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会导致尿液变少吗为什么喝水多尿液很少(脾虚会不会尿少)

喝水这件事儿,你需要双层保护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脾虚会导致尿液变少吗为什么喝水多尿液很少,以及为什么脾肾虚寒会小便短黄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脾虚会导致尿液变少吗为什么喝水多尿液很少
  2. 五便泄泻是什么

脾虚会导致尿液变少吗为什么喝水多尿液很少

脾虚的话,一般不会出现尿液减少的,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进食食欲下降但是为什么进水以后尿液减少这种原因有很多的比如心衰,肾功能下降,肾衰或者是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下降,所有的原因都会诱发,这种喝水多尿少。正常人的24小时排尿量是1000~2000毫升,一般尿少的话是小于400毫升,有的病人除了尿少以外可能会出现胸闷气短,双下肢水肿,眼睑的水肿,这种情况都跟肾源性,肾前,肾后肾,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有关系的,有的人也可能会出现血尿肌酐,尿素氮的升高。

1.长期高血压的病人可能会诱发心功能的下降,出现心脏性代偿性肥大,心功能下降以后就会出现血容量的急剧降低近出现液体的储留钠水储留以后出现排尿功能的障碍,这种情况需要辅助泌尿药物治疗,必要的时候需要强心利尿扩血管。

2.某些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急性发病就可以出现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排尿功能的障碍出现尿少。肾结石的病人也会出现这种尿少,但是一般都会有明显的下腹部坠胀的疼痛感合并疼痛排尿减少。也需要排除有没有尿路感染的情况,尿路感染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排尿的,呃,减少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也会同时发生。

3.男性病人都可能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也会出现排尿困难,有的时候可能大量进水以后出现尿少,这种情况不一定是肾功能的改变,出现排尿尿道梗塞,或者是前列腺功能障碍引起的压迫尿道,所以说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尿量减少或者是尿不尽的。

4.一部分老年病人会出现膀胱肌肉的萎缩,这种膀胱肌肉的萎缩可能就会出现排尿功能的障碍,有的人可能出现尿少或者是二便失禁。

5.天气比较炎热的时候,如果是出汗比较多这种情况的话,也会出现尿少,因为汗液排泄也是促进液体吸收代谢的一部分,所以说大部分液体可能是通过汗腺排出来。

综上所述,这种情况的话,有生理性的有病理性的尿少,所以说需要从病因角度上来分析,查一下疾病的病因,对症治疗,才能从根源上治疗原发病,缓解这种症状,一旦有典型的症状需要及时的就医,必要的时候需要查一下血压,血糖,血脂,尿常规,有没有尿蛋白,有没有肾病,排除这些器质性病变以后需要找一下有没有排汗多,

五便泄泻是什么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泄泻”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证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泄泻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外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均可引起腹泻,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脾喜燥恶湿,外感湿邪,湿邪易困脾土,使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引起泄泻。《难经》云:“湿多成五泄。”寒邪和暑热之邪,既可侵袭皮毛肺卫,从表入里,亦能夹湿邪为患,直接损伤脾胃,引起泄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2.饮食所伤

暴饮暴食,宿食内停,或恣食辛辣肥甘,致湿热内蕴;或过食生冷,寒气伤中;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均能化生寒、湿、热、食滞,使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如《症因脉治·内伤泄泻》谓:“饮食自倍,膏粱纵口,损伤脾胃,不能消化,则成食积泄泻之证。”

3.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精神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犯脾;忧思伤脾,土虚木贼;或素体脾虚湿盛,逢怒时进食,均可使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调,导致泄泻。如《景岳全书》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4.病后体虚

久病失治,或劳倦内伤,或饥饱无常,使脾胃受损,日久伤肾,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积谷为滞,水反为湿,湿滞内生,遂成泄泻。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或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易成泄泻。

6.命门火衰

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或房室过度,均可使肾阳受损,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发生五更泄。

二、病机

泄泻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运化失司,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传化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泄泻。病理因素主要为湿邪。脾虚湿盛是其病机关键。脾虚则内湿由生,湿盛则脾阳被遏,《医宗必读·泄泻》曰:“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罗氏会约医镜·泄泻》云:“泻由脾湿,湿由脾虚。”故脾之健运正常,则水谷得化,水湿得运,小肠能司其分清泌浊之功,大肠能承受传导燥化之职,大便自能正常。同时湿邪还可夹寒、夹热、夹滞,发生泄泻。

本病病位在肠,病本在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升清,喜燥恶湿;大小肠分清别浊,传化物而不藏;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暖脾助运,腐熟水谷。若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化生内湿,清气在下,则生泄泻。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阳失于温煦,皆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发为泄泻。

急性泄泻,经及时治疗,多数在短期内治愈,有少数病人,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阴耗液,可成痉、厥、闭、脱等危证,特别是伴有高热、呕吐、热甚者尤其多见。急性泄泻失治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慢性泄泻。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阳虚衰,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可成五更泄。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甚至十余次。

2.常兼有腹痛、腹胀、肠鸣、纳呆。

3.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食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1.痢疾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病机关键为脾虚湿盛。而痢疾以腹痛、痢下赤白脓血便,或纯下鲜血,或纯为白冻为主症,伴肠鸣、里急后重;病机为时邪疫毒结于肠腑,脂膜血络受损,大肠传化失司。

2.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为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吐泻交作,有挥霍缭乱之势,常见腹中绞痛,转筋,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象。泄泻表现为大便稀溏,次数增多,无剧烈呕吐,传变较少,预后较好。

三、相关检查

大便常规镜检可见白细胞、脓细胞或病原体。慢性泄泻可行结肠镜、小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黏膜病变情况,并可行活体组织检查,可排除胃肠道肿瘤。慢性泄泻可考虑做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胆道、胰腺病变、腹腔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断。其他检查如血糖、肾功能、T3、T4等检查可排除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甲亢等疾病引起的腹泻。

【辨证】

一、辨证思路

1.辨虚实寒热

起病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较缓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湿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证。急性泄泻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以湿盛为主;慢性泄泻发病特点为发病缓,病程长,以脾虚为主,或脾肾阳虚。

2.辨泻下之物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气味腥秽,多为寒湿;大便稀溏,粪色黄褐,气味秽臭,多属湿热;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完谷不化,多为伤食所致。

二、类证鉴别

1.暴泻当辨寒热

急性泄泻,起病急、病程短,多为外因所致,属实证。辨证当结合病因分清邪之寒热轻重。泻下急迫,味臭较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者,属湿热;便质清稀,腹痛喜暖,舌淡苔白厚腻者,属寒湿。

2.久泻当辨脏腑虚实

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肠鸣腹胀,矢气频频,脉弦者,为肝旺乘脾;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者,属脾肺气虚;肢冷畏寒,五更即泻,完谷不化,舌淡喜温者,属脾肾阳虚。

三、证候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

症状: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分析:本证为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或过食生冷,寒湿困脾,清浊不分,传导失司,故大便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脾阳被遏,健运失司,则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是风寒外束之征;舌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盛之象。

2.湿热伤中证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身热烦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机分析:本证病机为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湿热蕴结,伤及脾胃,清浊不分,传化失常,混杂而下,发为泄泻。气机不利,故腹痛;湿热下迫大肠,故泻下急迫;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均为湿热熏灼之象;热伤津液,故身热烦渴;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均为湿热偏盛之象。

3.食滞肠胃证

症状:腹痛肠鸣,脘腹胀满,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嗳腐吞酸,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病机分析:此证为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饮食不洁,食滞肠胃,传化失常,故腹痛肠鸣,脘腹胀满;宿食腐败下注,则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宿食不化,浊气上逆,故嗳腐吞酸;宿食停滞,新食难化,合污下注,则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饮食难消,运化失职,则不思纳谷;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均为宿食内停之象。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适,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分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胃不受纳,则食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乃脾胃虚弱之象。

2.肾阳虚衰证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分析:此证为命门火衰,脾失温煦。黎明之前,阳气未复,阴寒较盛,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故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又称为“五更泻”;泻后腑气得以通利,故泻后则安;命门火衰,失于温煦,则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肾阳虚衰之象。

3.肝脾不和证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病机分析:本证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肝郁气滞,脾胃升降失职,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故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乃肝旺之象。

【治疗】

一、治疗思路

运脾化湿是泄泻的治疗大法。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根据寒湿和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和清化湿热之法。夹有表邪者,佐以疏解;夹有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伤食者,佐以消导。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因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中气下陷者,宜升提;久泻不止者,宜固涩。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津液。《医宗必读》治泄九法,值得临床借鉴。

二、基本治法

1.温化寒湿,和中止泻法

适应证:寒湿内盛证。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辛温散寒化湿,芳香化浊;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厚朴、大腹皮理气消满祛湿;木香、半夏、苍术、陈皮理气化湿;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畅中,利小便以实大便。

加减: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加服纯阳正气丸温中散寒,理气化湿;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改用胃苓汤健脾行气除湿;表寒重加荆芥、防风;湿邪重,重用厚朴、藿香、大腹皮、茯苓、泽泻。

2.清热燥湿,清肠止泻法

适应证:湿热中阻证。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木香顺气畅中。

加减:若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疏风清热;湿邪偏盛,加藿香、茯苓、六一散健脾除湿;盛夏之季,腹泻较重,发热头痛,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加香薷、佩兰、荷叶、扁豆,或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以清暑化湿。

3.消食导滞,运脾和中法

适应证:食滞肠胃证。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除积;谷芽、麦芽、鸡内金、半夏、茯苓、陈皮和胃理气,除湿降逆;连翘清热散结。

加减: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用枳实导滞丸;食积化热加黄连清热燥湿;兼脾虚加白术、扁豆健脾祛湿。

4.益气健脾,升清止泻法

适应证:脾气虚弱证。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子肉、甘草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砂仁、陈皮和胃理脾,开胃消食;桔梗升提清气,增强止泻之功。

加减: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理中丸加吴茱萸、附子、肉桂温中散寒;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健脾止泻,升阳举陷。

5.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法

适应证:肾阳虚衰证。

代表方:四神丸加减。

常用药:补骨脂温补肾阳,固涩止泻;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附子、炮姜温脾散寒。

加减:脐腹冷痛,可用附子理中汤温中健脾;泻下滑脱不禁,可改用真人养脏汤涩肠止泻;若寒热错杂,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有黏冻,可改服乌梅丸;年老体衰,久泻不止,脱肛,中气下陷,加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益气升阳。

6.调肝抑木,扶脾助运法

适应证:肝气乘脾证。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常用药: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

加减:久泻不止,加乌梅、石榴肉、诃子肉、甘草酸甘敛肝,涩肠止泻;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加柴胡、木香、郁金、香附疏肝理气止痛;脾虚甚,神疲乏力,纳呆,加党参、茯苓、扁豆、鸡内金健脾开胃。

三、复法应用

1.清肠化湿,健脾益气法

适应证:脾虚湿滞证。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纳差,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肛门灼热或潮湿不净,舌质淡,边有齿痕,苔黄或腻,脉细弱。

代表方:香连丸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前方清肠化湿,适用于湿热泄泻;后方健脾理气祛湿,适用于脾虚湿阻气滞之泄泻。

常用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木香、砂仁、陈皮行气化湿;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薏苡仁、莲子肉、白扁豆健脾助运。

2.调肝理脾,清肠止泻法

适应证:脾虚木乘,湿郁化热证。症见便前腹痛,泻后缓解,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泻下臭秽,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数。

代表方:痛泻要方合香连丸加减。

常用药:白芍泻木培土;青皮、香附、木香、陈皮、厚朴行气导滞;防风、荆芥胜湿醒脾;黄连、黄芩、车前子清肠祛湿;白术、薏苡仁、藿香健脾化湿。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蜜炙罂粟壳、姜制厚朴各120g为细末,每次3g,米汤送下,每日3次,同时忌食生冷之物,用于久泻不止。

(2)陈艾1把,生姜1块,水煎服,用于暴泻不止。

2.常用中成药

(1)附子理中丸:功能与主治:温中健脾。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痉挛,消化性溃疡等脘腹冷痛,肢冷便溏属脾胃阳虚者。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

(2)参苓白术丸: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3)四神丸:功能与主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用于命门火衰,脾肾虚寒,五更泄泻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1~2次。

(4)补中益气丸: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用法与用量:口服,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3.敷贴法

用大蒜捣烂贴敷足心或贴脐中有效,用于虚寒久泻。

五、临证勾要

1.泄泻与湿邪的关系

脾虚湿盛是泄泻的基本病机,湿是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因此,祛湿是泄泻治疗的重要方面。临证治湿有化、燥、利等不同,化湿多以芳香辛温,如藿香、苍术、砂仁、豆蔻之类,能运脾理气,开胃醒脾;燥湿有苦寒燥湿,如黄连、黄柏、苦参、椿皮之属,多用于湿热合病者;有苦温燥湿,如厚朴、陈皮、苍术等,用于寒湿为患者;利湿则用甘淡,有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等药,多用于泄泻急性期症见下利清水,日行数十次者。《景岳全书·泄泻》有云:“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即是针对急性泄泻治疗而言。若久泻者,则当慎用分利,所谓久泻伤阴,若再施分利,有伤阴之虞。此外,尚有李东垣“风能胜湿”一法,酌加羌活、防风、荆芥、升麻、柴胡、薄荷等“风药”以醒脾升清,胜湿止泻。

2.关于治脾

泄泻治脾有运脾、健脾两大方面。脾为湿困,则气化遏阻,清浊不分,故应以运脾胜湿为务。运脾者,燥湿之谓,即芳香化湿、燥能胜湿之意,药如苍术、厚朴、藿香、白豆蔻者是也。因脾虚致泻者则当健脾,脾虚失健则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故当健脾以化湿,方如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之类。脾为湿困,中气下陷,则需振奋脾气,宜加入升举清阳之药,使气机流畅,恢复转枢,有助于降浊化湿,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之类,少少与之,轻可去实。慢性泄泻,久病伤肾,出现脾肾阳虚的证候,治疗应温补脾肾、收敛止泻,方选四神丸、附子理中汤等加减,常用干姜、肉桂、熟附子、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益智仁等药。临证尚见泄利日久,或过用分利而致脾阴不足者,症见口干口渴,饥不欲食,肌肉消瘦,手足烦热,唇红干燥,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而数等。对于脾阴虚的治疗,常选慎柔养真汤,药用白芍、太子参、茯苓、白扁豆、莲子肉、麦冬、白术、五味子、甘草、山药等甘淡之品。

3.关于整体调治

泄泻病位在肠,病本在脾,而与肺、肝、肾三脏密切相关。肺主气,主通调水道,金为土之子。脾虚不运则金无所生,脾肺气虚,则水湿运化输布无力;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欲调整大肠的传导功能,需先调整肺脏的宣降功能。如肺气不调,可影响大肠的传导排泄功能,导致泄泻的发生。《内经》有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中藏经》亦云:“肺病久则传入大肠……寒则泄,热则结,绝则利下不止而死。”另外,古籍中尚有“痰泄”之名,如《医学入门》云:“痰泄,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此因痰留肺中,以至大肠不固。”《类证治裁》亦有“积湿成痰,留于肺中,故大肠不固”的记载。因此,调补肺气、祛湿化痰对泄泻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脾虚泄泻常用方参苓白术散在健脾药中佐一味桔梗,即是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脾虚则肝气易乘,肝旺克脾则见腹痛、肠鸣等症,临证当泻肝扶脾,代表方为痛泻要方;肝郁脾虚者可选四逆散、逍遥散加减;久泻不愈者,常虚实夹杂、寒热并存,可予乌梅丸加减治之。久病及肾,肾阳虚衰,五更泄泻者,可以四神丸之类温肾暖脾,固涩止泻;久泻无度,滑脱不禁者,可予真人养脏汤之属涩肠止泻。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脾阴虚损,补脾益阴忌用温燥

禀赋薄弱,或久病伤脾,脾阴不足。《药鉴》云:“脾阴足诸邪息。”脾阴虚证多表现为大便溏泄,进食生冷油腻加重,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干,或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光剥,脉细。治疗宜补脾阴,健脾运,禁用香燥温热之药。常用药如太子参、怀山药、白扁豆、石斛、炒白芍、鸡内金等,肝气乘侮,加玫瑰花、炒延胡索;兼夹肠腑湿热者,加败酱草、生薏苡仁等。

2.虚实夹杂,理中清肠寒热并用

泄泻纯虚纯实者少,虚实夹杂者多。脾虚与湿盛是本病的两个主要方面。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常则生飧泄,治疗可用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若脾虚生湿,或外邪侵袭,引动内湿,则虚中夹实,治当辨其湿邪夹热与夹寒之不同,临床一般以肠腑湿热最为常见,常用药如败酱草、红藤、黄柏、凤尾草、猪苓、茯苓等;寒湿偏重则用苍术、厚朴、肉桂等。

3.肝脾不和,抑肝扶脾兼调情志

脾胃素虚,复加情志抑郁,则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脾气亦虚,运化失职而致泄泻。叶天士云:“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治宜抑肝扶土法,方用痛泻要方、四逆散化裁,常用药有焦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甘草、炒枳壳、玫瑰花、苍耳草等。兼失眠多梦者,加黄连、肉桂;肠腑湿热者,加红藤、败酱草;腹部冷痛者,加炒延胡索、花椒等。对此型患者,临诊尤需言语开导,畅其情志。并嘱其自我调节,切忌情绪过激。

二、验案举例

案一

吴某,女,41岁,干部。1986年7月22日初诊。慢性腹泻病史多年,每因情志因素或饮食不当而诱发或加重,此次发作持续已近4个月,经数家医院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刻下肠鸣便溏,腹痛即泻,泻下物呈不消化状,腹部怕冷,矢气较多,寐差失眠,口干口苦,舌质偏暗,苔薄白腻,脉细弦。证属肝脾不和,拟抑肝扶脾法。药用:焦白术10g,炒白芍12g,甘草、黄连、花椒壳、玫瑰花各3g,陈皮、防风、炒枳壳各5g,肉桂(后下)、吴茱萸各1.5g,乌梅6g,苍耳草根15g。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其调畅情志。切忌恼怒。

二诊:服上方20剂后,腹泻基本控制,大便每日1~2次,尚能成形,腹胀、肠鸣趋向缓解,腹痛不著,夜寐略有改善,腹部仍有冷感,舌脉如前,原方去苍耳草根,加山药10g,改肉桂3g,续服14剂,大便转常,余症基本消失。

按:本例属肝脾不调,投痛泻要方加味,方中白芍、乌梅与甘草相配,酸甘合用,酸以制肝,甘以健脾。黄连配肉桂,意取交泰而安神,黄连又配吴茱萸,则苦辛寒热同用,调和肠胃。复加花椒壳、炒枳壳以理气,苍耳草根止泻,玫瑰花开郁。全方泻木安土,调中止泻,配合情志调节,遂收良效。

案二

张某,女,66岁,干部。1992年10月31日初诊。慢性腹泻5年,大便少则每日3~4次,多则7~8次,进食生冷油腻易于诱发或加重,经肠镜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多方治疗效果不显。刻诊:腹泻便溏,无脓血,每日4~5次,腹胀肠鸣,兼见下肢浮肿,口干欲饮,饮不解渴,舌紫红有裂纹,苔中部黄腐腻,脉细弦。辨证属久泻脾虚阴伤,肝气乘侮。药用:山药12g,苍耳草12g,炒白芍12g,炙甘草3g,炙鸡内金6g,乌梅6g,石斛6g,木瓜6g,玫瑰花5g,太子参10g,南沙参10g,白扁豆10g。15剂。

二诊:服上药半月,大便基本转为正常,每日1次,但腹中仍有鸣响,腹胀、口干减轻,苔中腐腻已化,舌质干红好转,脉仍细弦。肝强脾弱,仍当酸甘养阴,两调肝脾。上方加生麦芽10g,14剂,竟收全功。

按:脾阴虚证多见大便溏泻,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干唇燥,或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苔少或光剥,脉细。治宜补脾阴,健脾运,尤应注意慎用香燥温热之品。常用药如太子参、山药、白扁豆、石斛、炒白芍、炙鸡内金、生麦芽等。酸甘之品既可化阴,又能抑肝,可适当参入;肝气乘侮,可加玫瑰花、炒延胡索;兼夹肠腑湿热者,加败酱草、生薏苡仁等。

【预后及转归】

急性泄泻,经及时治疗,多数在短期内治愈,若失治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慢性泄泻。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阳虚衰,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可成命门火衰之五更泄。

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阴,可转成痉、厥、闭、脱等危证,特别伴高热、呕吐、热甚者较易发生。

【预防与调护】

起居有常,调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谨防风寒湿邪侵袭。饮食有节,适当服食山药、莲子、山楂、白扁豆、芡实等助消化食物。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忌食难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

急性泄泻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和荤腥油腻食物;某些对牛奶、面筋等不耐受者应避免摄食。泄泻耗伤胃气者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虚寒泄泻予淡姜汤饮用,以振奋脾气,调和胃气。

关于脾虚会导致尿液变少吗为什么喝水多尿液很少,为什么脾肾虚寒会小便短黄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尿液的颜色深是有肾病吗 关于排尿的常识你知道多少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3033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