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何最终传嫡不传子

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的后继之君中,有这几个不是嫡长子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赵匡胤为何最终传嫡不传子的一些知识点,和赵匡胤为什么不传子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2. 赵匡胤为何最终传嫡不传子
  3.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4. 赵匡胤有没有后代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

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任命他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柴荣死后,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不久,赵匡胤领军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

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

当初赵匡胤打算将皇位传给弟弟,完全是遵照其母亲老太后的想法。太后曾经问过匡胤,你能得天下是何原因?

匡胤答道:“自己承受天命,归心归德”。

太后摇头说道:后周“主上幼小,难聚人心,所以才有你的皇位”。

也就是老太后担心赵匡胤百年之后,即位的太子年纪太小,有可能重蹈周主失位的覆辙,所以力劝匡胤传位于自己的弟弟光义。于是匡胤就有立弟弟的打算。但没有形成文件。

说实话,老太后的主意,和汉朝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太后的主意如出一辙,窦太后想让景帝死后,把皇位让给他的弟弟刘武,真要那样做,汉武大帝刘彻就不能横空出世了。

其实,老太后让赵匡胤把皇位让给弟弟赵光义,这里面有许多弊端,假如赵光义称帝后,他死后,皇位是传给赵匡胤的儿子接班,还是让自己的儿子接班呢?

但是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坐实了弟弟赵光义接班这个事实了。事情是这样的:

一个风雪夜,哥哥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在宫里喝酒,喝到了后半夜,奴仆在窗外隐隐约约看到两个人影在晃动,但听到赵匡胤大声说到:“好做,好做”,紧接着蜡烛摇动,有大斧落地的声音。过了不久,听到了皇帝的鼾声。

谁知道,次日一早,赵匡胤驾崩了。这时候,皇权出现了真空。

原来老太后让赵匡胤的弟弟接班,是考虑到赵匡胤的儿子还小,怕别人夺了权。

在赵匡胤突然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成年人了,赵德昭26岁、赵德芳18岁,按说接替赵匡胤的皇位完全没有问题。但皇帝之位还是被他们的叔叔赵光义夺了。

为什么我说是夺了皇位,而不是合法继承呢?

当赵匡胤的老婆宋皇后知道皇帝驾崩的消息后,让太监去叫儿子快点过来,但太监却说晋王赵光义来了。

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从叔嫂对话中,可以看到,赵光义是有备而来的,宋皇后是聪明人,她觉察到了,太监和晋王早已勾上手了。宋皇后见大势已去,才说出祈求的话来。

综上所述,赵匡胤原来是想遵照母亲的话,让弟弟赵光义接班的,但也不排除哥哥反悔了,于是出现了风雪夜的“烛影斧声”。从阴谋论来推测,那一夜弟弟杀了哥哥赵匡胤,从而也就夺了侄子赵德昭的皇位了。当然赵匡胤也就无从谈起把皇位传给儿子了。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留言,点赞加关注)

赵匡胤为何最终传嫡不传子

野史称是他的弟弟谋害了他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

当时在位的皇帝叫李嗣源。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但他也有缺陷,就是御人无方,尤其是管不住他的那几个儿子。

公元933年,赵匡胤六岁。

这一年,李嗣源长子造反。老李头在平叛不久后病故。皇位传给了他的三儿子李从厚。

李从厚继位后,心里不踏实。觉得有刁民要害他。于是,这位小爷便想把枪杆子捏在自己手里,搞出了个“四大军区对调”的把戏。

把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调到河东。

把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调到成德。

把成德节度使范延光调到天雄。

调自已的堂兄李儿璋接管风翔。

如此一来,地方节度使失去割据的根基。他李从厚就高枕无忧了。

然而,李从厚的调令还没传达下去,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就造反了。

李从珂带着大军,从关中一路杀到洛阳,干掉李从厚,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李从珂登基后,心里也不踏实。跟李从厚一个样,也是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要害他。

他当时觉得石敬塘肯定会造反,所以他就想方设法的排挤石敬瑭。最后,把石逼反,投靠了辽国。

公元936年,赵匡胤九岁那年。

石敬塘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及给辽国皇帝耶律德光当干儿子、称臣为条件,从辽国借到兵马。然后一个转身,反杀了李从珂。

至此,后唐灭亡,后晋建立。

赵匡胤也从后唐子民,变成了后晋子民。

赵匡胤十五岁那年,当了七年憋屈皇帝的石敬塘抑郁而亡。(被契丹人骂死的)

石敬瑭死后,由于他的亲生儿子太小,他手下那帮节度使就拥立了他的侄子石重贵。

石重贵的治国能力一般,但是很爷们,他登基之后就表示,我也是皇帝,给辽国皇帝称臣太丑了。于是他就果断停止了对辽国的朝贡,声称要与耶律德光平起平坐。

耶律德光听说后,很愤怒。马上派使臣过来质问,你小子是不是活腻了?

石重贵当着辽国使者的面说,我今天就是活腻味了,你牛,就打过来啊!

石重贵的嚣张态度传回辽国后,耶律德光立马点齐兵马,南下讨伐后晋。

双方一通激战,不分胜负。但很快,后晋就出了几个卖国贼。在他们的带路下,辽国大军冲破了后晋军防线,顺利攻破开封。石重贵沦为阶下囚,后晋灭亡。

不久后,耶律德光病死。辽国军队全部撤回草原。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见机,趁虚而入,拿下开封,建立了后汉政权。

这一年是公元947年,赵匡胤整20岁。正在游历四方。(说难听点就是鬼混)

第二年,赵匡胤在一个精通数术的老和尚的劝导,往北出发。然后,投身到了后汉天雄军节度使郭威的军中。

同样是这一年,刘知远病死。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当时已经已年满20岁的刘承祐。

刘承祐这位小爷,跟李从厚、李从珂是一个德性。他觉得郭威不可靠,便派人杀了郭威一家老小。郭威本人由于在外地驻守,幸而逃过一劫。

事后,郭威起兵报复,杀了刘承祐。

搞死刘承祐后,郭威一本正经的和群臣讨论继承人的问题。群臣心里暗笑,呵呵,你郭威还真虚伪。按惯例,谁搞死了皇帝,谁就是新皇帝啊。以前都这样。还讨论什么啊?

于是大家纷纷表态,你郭威自己当皇帝不就好了。我们支持。

郭威听后,连说不可以。又说刘承祐受奸臣蒙蔽杀我全家,我起兵,是来清君侧的,不是来造反的。

然后,他就让人翻刘知远家的族谱,最终在族谱中找到了一个叫刘赟的小孩来继位。

不过,还没等到刘赟继位,北方边关就突然传来了契丹军入侵的消息。郭威在这个时候毅然挺身而出,说自己愿意领着大军去好好教训一下契丹人。

然而,这其实是个套。当郭威大军才刚走到澶州时,士兵们突然就哗变了。几个军官然把一面黄旗披到了郭威身上,说希望郭威现在立马就登基继位。

郭威嘴上说使不得,使不得。但他的身体很诚实,主动搂紧黄旗。最后,他直接就在澶州登基做了皇帝。

这一幕,赵匡胤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郭威称帝后,率部返回开封,杀了刘赟。建立后周政权。(导致刘赟的父亲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投靠辽国,与后周为敌)

当时的赵匡胤只有24岁。别看他年轻。但其实已经是“四朝老人”了。

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李从珂、石敬瑭、石重贵、刘知远、刘承祐、郭威之往事,他都是亲历者。

公元954年,郭威病故。

其养子柴荣(郭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

之后五年,赵匡胤在柴荣的麾下,官位扶摇直上,坐到了殿前都指挥使,归德军节度使的高位。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但在前线,他突然旧疾复发,不得不回京养病。

不久后,他就病死了。

病死前,柴荣觉得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人品不可靠,可能会造反。然后,他就把都点检的位置交给了赵匡胤。

在他看来,赵匡胤是自己心腹,又是自己的小老弟。让他当辅臣,必然不会辜负自己。

然而,赵匡胤还是负了柴荣。在柴荣死后没几天,他全套抄袭了郭威黄旗加身,灭后汉之故事。也黄袍加身灭了后周,建立大宋。

公元961年,即北宋开国次年,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方式,收了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等人在禁军中的兵权。(这次只是收了他们的禁军指挥权,没有收缴他们在地方的兵权)

赵匡胤这么做,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原本属于他们一伙人(七八个将领)共有的禁军指挥权,收归到他一个人的手上。

只有这样,他才能保证“黄袍加身”的事情不会在他身上也重演。

八年后,赵匡胤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这一次收兵权的过程很直接。

赵匡胤直接把凤翔军节度使王彦超、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老将的职务给撸了。

而且是一撸到底。免掉了他们所有实职,连节度使职务都没保留。只是授予了诸如“环卫官”之类的虚衔。

当然,这些将领的物质是有保障的。他们被赵匡胤罢官后,仍然都是大财主。

搞掉老臣后,赵匡胤马上委派自己的心腹填补空缺。比如,李汉超坐镇关南、马仁瑀坐镇瀛州、韩令坤坐镇常山。

等到人事调动完成后,当年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老哥们,无论是实际上,还是理论上都无法再威胁赵氏的皇位了。

按道理来讲。赵匡胤做了这些事后,剪除外部隐患,他的皇位已经很稳固了。

他此时完全可以培养儿子,把皇位交给当时已经年满18岁的赵德昭或10岁的赵德芳。

但是,赵匡胤并没有这么做。

那么,为什么他不这么做呢?

后人一般认为是两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是五代时期,王朝普遍短命。北宋刚建国那会,形势也很混乱。赵匡胤还想象不到宋朝的国棹后来能延绵三百多年。

他当时想的就是,大宋不要二世而亡,千万不要二世而亡。

可是他要怎么做,才能不二世而亡呢?培养当时才几岁的赵德昭和赵德芳?

显然不可能。柴荣的教训就在眼前。赵德芳只有十岁,无法培养。

赵德昭虽然已成年,但石重贵、刘承祐哪个不是成年人,还不是坐不稳皇位。

所以赵匡胤就没有培养儿子,他仿效的是郭威的做法,直接培养可靠之人,也就是他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

为了让人不说闲话,赵匡胤甚至都没有给两个儿子封王。简直匪夷所思。(五代皇子一般成年即封王)

而基于此,从公元960年开始,赵光义在赵匡胤的默许之下,个人势力迅速膨胀。

老四赵廷美的势力从公元973年开始,也有一定程度的扶持。

按照赵匡胤的计划,自己死后,皇位先传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赵廷美。兜一圈后再由赵廷美传回给赵德昭或者赵德芳。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赵匡胤只是默认培养赵光义,但没说一定要传位给他。赵光义并不是法定的皇储。只要赵匡胤愿意,他随时都可以改变心意。

这点一定要搞清楚。

但让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赵光义的势力大的有点吓人了。连赵匡胤都有点拿不动他。

公元976年3月,赵匡胤提议迁都洛阳。

他这么做,目的就是想要试探赵光义一党的态度。结果不出所料,赵光义坚决反对。赵匡胤也没办法,只得放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既然赵匡胤觉得赵光义势力大,那他为什么不把赵光义一党直接铲除呢。

这里就要扯出第二点了——赵匡胤,死的太突然了。

赵匡胤病死时,还不到50岁。他病死的当天,甚至还在跟赵光义喝酒。没人能想到赵匡胤会突然驾崩。包括赵匡胤自己。

根据现存史料,赵匡胤生前最后两年,他有意削弱赵光义势力,只是削的力度不够大。

猜测,他应该是吸取了五代皇帝教训。不想步李从厚、李从珂后尘。想稳点来,先把赵光义按下去,最后再做选择——到底是直接传儿子好呢?还是先给弟弟,兜一圈后再传儿子好呢?

他还正在考虑、布局呢,结果就死了。

公元976年十月,赵匡胤死后。第一个得知消息的宋皇后赶紧找来内侍都知王继恩,让这个人去接赵德芳(宋皇后是赵德芳的亲生母亲。赵德昭的母亲是贺氏,早死),连夜进宫继位。

但不想,王继恩背叛了,一路小跑,火急火燎的来到了赵光义府上,说明情况。

之后,赵光义连夜赶进宫。当时宫里的宋皇后正焦急的等待着外面的消息,看到王继恩后,心里一块大石落了地。

但转眼一看,来的人不是赵德芳,而是小叔子赵光义,瞬间就吓得花容失色。

宋皇后无奈,只能愿赌服输。赵匡胤的皇位就这么被赵光义接过了。

赵光义继位后,皇位不稳。为此,他只能以亲征北汉为契机,巩固自己的皇位。

灭了北汉后,赵光义又想收复幽云。

在他看来,只要拿下幽云十六州,就再也不会有人敢叽叽歪歪了。

但不曾想,在幽州城下,宋军惨败。赵光义大腿也中了一箭,只能乘驴车跑路。

此一战,他颜面扫地。

事后,为巩固皇权。他先用言语逼死了大侄子赵德昭。过了两年后,赵德芳也莫名其妙的病死。

又过了一年,老四赵廷美被贬。两年后,抑郁而终。

至此,能够威胁赵光义的人,再也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了。

如果说“金匮之盟”是真实存在的,那只能说赵光义这个人,太不守信用了。

公元995年,赵光义踩在赵匡胤已经打好的基础上,正式立自己的三子赵恒为太子。

赵光义此时,已经不用再为皇位传位给谁而操心了。传儿子,就传给儿子。一点毛病也不会有。

赵匡胤有没有后代

宋太祖赵匡胤有后代,而且数量还不少。

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大儿子赵德秀、二儿子赵德昭、三儿子赵德林和四儿子赵德芳。其中,老大赵德秀、老三赵德林死得早,没有儿子。

老二赵德昭,字日新,太平兴国四年自杀,宋太宗追封他为魏王。赵德昭留下了五个儿子,分别是赵惟正、赵惟吉、赵惟固、赵惟忠、赵惟和。其中,赵惟正、赵惟固没有儿子。

老四赵德芳,死在太平兴国六年,时年二十三岁,宋太宗追封他为岐王,宋徽宗时改封为秦王。赵德芳留下三个儿子,即赵惟叙、赵惟宪和赵惟能。

到了宋神宗时代,宋神宗认为宋代的江山是太祖赵匡胤开创的,命令相关部门在宋太祖的后代当中,排查血缘最亲近、辈份最高的人,封为郡王,参予郊庙的祭献活动。

最后选出的是赵德芳的二儿子赵惟宪的儿子赵从式,封为安定郡王。赵从式死后,由赵德昭的曾孙子赵世准为安定郡王,赵从式的儿子赵世恩为楚国公,承续赵德芳的祭祀。

赵惟宪还有一个儿子名叫赵从郁,赵从郁生了儿子赵世将,赵世将生儿子赵令侩,赵令侩生了儿子赵戴,赵戴生了儿子赵伯琮。

到了南宋,宋高宗赵构原来有一个儿子,不幸夭折,以后再没有儿子。到了绍兴元年,宋高宗说:“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

大意是说,太祖开创国家,但他的子孙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福禄,如今四处零落,令人怜悯。宋高宗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以告慰太祖在天之灵。

于是,宋高宗下令从宋太祖的后代中选择合适人物,入宫培养。绍兴二年五月,选定了宋太祖的七世孙赵伯琮。

直到绍兴三十二年五月,赵伯琮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慎,字符永。

六月,宋高宗把皇位让给皇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赵慎就是宋孝宗,至此,宋朝的皇位又回到赵匡胤的后代手中。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4/12940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