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为什么陆羽被称为茶圣,以及陆羽为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
陆羽早在公元八世纪的唐代,陆羽就系统的调查,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种茶,制茶,贮茶,饮茶的经验,就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陆羽为什么要写呢?我们的先人还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的就当推唐代陆羽的《茶经》,他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铁闻逸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乃至世界的茶业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茶神”陆羽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周围很多不喝茶的人都对他十分佩服
我是强哥我来回答
我来说说陆羽与《茶经》的故事,你就知道陆羽为什么被称为茶圣了。
唐朝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问世,这是中国茶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的作者陆羽(78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陆羽的一生充满传奇。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抱回寺中,并为这个弃儿占了一卦,卦辞曰:“鸿见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给他起名陆羽。
在龙盖寺,他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学会了烹茶事务。尽管如此,他却不愿皈依佛门,而有志于儒学和诗文。十三岁时,陆羽逃出了寺院,投身到一个戏班演戏,由于他相貌丑陋,只能演丑角,但却诙谐幽默,演得唯妙唯肖。
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陆羽出众的表演后很是赏识,不仅教他诗文,还亲自推荐他去研究儒学和诗文,使他的文学修养大为提高陆羽在龙盖寺时接触过茶,并对茶大感兴趣,日日为智积泡茶,以致智积非陆羽所泡之茶不饮。
二十一岁以后,他开始了专门对茶的考察和研究。他由湖北进入四川,一路之上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每到一地,即访问农家,询问茶事,评茶论水。
后来,陆羽又到各地游历,足迹遍及于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安史之乱后,陆羽隐居于浙江吴兴县的茗溪,开始潜心于茶的著述。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洲(今南京)钻研茶事。
唐上元年(公元760年)隐居山间,阖门著述《茶经》。47岁终于完成了《茶经》这部旷世之作。72岁病逝于湖州天杼山。陆羽逝世后,后人尊其为“茶神”,肇始于晩唐。
《茶经》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广采博收茶农的经验结晶,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一经问世,即被世人所喜爱和赞赏。宋代陈师道为《茶经》作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茶者也。”
关强哥带你一起领略茶道的魅力
为什么陆羽被称为茶圣
陆羽,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编写了《茶经》,发明了茶具、茶道、茶艺,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
在人们心目中,他仙风道骨,庄重伟岸。像很多教科书上写的,陆羽一出生就天降大任,从小就立下成为“茶圣”的宏大理想,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的,没有任何理想凭空而来,没有任何成功纯属偶然。
他和我们一样,会迷茫,会不知所措,也曾碌碌无为,那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茶圣的?
·一·
确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王献之的父亲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苏轼的父亲是北宋杰出文学家苏洵,提起这些名人,人们必会说:“他们都是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的人。”可是陆羽却是一个被遗弃在乱草堆里的人。
公元733年,一个寒冷的清晨,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正走在西郊的石桥上,忽闻桥下群雁鸣叫。原来是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着一个冻得发紫的弃婴。智积感慨自己与这个孩子有缘,于是为孩子占卦取名,以《易》占得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以鸿渐为字。
小陆羽从小就被禅师逮住学习佛法,让他以后继承自己的衣钵。虽然陆羽不确定自己长大到底想做什么,但是他非常确定他不喜欢佛法,讨厌每天念佛经,一念就忍不住打瞌睡。
禅师爱喝茶,念完佛经后会教小和尚们泡茶。一到泡茶时间,陆羽反而精神百倍,一招一式学得特别快。
12岁那年,小陆羽不愿意皈依佛门,偷偷离开了龙盖寺。陆羽在自传中曾形容自己“有仲宣、孟阳之貌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相貌让他成功混进戏班子,成为一个出色丑角。
有一天,竟陵城的名臣李齐物发现陆羽出演的“参军戏”特别出彩,还听说台词都是这个丑角自己写的,觉得这孩子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将他收为门僚,还将陆羽送到火山门的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
比起刮风下雨都得去演戏,能坐在学堂里,陆羽觉得实在太幸福了。勤奋好学的他,还时常主动为邹夫子煮茗烹茶,也借机解惑学习。
年少的陆羽,不确定自己喜欢做什么,但是他却在试着去念经、试着去演戏,最后确定了这都不是自己所好。
或许,当我们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不知道自己的喜好时,不要迷茫,不妨像陆羽一样,都去试一试,确定下自己不喜欢的做的事情。
·二·
坚持喜欢的事情
七年后,陆羽学成下山,回到竟陵城,常与同伴吟诗作对。唐朝是茶兴盛的时代,每逢文人墨客相聚必有茶相随,凭借着儿时跟智积禅师学的泡茶功夫,陆羽的泡的茶常被好友们夸赞,陆羽沾沾自喜,也越来越喜欢泡茶。可是有一天,有一位老者却说:“此茶差远矣。”
年少轻狂的陆羽十分不服气,问老者:“何以见得?”老者笑着说:“杼山庙中有一位和尚,你去喝口他的茶便知。”
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陆羽和无数难民一起在战火中东迁,一路上陆羽还尝便各地茶水,都只觉得水平一般。可是有一天,在寺庙讨茶水喝时,才饮一口,却发现此茶饮下,茶香却停留齿间。原来陆羽已经来到湖北杼山,而这位泡茶的和尚正是诗僧皎然。
两人由此结下“缁素忘年之交”。皎然虽是诗人,但是却精通茶道,“隐心不隐迹”的他,常与名僧权贵坐享品茶,让陆羽大开眼界,尝到了各地的名茶。
陆羽告诉皎然:“我决定要写一本关于茶的书”,可是皎然觉得,唐诗盛世,当然是以诗留世,怎么能以茶留世呢?陆羽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他的目的并不是流芳百世,而只是单纯喜欢,想要去做这件事。
实践出真知,陆羽开始了“访茶”之旅,他在自传中写着:“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
▲元?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
他采制品尝了“巴东真香茗”,又探寻了蜀地七大州的茶叶生产情况,概括出茶品之要点:“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同时他也发现水品的重要性:“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他将天下宜茶之水分为20等次,其中以江西星子县城西庐山康王谷的谷帘泉水为最佳,定位“天下第一泉”。
一次,陆羽同御史大人在驿站饮茶,士兵特别取来扬子江的南零之水,可陆羽用勺扬了扬水,发现这不是南零之水,水倒倒掉一半,再端详一眼说到:这才是南零水。士兵马上认错,原来是路上将水不慎撒出,所以用其他水填充,不料还是瞒不了陆羽。可见,陆羽实则“用心”试水,技艺高超。
不外出的时间,陆羽过着?“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的生活。还在茅草舍中用手煎炒了无数次才发明出“煎茶法”,让茶叶更持久地保持了清香。
十年间,《茶经》既成,32岁的陆羽名声大噪。
曾看见过一句话:“拥有自己的喜好,是一件很珍贵的事情。”而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去坚持,这更是一件可贵的事情。
·三·
为了热爱的事情去忍受不喜欢的事情
永泰二年,在扬州访茶。 正遇到御史大人李季卿下江南寻访,听闻“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于是召陆羽来到县衙煮茶。
陆羽常年在山间野林寻访,粗衣麻布,略有脏乱,从不讲究。于是那天陆羽“身被野服,随茶具而入”。反而茶界后起之秀常伯熊将自己认真打扮一番,“着黄被衫,乌纱帽”,去给达官贵人表演茶艺。李季卿对于陆羽“心鄙之”,反而对常伯熊甚是欢喜,高喊着:“这才是茶艺。”
陆羽愤甩衣袖离去,写下《毁茶论》。自己不似白面书生,如一介野夫走于山林间,实在不喜着装打扮之事。可事后却又有所醒悟,觉得自己确实有失风度与礼仪,而且对待自己心爱的茶,怎能如此随性?
从此每次煮茶前,都换上最整洁的衣服,像举行一个仪式般,将煮茶尽心而待。
于是他在《茶经》中完善下行茶之事:“行茶道,尚茶礼。”
为了完成最完整的茶经,陆羽也开始尝试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坚定地想要去完成一件事,这件事是我们做所有事情背后最核心的动机。
关于茶的起源,众说纷纭,因为古时茶的名字太多了。而陆羽在《茶经》中将“荼”去掉一画,写作“茶”,从此开启了“茶”的新时代。
历史上茶人数不胜数,茶圣却只有陆羽一个。因为他,茶不再只是一个路边摊上的小吃,而是一种高尚而深刻的文化追求,已经写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表达于生活的每个角落,这就是陆羽真正的伟大之处。
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倘若陆羽听到这句诗,大概也只是淡然笑笑吧,因为他也并没有一出生就立下宏图大志,而是简简单单地一步步发现自己的喜好,然后去行动,去坚持。
第一步,确认你不喜欢的做的事情
第二步,坚持你喜欢做的事情
第三步,为了热爱的事情去忍受你不喜欢做的事情
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陆羽不求名利,拒绝了朝廷之邀,人生最后那几年,隐居江南,与茶相伴。挥一挥衣袖,为后人留下一本《茶经》和一首《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幕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文字由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陆羽的事件说明了什么
陆羽考察研究了江南一代的茶文化,说明了陆羽是茶文化的传承人。
OK,关于为什么陆羽被称为茶圣和陆羽为什么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3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