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元军为什么都是汉人,元军为什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崖山海战时,宋军还有十万军民,为什么不和元军拼命,反而集体跳海自杀呢
崖山就位于广东江门市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东有崖山。
1279年,宋军与蒙古军队,就在此进行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有的大海战。
崖山海战,从战船的数量来看,宋军有“大舶千余”,虽然不可能全是战舰,但元军事实上只有420艘舰船参战,大舰还不如宋军。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可以说是宋元之间的战略决战。
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战斗中,绝望的陆秀夫,居然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也追随其后,十万余军民跳海殉国。
那么,为什么宋朝十万军民,不与元军拼命,反而集体跳海自杀?主要还是这么三个原因。
其一、宋军已经陷入绝境,只能在崖山组织最后的抵抗赵昺登基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护卫着赵昺皇帝逃到崖山,在当地创建军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
不久﹐在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张弘范的部将王惟义生擒,陆地的抗元势力从此彻底覆灭。
1279年,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论双方的实力而言,一方是占领全国的元朝,另一方则是盘踞弹丸之地的南宋朝廷,可以说完全是不对称的军事抗争。
但是,就崖山战场情况而言,并不是这样。从人数上看,即使考虑到20万南宋军民中有大量非战斗人员,军人数量也应当有数万之众,与元军相比可能还是占据优势。
元军方面,张弘范军先到东北出口,才发现“其北浅,舟胶不可进”,说明仓促之中,元军的战前侦察也并不充分。
但他们占据了西南出口,一是切断了宋军的退路,二是切断了海上的补给,瞬间对宋军造成了致命的威胁。
狭窄的海湾不便于船舰数量较多的宋军施展,只能先与张弘范军决战。
张世杰顾虑军队屡败,士气不振,未能先发制人,这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战略失误。
事实上,崖山之战之前,宋朝海军力量已经逐步壮大,并还有强大的舰队和先进的火器。
宋朝曾经扩建海军、兴造战船、开发武器、完善布防、统一指挥等等措施,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构建起比较强大的水上军事武装,以及比较有效的江海防御体系。
但是,宋军的陆地已经彻底被元军占领,宋朝海军面临超乎寻常的军事压力。
张世杰苦思破敌之策时,曾经有幕僚向他建议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但是,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了这个好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颇有“破釜沉舟”的意思。
他还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绳索一字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皇帝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以便鼓舞士气。
元军以小船载茅草等物,乘风纵火冲向宋军舰船。但宋军舰船都涂有泥土,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此抵御元军的火攻。
此后,张世杰率苏刘义猛将,大战元军,但是张弘范生擒了张世杰的外甥,以其要挟张世杰投降,但是张世杰不为所动,继续苦战。
其二、宋军已经无力抵抗,军队断水多日,宋军吃了海水,造成军队丧失战斗力宋代实行募兵制,军队移屯往往拖带家眷,在国之将亡的极端情况下,家属可能更多。因此,在20万人中,军队只有几万人而已。
本来,宋军“舟中粮犹可支半年”,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
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淡水补给,以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10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不止。
据相关史料记载:
食乾饮咸者十余日,皆疲乏不能战。
八日后,蒙古的李恒舰队,占据了崖山港的东北出口,完成了对宋军的南北合围。
所以,宋军最后根本就没有杀敌的力气了,不跳海自杀,难道等元军来砍杀吗?
其三、宋军主帅投海,起到带头殉国的作用,军民也跟随投海,没有投降之人赵昺皇帝的船被夹在军队中间,43岁的陆秀夫认为已经无法突围,就背着8岁的赵昺皇帝投海,随行10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
如此殉国,以至于10余万具尸体浮于海中。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皇帝,企图复仇,但杨太后听说宋帝赵昺的死讯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
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也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
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
此役之后,赵宋皇朝随之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综上所述,宋军已经陷入绝境,只能在崖山组织最后的一战,事实上,宋军已经无力抵抗。
宋朝军队断水多日,宋军吃了海水,造成军队丧失战斗力,最后宋军主帅投海,起到带头殉国的作用,军民也跟随投海,没有投降之人。
朱元璋打元军时为什么北伐胜利粮草如何解决
朱元璋灭元之战其实打的相当惨烈,北上灭元后,又总共进行了八次北伐才最近彻底解决了元朝势力,并且打残了元朝灭亡后建立的北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个词最早就是朱元璋北伐的口号,可以说朱元璋有再造中华的伟大功绩。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集结诸将商讨灭元之策,制订先取山东,旋师河南,控扼潼关,扫清外围,然后进兵元都的战略。同年十月二十一日,徐达、常遇春奉命率25万大军沿运河北上。自十一月初十攻克沂州(今山东临沂)后,连战皆捷,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完成先取山东的任务。三月,旋师河南,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四月初八,徐达军在塔儿湾(今河南洛阳东郊)一举击溃脱因帖木儿所部元军5万人,元梁王阿鲁温于洛阳投降。
洪武元年(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建明。同年四月,明朝北伐军队完全夺取中原,七月又克通州,元顺帝只得携带家眷及宫廷官僚北走上都,继续元室的统治,史称北元。八月二日,徐达师入大都,北伐取得了彻底胜利,元朝灭亡。
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的胜利,从根本上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基本上实现了战前拟定的战略计划。使残存在各地的元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为朱元璋最终统一中国,夺取了战略上的绝对优势。
朱元璋能够北伐灭亡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朱元璋北伐前陆续扫平消灭了南方各股势力,比如陈友谅、张士诚等,江南富饶之地尽归朱元璋,而元朝控制的北方经历了元朝对农民起义军的扫荡屠杀以及元末多方豪强的互相攻打杀戮,北方人口锐减,人力物力财力已经远远不如朱元璋的南方。同时经过平定南方,朱元璋招揽了大批的文臣武将,部队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尤其是和陈友谅、张士诚血战的时候,将领的能力和部队的战斗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朱元璋有了富饶的后方,充沛的人力,优秀的人才,战斗力强大的部队,可以说北伐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
二、朱元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北伐方案,可操作性极强。朱元璋制定的北伐的计划,“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拿下山东,就算被敌军断了后路,也可自保。直取山东一旦成功,形成雪球效应,极大的扭转了敌我力量对比。
三、朱元璋有极其优秀的北伐将领,徐达、常遇春、冯胜等等都是智勇双全、能征善战、极其优秀的将领,同时北方的元朝朝政混乱、上下离心离德、相互倾轧,内部腐败不堪,李思齐、王保保等人割据一方,不听从元朝号令自相攻伐,极大的内耗让元朝元气大伤。
四、元朝统治残暴,朱元璋提出了正确的政治口号,朱元璋北伐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反复叮嘱北伐部队不得扰民,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民众不堪忍受元朝残暴统治,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对朱元璋的北伐特别支持。
其实朱元璋的北伐打的很惨烈的,和元朝作战也互有胜负,甚至也有大的败仗,但是前线的明军视死如归,和元朝军队不断血战,最终完成了恢复中华的大业。
在北伐灭亡元朝之后,朱元璋针对元朝残余朝廷北元又陆续进行了八次军事行动。主要包括:1370年(第一次北伐)、1372年(第二次北伐)、1380年(第三次北伐)、1381年(第四次北伐)、1387年(第五次北伐)、1387年-1388年(第六次北伐)、1390年(第七次北伐)、1396年(第八次北伐)。八次北伐彻底削弱了北元,从此北元再无反攻的可能。
朱元璋为什么能灭元军
首先,明朝军队的战马数量虽然少,但不是没有,因为遍布中原的官办和私人马场,可以为明军提供战马。
其次,明朝军队的骑兵部队的确不多,但这是跟蒙古的大元比,要是跟历史的南宋和南北朝比,这支军队已经不知道有多强了。
第三,朱元璋的步骑结合与车骑并重,把骑兵、步兵和车兵混合编组,在正面硬战上,完全可以压着蒙古骑兵打。
第四,朱元璋是造反,元朝是剿匪,所以蒙古骑兵不可能再像灭金、灭宋那样搞什么千里大迂回。
第五,最要命的就是自己搞内斗,朱元璋的25万大军已经打到大都了,山西王保保等一众大军阀还在互相抢地盘,根本就没人理会元顺帝的勤王诏令。
元军为什么都是汉人
答元军都是汉人这是因为公元1271年南宋灭亡,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国家,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所以元朝统一后仍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依然遵循汉人制度。
尤其元朝被汉化后,它的军队再也不只是当初蒙古时期的马上士兵了,所以开始用汉人扩充军队,而汉人在元朝的统治下也逐渐接受,随着元朝政治制度的完善,元军基本上都是用汉人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3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