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什么从旅长到兵团司令都是中将,比如中将旅长黄正诚和兵团司令黄维,他们谁听谁的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俘虏了多少位国军将军呢 凑够一个团不成问题

大家好,关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什么从旅长到兵团司令都是中将,比如中将旅长黄正诚和兵团司令黄维,他们谁听谁的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没有旅长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有上将,有中将,少将为什么不称下将
  2. 《亮剑》里面李云龙怎么没当旅长就直接当师长了
  3.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什么从旅长到兵团司令都是中将,比如中将旅长黄正诚和兵团司令黄维,他们谁听谁的
  4. 亮剑中抗日胜利,旅长去哪了

有上将,有中将,少将为什么不称下将

现代军衔制度公认起源于欧洲,虽然逐渐基本成形了“将、校、尉”三级军官的结构(元帅那是衍生出来的),但其实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称谓是不尽相同的,这里有翻译的问题,也有语言特点的问题。比如二战日军就把校官特别称为“佐官”,而又把所有少尉以上军官统称为“将校”,你有什么办法?

所以各国普遍遵循的是军衔的基本等级制度,而不是各自语言的字面和发音,尤其是东西方的称谓和字面意思差距更大,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级别来说,少将一般为副军长和师长的编制军衔,因而起初在一些国家称少将为“师将”,现在法文的少将仍由“将军”和“师”两词组合而成,因此你读不出来任何“少”的意思,这是种本质相同而外在不一的体系,别走进误区。

世界各国的将官设置中,一些国家以少将为最低的一个级别,另外一些国家则以准将为最低级别,也是不尽相同。中国近代军衔始于民国建立的1912年,当时只有简单的三等九级,而从那个时候起,军官的军衔称谓就基本固定下来了:上(将校尉)、中(将校尉)和少(将校尉),而日本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字面大同小异,比如他们就是大将、大佐和大尉,但对等意思相同。

为什么用“少”字呢?这是中国古代就传承下来的尊称,比如很早就有“三公九卿”的职务级别,其中三公多指“太尉、太师、太傅”,而在九卿里面就有“少师、少傅、少保”的官职名称,也就是对“次一级官员”的尊称。所以在上将和中将之后,就以少将来固定名词,这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传承,我们听过“太子少保”的职务,如果称“太子下保”那是什么东西了。

同时“少”字在古代官职中,也有“协助正职”的含义,我们知道满清的军衔有“正、副、协”的三级设置,比如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再比如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等等。所以清军实施的军衔制度,到民国初年就被改制为:“都统”对应将官,“参领”对应校官,“军校”对应尉官;而其中的正、副、协分别对应上、中、少各级,以后也就沿用了下来。

因为“下”这个字在汉语中绝非褒义,什么下等、下流、下级、下贱等等,用于作为军队中军官的衔级名称和前缀修饰,显然是不合适的。下将、下校、下尉?既难听又不雅观,要知道军官在部队中的地位是很高贵的,别说一名少尉排长,就是一个军士,在大头兵面前也是吆五喝六的,军中阶级,那是泾渭分明,官大一级压死人。

但是对于士兵就不需要考虑“尊贵”的问题了,其实在早期的军队中士兵的地位是很低下的,所以出现下士、下等兵的称谓一点也不稀奇。北洋军制中即已将士官定为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士兵定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等三级。到1931年4月,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基本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度,衔级和衔称都保持不变。

不过这还处在军阀混战时期,国民政府远远未完成军政的统一性,南京方面和各地方势力、军阀都可以给自己的部队官兵授衔,即便是南京政府这一边,国民政府可以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一些军政机构的长官也可以授,于是出现了“中将多如狗,少将满地走”的乱象,1933年老蒋讲话时说:“军队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直到中原大战把大小军阀基本打服以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才有时间有条件成立了“铨叙厅”,对全国军队的军政和军衔进行整顿和重新授予,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条例,将官被正式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和少将五档。

《亮剑》里面李云龙怎么没当旅长就直接当师长了

按照小说和剧中设置,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初期,他是2野的团长之后在2野配合3野作战过程中,被三野当家人,粟裕看中,要到了3野,直升师长当时第三野战军的编制为:纵队(军)-师-团,没有旅这一级,所以团长进一步就是师张了而二野的编制为:纵队-旅-团当时旅和师一级事实上是平级的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什么从旅长到兵团司令都是中将,比如中将旅长黄正诚和兵团司令黄维,他们谁听谁的

首先题目是有问题的,国民党从旅长到兵团司令军衔并不全部是中将,旅长黄正诚的中将军衔是个特例。在国民党战斗序列中,旅长是中将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国民党军队说起。

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蒋介石对自己起家的中央军那是要什么给什么,地方杂牌军有什么好事那都是靠边站。在中央军里面,地位也是分阶层的。因蒋介石做过黄埔军校校长,对自己培养出来的黄埔学生率领的军队有格外的亲切感,这一类部队称呼为蒋的嫡系部队,其中蒋介石格外器重自己的嫡系部队--国民党第一军。因自己曾经是该军第一任军长,所以国民党第一军在国军战斗序列中拥有超乎寻常的地位。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一军经过各种改编后,变为整编第1师。在这个时期国军序列中,整编师是军级单位,张灵甫的整编74师亦是如此(虽然张灵甫是中将,但所属51,57,58旅都是少将旅长,58旅旅长卢醒被华野击毙后追认中将)。第1师师长罗列是中将师长,而第1师第1旅的旅长黄正诚也是中将。这个第1旅那也不简单,曾经是蒋介石的警戒部队,蒋介石对其恩爱有加,不是来个人就能成为第1旅的中将旅长的,黄正诚也牛着呢!黄正诚是德国陆军炮兵学校毕业,那比黄埔生还拽,所以黄正诚是第1旅的中将旅长也是能理解的。

黄维就简单了,基本上国民党的兵团司令至少也是中将。至于说他们谁听谁的,理论上是同样军衔,职务低的要听职务高的。比如淮海战役,中将杜聿明可以指挥同样是中将的邱清泉,因为杜聿明的职务是徐州“剿总”副司令,而邱清泉只是这个战区的一个兵团司令。另外黄正诚和黄维不在一个作战区,他们肯定是没有指挥关系。但第1师的中将师长罗列是可以指挥第1师第1旅的中将旅长黄正诚的,可问题是黄正诚是蒋的红人,罗列能不能指挥动在实际上确实是个问题。

亮剑中抗日胜利,旅长去哪了

首先,旅长的原型是我军的著名的将领陈赓。在解放战争初期李云龙的部队属于刘邓的部队,而李云龙的部队没有千里跃进大别山(剧中没有表现)。没有成为中原野战军的一部分,也没有加入陈赓、谢富治兵团。而是加入了华野。到了解放战争的后期,陈赓的部队加入了四野,成为四野的一部分,参加了解放云南的战斗。

只是这场学习持续了很久,一直到日本投降才真正结束。可是这之后旅长还是没有出现,不是因为他就这样远离了战场,而是他一直在战争背后默默地做着更有意义的活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早已经立下硕硕战果的,仍然不忘记国家的发展。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抗美援朝的爆发便是那个时候的头等大事。

文章分享结束,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什么从旅长到兵团司令都是中将,比如中将旅长黄正诚和兵团司令黄维,他们谁听谁的和为什么没有旅长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解放战争中,国军最怕的共军将领是他,不是林彪刘伯承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3563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