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语文学的东西几乎没考过(语文为什么不好学)

21年中级会计教材提前发布,考生看完惊呼 几乎没改动 ,今年必定考过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语文学的东西几乎没考过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语文为什么学不好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语文成绩那么迅速难提高
  2. 为什么都觉得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
  3. 为什么都说语文是学科中最难的科目
  4. 为什么语文学的东西几乎没考过

为什么语文成绩那么迅速难提高

其实在孩子们所有的学习科目中,语文是最不好学的,无论是报什么补习班还是提高班,都是收效甚微的。因为它囊括的内容太多太庞杂。用同样的时间去学习数理化,效果立马彰显无疑。

因为语文不但要求你有一定的阅读量,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写作功底,还有大量的古诗词背诵和理解能力。

这就要求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包括字词句篇等等等等。语文的学习是个渐渐积累的漫长过程。

为什么都觉得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

生活中狭义的来说,语文知识确实用得不多,学有初中的语文知识基本在日常生活中够用了。

广义的来说,导致社会进步缓慢,国家需要的精英减少,国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语文知识越高的人,逻辑推理能力越强。

为什么都说语文是学科中最难的科目

的确如题主所言,语文学科是最难学的。

一个人从幼稚园启蒙始,到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毕业,不间断地学习语文,花的时间最长,耗费精力最多,收效呢?不尽如人意。

一直以来,对“语文”的定义莫衷一是。有的说,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字。有的说,语就是平常说的口语;文就是书面语。关于语文的性质争论不休,人文性和工具性还在打架。

早有人喊出“语文贻误苍生”的口号。

评判语文学得好还是不好,似乎除了升学分数,没有其它客观的体系标准。

语文学科的教材编写大纲,语文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语文教材,教法改革,不很确定,总行进在变化更新的路上。教师和学生总在适应新东西。

不是说语文不该与时俱进,而是“进”的频率快,无所适从。

语文建设的规律性科学性,不太成熟,有待有识之士精进探索,达成共识,定好位,制定符合规律的衡量标准。其它理科在这些方面较为规范和稳定。

以上是语文学科不好学的原因之一。

语文难学,由它的学科特点决定的。

1.语文的外延广。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不仅指现实生活,还涵盖古代生活。

语文的知识体系庞杂。

汉语拼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现代的,古代的。

一个字音就把人闹惨了,复旦陈果“耄耋”,险些成了拄拐的老妪。

北大林建华校长的“鸿鹄”,差点儿“燕雀”。

穷毕生之力,恐难识遍天下汉字,没一个人敢说这话。

学好语文难于上青天。

2.语文学科难在深奥。

表面看,人人会语文,人人懂语文。如若深究,露馅了。

以古汉语为例,信手拿来一篇没有句读的《左传》,读读,阐释,能者几何(笔者也不行)?

再如,和高考生同考,语文分数怎样?

象棋都会下,大师头衔难得。作文都会写,满分难得。

这是说语文的深奥。

3.语文难学在螺旋式结构。

理科是阶梯式结构体系。缺一节课,链条断,下一节跟不上。语文缺几节,可以衔接上。

小学学习识字,中学接着识字。小学三年开始作文,大学还在作文。语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难在提高慢,如禅宗的“渐悟”,不是理科的“顿悟”。

我是七秩老松树,请批评。

为什么语文学的东西几乎没考过

为什么语文学的东西几乎没有考过?题主的问题有点儿怪了:怎么没考呢?下面我举例说明,我们考的,正是我们所教的。

例一:关于修辞的考试

我们在课堂上教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考试的时候试卷上也有关于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题。比如说,赏析第三段的划线句,恰好这一句就是比喻句或者拟人句。或者选出下列不是比喻的一项。

这些都是在考察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呀,只是句子的内容换了而已。

例二:关于写作方法的考试

现行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春》的教学中,发现在“春花”部分有这样的句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我就教给了学生,这是从侧面表现春花的繁茂、香甜;前面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是正面描写春花的烂漫、香甜。这一段就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后来的现代文作业中、考试中,有好几篇都考到了这个知识点。这怎么叫没考呢?只是文章变化了而已。

例三:关于古文实词的考试

在学古文时,“去”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常常是“离开”的意思。在初中第一次遇到是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其中的两个“去”字,都是“离开”的意思。到后面学到《狼》一文,读到“一狼径去”时,结合上下文,学生就不会把这个“去”字翻译成“到达”了。

这个字也是一个高频考点,怎么没考呢?只是语境换了而已。

例四:关于思维的考试

我们在教学古文《杞人忧天》时,有个思考题:那个开导者讲的知识正确吗?很明显是不完全正确的。日月星辰不是由气组成的,地也不是完全由土块拼起来的,陨石也不是不对人造成伤害。文中的开导者只是比那个杞国人懂得多一点。稍加引导,学生就能理解,这种错误在那个时候是正常的。那学习这些错误的知识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既要看到古人对于世界的探索,也要看到其中的局限。这是一种辩证思维的培养。

联想到孩子们在小学学过的《两小儿辩日》,那时候的圣人孔子,都不能判决太阳是早上离地球近,还是中午离地球近。在教学中,同样要渗透辩证思维,而不能引导成,用现在的标准看,孔子根本不是圣人。

在我们的语文试卷上,到处都充斥着“你怎么看?”这样充满思辨意识的问题,怎么能说没讲呢?只是文章变了,问题的内容变化了而已。

小结我的观点:怎样把平时的语文学习与考试结合起来。

1.语文是考知识点,每张试卷上布满了课堂上讲的知识点。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以上四个例子其实就是四个知识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课本上,教给学生的是一个个关于语言的、文化的、思维的、工具的知识点。考试的时候,就看学生能不能识别这些知识点。因为我们不能考学过的文章吧,如果考学过的文章,学生只需死记就可以了,还谈什么理解?这就是语文学的是课内,考的是课外的原因。

2.语文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工具性。

也就是说,语文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工具。这工具隐藏在各门学科中。我的同事中,教数学的,教物理的,教化学的,都经常在说一个问题,现在的考题都有好大一段阐述,语文学不好的,题都读不懂。所以,我们学语文是在学习一种工具,我们考语文当然是要考学生能不能识别这些工具,我们考其它学科,就是在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

3.语文教师的语文工具很重要。

所谓语文教师的语文工具,是指语文老师除了渊博的语文知识点这个工具以外,还要有整合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这个工具,就是我们行话说的:用文章教,而不是教文章的意识和能力。另外还要有思维这个工具。

拿到一篇课文,不是想到如何把它教完,而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层面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到常教常新的语文老师,才应该是不错的语文老师,他手中的语文工具很先进。

4.学生的课堂学习很重要,学生第一要弄明白知识点,第二是特别重要的,要听清老师的分析思路。

再次强调:每次考试,表面上考的内容与平时学习的内容没多大关系,实际上,每张试卷上布满了课堂上讲的知识点。就像一部电视剧(记不得名字了)的台词说的那样:你看那树林,表面上一根根是独立的,实际上它们的根联系得紧紧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驾照考试为什么考过的人感觉考试很简单,没考过的人感觉考试很难,车非常的难开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3467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