其为苏东坡。苏轼为人高岸,诗词峻美,但是人生道路却并不坦易。观其一生,仕途可谓几起几落,命运多舛。多亏他修习佛法,性情豁达,不以为意。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为自己戏题道: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琼州。

公元1079年,受到乌台诗案的影响,名满天下的湖州太守苏轼突然身陷囹圄。在这场劫难当中,他曾一度性命堪忧。幸亏宋代有赵匡胤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以及退隐的王安石上书保全,才得以免于一死,最终被贬到了黄州。苏轼谪居黄州之后,俸禄减了一半,家里供养的人口又多,因此生活极为窘迫。他不得不把每月的四千五百钱工资,分为三十份,用麻绳穿起来挂在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取一串钱下来,交给妻子王闰之安排一日三餐。

落魄之时,苏轼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经历。当年白居易也曾经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为江州司马。三年后,白居易转任忠州刺史后,在城东开垦了一片荒地,栽花种树,还写了大量借景抒情的诗词作品。后来白居易东山再起,升职为中书舍人,再次得到朝廷的重用。苏轼深深地感觉自己和白居易有着相同的心情与境遇,他也期盼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于是他请老友马正卿帮忙,想办法在黄州的城东申请并开垦了一片坡地,于此躬耕,甚至还盖了一间起居室,名为东坡雪堂。苏轼为了表达对白居易的敬仰之意,从其被贬到忠州时的诗作中,选取了东坡二字作为自己的雅号,自称东坡居士。这一年,苏轼四十六岁。

(据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中说:白乐天为忠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五《东坡慕乐天》云:苏公赁居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苏轼诗集》有诗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又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在这里,我简单讲一下居士这个词的由来。居士一词最早是儒家对有德才而不愿意出仕,选择隐居的人的称呼。春秋时期的范蠡,在辅佐吴王夫差卧薪尝胆、收复国家之后,隐逸江湖,算是一个儒家意义的居士。两晋时期是儒家意义的居士最多的时代,有陶渊明、竹林七贤等高人雅士,但这些名人从来没有过以居士自称。

这个时期的居士仅仅是一种标签,意味着能称为居士的人必须有卓越的才干、高尚的品德和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而且这个称号只能由他人授予,否则就有沽名钓誉之嫌,有失文人的高雅。

真正让居士这个称谓在文化圈火起来,是在佛教传入中国、道教正式建立之后。因为这个时候的居士兼具了宗教意义,道教首先将在家修行,并且持戒的教徒称呼为居士。

佛教最初把所有不信佛教的人都尊称为居士。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倡导、鼓励出家修行,信奉佛教就必须出家为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里根深蒂固的孝道产生了激烈冲突。儒家思想的孝道文化讲求孝养父母、继承香火,以及入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生模式。而佛教教义则追求抛弃一切尘世的牵绊、束缚,乃至对肉身的执迷,这种文化冲突非常不利于佛教的传播。于是,佛教参考道教的方法,把信仰佛教,却又不用出家,可以继续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人称为居士。到了唐朝,是居士异常繁荣的时代,我们熟知的李白是青莲居士、白居易是香山居士、王维是摩诘居士、司空图是耐辱居士。其中李白是个道教徒,他这个居士有可能是受戒皈依以后由师父授封的,其余如白居易、司空图等人则没有证据证明其宗教倾向。也就是说,唐以后出现出的大量居士是没有宗教色彩的,这个称号是当事人给自己命名的。

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敢于自称居士,是因为宗教提供了一个遮羞布,亮出居士这个称号的时候,人们首先会想到宗教选择而非对德才的自我标榜。在避免了尴尬的同时,这些人又用这个特别的称号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或者人生追求,自称居士至少在当时来讲是一种时髦。我们接着说东坡居士。元丰七年,宋神宗一纸手札,将苏轼由黄州调往汝州。他舍不得离开黄州,但皇命难违,于是在《别黄州》一诗的最后两句,苏东坡写到: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投老江湖四字,正是近知天命之年的苏东坡出世心态的最好写照。

苏东坡转任汝州之时,路经庐山,住在东林寺,拜会了东林常总禅师。言谈其间,论及无情话,有所省悟。第二天早上,东坡居士向常总和尚呈上自己的两首诗偈:

其中一首非常有名: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展示了东坡居士参禅悟道的深度与高度。庐山群峰各个不同,不识庐山是因为身在庐山之内,要认清庐山全貌就需要跳出庐山。人生和这个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入乎其内须出乎其外,但是出乎其外实在很难。处于这个世界又要离于这个世界,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没有人生经历和智慧的人又怎么知道该如何面对呢?

东林常总禅师是黄龙派创始人黄龙慧南的弟子,在禅宗地位崇高,他看了东坡居士的诗偈之后,认为苏东坡已经领悟了佛法无边、遍及万物的道理,已达开悟的境界。由此机缘,所以后人一般将苏东坡列为东林常总禅师的法嗣,可以说是真正修习佛法的居士了。我们再讲讲另一首七言绝句的故事吧。知道第二首诗的人不多,但这首诗气势磅礴、禅意深远,境界比前一首还要高明:

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东坡居士的诗中,把潺潺的流水声,比喻为佛陀说法的声音,把青翠的山峦,比喻为佛陀的清净法身。一夜之间,诗人听到的水流之声便是八万四千偈的佛法妙谛。自己虽然悉心领会了,但是这种境界和感受,又如何向别人说起呢?

没有经过认真的学习,理解不了如此精深的佛法。可见,东坡居士的慧根与悟性之高。这首诗,后来还成为了禅宗的一段著名公案。

有一天,圆智证悟禅师去看此庵景元禅师,两人夜里闲谈,证悟禅师就提到苏东坡的这首诗,他说这是一般人不易到达的境界。此庵景元禅师却不以为然,认为这首诗还没有看到路径,哪里能说到了目的地呢?证悟禅师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假如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如何有这个消息?如何能见道呢?景元禅师说,这只是门外汉而已。证悟禅师就要求景元禅师为他点破,景元禅师说:且从这里用心参,或许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处。

证悟禅师听了以后,茫然一片,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天亮了,忽闻钟声响起,他恍然大悟,去其疑云,立刻作诗一首:

东坡居士太饶舌,

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

无山无水好愁人。

他拿此偈语奔告景元禅师,景元说:早跟你说是门外汉嘛!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能思想的。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认的。证悟禅师一夜深思,那钟声终于撞开混沌的心扉,他和苏东坡的境界就有所不同了。所以说,禅不是知识,是靠自己实证体悟的。

在两位禅师看来,东坡居士的诗境界虽高,但还是着了相,难道没有溪声山色,就不闻佛法了吗?佛法自在心中,又何须向外界去求呢?最后,以东坡居士的《东坡》诗作为结束语吧。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先生

与苏轼被贬黄州有关。北宋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去黄州,官府安排他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城南的定惠院。

居住寺院,虽然不是很理想的处所,但对初来乍到、惊魂未定,政治上遭受极大打击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因为靠着微廉的俸禄,实在无法养活家人。于是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先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先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反差萌,每位大牛的心里都潜伏着一只 二哈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3597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