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日本的“忍者”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日本忍者冷知识大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日本忍者最高境界
日本忍者总共分为七个等级。
最高等级为天忍
天忍:忍者中人人都向往的境界,属于忍者中的顶尖高手,往往一些流派几百年都难出的忍者高手,其功力类似中国修真界的元婴中后期。其实力绝对不是普通特工和杀手可以比拟的,属于忍者中的珍惜物种。一般他们绝对不会轻易出手。往往一生只会研究忍术,除非发生了非常重大的事情,才会导致这些高手出手。
有哪些关于日本刀的相关知识
很多古装影视剧上经常会看到一个画面,日本武士或忍者使用我们现代常见的日本武士刀作战,尤其是涉及明代抗倭战争的古装片。如前不久播放的《抗倭英雄戚继光》,电视剧中戚继光率领着明军与挥舞着武士刀的倭寇打成一片。
▲《抗倭英雄戚继光》剧照
真实情况是如此吗?我们先来了简单解下日本刀的一些历史:
1.“上古刀”—日本平安时代末期以前生产的刀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重要的考古材料。
2.“古刀”—出自平安时代末期至室町时代末期,即约1000~1596年制成的刀剑,当中包括平安、镰仓、南北朝、室町和安土桃山时代的日本刀
3.“新刀”—安土桃山时代的庆长期至江户时代末期1596—1781年制成的刀剑。
4.“新々刀”——幕末明治维新时代制成的日本刀1781~1876年。
5.“现代刀”——明治10年(1877年)-现在的近代作品。
现代所言的,使用日本传统工艺制造的武士刀,从样式、材质和制造方法上讲,实际上是那些被日本人称作“新々刀”的日本刀乃至“现代刀”。通常我国各类影视作品和民间爱好者所收藏的“日本武士刀”,多为新々刀期和现代刀样式的打刀。很明显,“新々刀”出现的时候,明朝已经灭亡了二百年,那么戚继光率领着明军显然不能与穿越二百年的日本武士作战。
▲现代的武士刀(打刀)
那么明朝人能接触到哪些日本刀呢?
明朝1368-1644年所对应的日本时代自其南北朝时代,历经室町时代,结束自安土桃山时期。而这个时间段的日本刀被称作为“古刀”。因此明朝人只能接触到这个时期的日本刀。
根据史料,明朝所见识到的日本刀始自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时期与日本所进行的“勘合贸易”。由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防范海盗,贸易上为了区别被册封为“日本国王”的幕府将军(足利将军家)官方贸易船与倭寇,所以发行了勘合符以示区分,这是国对国朝贡贸易的型态,限制十年一朝。在这期间,日本向明朝出口了大量的日本刀,数量达到了几十万把。但是因为日本生产力的不足,到了堪合贸易后期,日本出口明朝的刀具多是被称作“数打物”的供杂兵使用的低劣产品,这样自然不被明人接受。又因各种原因,勘合贸易最终被终止。
▲明御林军大刀
根据现有文物和记载来看,明朝军队进口并装备的日本刀,主要是大型的野太刀和薙刀。这两种刀这是跟所谓的“日本武士刀”,也就是“打刀”,是完全不同的武器。野太刀我们下面再说,先说说薙刀。薙刀是一种长柄兵器,类似中国的眉尖刀。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薙刀作为僧兵守护寺院所用的武器,有出色表现。在镰仓时代末到室町时代,薙刀成为战场的主要武器。但在日本的应仁之乱时代,薙刀因为不适合密集型战斗,而被枪替代。
▲薙刀及各部位的名称
另外,因为明代嘉靖时期东南地区的倭寇入侵,明军也缴获了大量的日本刀。《筹海图编》记载,倭寇“每人有一长刀,谓之佩刀;其长刀上又插一小刀,以便杂用。又一剌刀,长尺许者,谓之解手刀;长尺余者谓之急拔,亦剌刀之类。此三者乃随身必用者也。”这说明当时的倭寇常携带三种刀,第一种为“长刀”,其“大而长柄”、“佩之於肩”,这是野太刀。第二、三种为“小刀”、“刺刀”,根据描述“小刀”应该为一种被称作“凯通”的破甲用小刀,刺刀“长尺许者”则为被称作“肋差”的一种短刀。
由上可知,嘉靖倭乱时期,倭寇常用的主战刀为野太刀,另配有肋差、凯通这样的辅助刀。
▲凯通
▲助差
▲肩抗野太刀的日本武士形象
特别需要强调的就是这种“野太刀”,因为这是现有明代唯一明确记载并配有图案说明进行了仿制的日本刀,也就是戚继光所言的“长刀”。《纪效新书·长刀解》“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
这是一种刃长五尺,加上刀柄共六尺五寸的重型实战超长双手长刀,其长度多在1.5~1.75米之间,重量达2.5公斤,多为南北朝和室町时代的精壮勇武之士使用。武士将其平时背负在肩上,作战时拔出双手运用。戚继光将这种长刀配属给火绳枪兵防身用,在一些特定场合,火绳枪兵也可以使用长刀作战,辅助长枪、刀牌兵作战。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德川幕府之后依据长度不同对刀具做了分类规定,而将某些较长的太刀也称为了大太刀。因此德川幕府之后的一些大太刀长度达到1.3米左右。不过虽然名字是“大太刀”,但实质只是尺寸较长的太刀罢了。
▲野太刀演示
除了这些缴获刀具,还有一些装饰非常华丽的“太刀”被卖到了明朝。但这些刀明朝人认为并不实用,“又有作贽礼,贺礼,不拘大小,名虽为刀.其实无用”,其价格高达10两白银,相当于普通士兵一年的工资。这些装饰华丽的太刀被达官贵人当做礼物送人或收藏,并不用于实战。
▲具有华丽装饰的太刀及各部位名称
▲日本古刀期的太刀刀条
这些具有华丽装饰的刀来自日本古刀期著名的锻冶流派,最上等的被称为“上库刀”,“山城国盛时,尽取日本各岛名匠,封锁库中,不限岁月,竭其工巧,谓之上库刀。其间号宁久者更嘉,世代相传,以此为上。”次等为备前刀。“以有血漕为巧,刀上或凿龙,或凿剑,或凿八幡六菩萨、春日,天明神、天照皇,大神宫,皆形著在外为美观者。如匠人制造之精,不论刀大小,必于柄上一面镌名,一面刻记字号,以为古今贤否之辨.枪剑亦然。”
山城(山城伝),大和(大和伝),备前(备前伝),相模(相州伝),美浓(美浓伝)的五国,并称为“古刀五伝”,也就是古刀期的五大风格各异的锻冶流派。明人认为山城的刀最好,其次为备前。
综合上文,明代中国所接触到的日本刀为处于古刀期的薙刀、太刀、野太刀、肋差、凯通。而名气最大的“打刀”,虽然它诞生在日本南北朝末期,但在明代史料中反而未见记载。至于影视剧常见的那些现代武士刀就更不会出现在古代的中国了。
熟悉日本武士刀的人大多都知道“玉钢”这种以日本传统工艺获得的原料,如果一把武士刀不是用“玉钢”制作的,那这把武士刀的价值就会大大缩水,甚至有人会说不用玉钢制造的刀不能称之为武士刀。不管是出于对传统技艺的尊重,还是那一份带有历史文化的情怀,玉钢在日本刀迷中间被捧上了神坛,甚至会夸张到认为玉钢的性能远超现代钢铁。武士刀迷们总会想象他们最熟悉的日本战国时代的那些战国精英们使用着玉钢锻制的武士刀所向披靡。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在他们所熟悉的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们这些战国精英所佩戴的刀并不是用玉钢制造的。在这个时代,充斥在日本冶金市场的除了少量自产的鉧铁和铣铁外,大部分是被称作“南蛮铁”、“支那铁”、“船舶铁”等铁原料,此外还有“阿兰陀铁”、“露西亚铁”“渡来铁”等等。这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名称说明了一件事,这些铁原料都是进口来的。那个时代的日本刀(古刀)大部分是利用这些原料锻打制成的,尤其是大量足轻使用的武器。
▲南蛮铁
根据日本学者的考证,这些进口来的铁有一部分来自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西方早期殖民者对日本的贸易。葡萄牙、西班牙这些西方早期殖民者自然不会舍近求远从遥远的欧洲将铁贩卖到日本,因此,这些殖民者从距离日本最近的中国大陆、东南亚、印度等地购买铁制品,转手卖给日本。明朝嘉靖年间,仅广东省的铁产量就达到了年产1.6万吨的惊人规模,如此巨大的规模显然并非仅仅供明朝国内市场使用,大量的铁随着明朝日益繁盛的走私贸易被转卖到东南亚甚至日本。
▲后人还原的明代船舶
另一部分是通过日本与明朝的堪合贸易以及倭寇的掠夺而来。根据考证,日本向明朝出口硫黄、铜、太刀、枪、扇子等物资,而进口铜钱、铁、银器、磁器、生丝、织物、毛毡、药剂、古书画、书籍等。因为明朝政府对铁视为战略物资,出口有一定限制,所以当时的日本人以求购铁制成品为手段.倭人从中国大量收购大铁锅,在中国本来很便宜的大铁锅卖给日本时价格翻到了1两银子,大的甚至到了4两银子。“铁锅重大物,一锅价至一两钱,重古者千文价至四两”。当堪合贸易终止后,倭寇对东南沿海的掠夺就成了进口铁的主要获取来源。
▲明代锅
可以说,正是这些进口的铁支撑了整个战国时代日本战争对铁的需求,各种甲胄、刀剑,甚至日本铁炮(火绳枪)都是利用这些进口铁制造。
▲日本铁市场分类及年代表
那么为什么这个时期日本人不使用本国制造的玉钢来锻制刀剑呢?
原因很简单,战国时代玉钢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如下表所示,玉钢被发明的年代是江户时期。室町乃至战国时期,日本本土所能生产的铁被称作铣铁。
日本冶铁技术发展表制铁法铁原料制钢法时期年代原始低温野炉块炼铁原始锻打上古刀4~10世纪初期低、中温炉鉧状、铣铁卸し铁上古刀~古刀1000~1596中期高温炉(踏み鞴)出羽印可千种钢商用既成钢新刀(庆长之后)1596—1781高温炉(天秤鞴)玉钢分别既成钢新々刀1781~1876
▲野太刀演示
玉钢又叫“和钢”。玉钢之名来自明治时代,当时的日本人称大炮炮弹为“玉”,后将制作日本刀的原料也称为了“玉钢”。如果用冶金学的术语它应该叫做海绵铁或块炼铁,这是人类最早期学会冶铁技术产出的一种原始铁原料。冶炼海绵铁的技术为公元前1400年的赫梯人所发明,中国早在西周晚期也掌握了这种技术,到了汉代随着炒钢及高温炉的发明,中国开始淘汰以海绵铁锻制铁器的方法。
▲玉钢
日本工匠将砂铁与木炭混合在一起放入炉中,通过木炭的还原,将铁元素从矿砂中还原出来。这个过程中,还原出的铁又与碳结合,形成了一定碳含量的铁碳合金。铁的完全熔解温度为摄氏1538℃以上,但是日本国小,资源贫乏,不仅无法获得高温燃料,更不具备高温炉和相应的鼓风技术。于是他们使用一种以槲木为原料制成的“备长炭”低温燃料,这样的冶金技术仅能将炉温提高到1200度左右,此时还原的铁无法完全融化成液态,而是半流动状态,冷却后像海绵一样成多孔状。海绵铁不是均质的铁块,含炭量从0.2到2.5左右,把海绵铁敲成小块,再以目视依照其断面的光泽,只挑出含碳量在1~1.7%左右且杂质较少者称之为玉钢。这种冶铁方式也被称作“鉧押し法”。简单言之,玉钢就是一种在低温冶炼状态下制成的海绵铁。
鉧押し法与现代高炉制铁对比鉧押し法高炉制铁材料砂铁铁矿石燃料木炭(备长炭)焦炭炉顶温度℃900~1000500炉心温度℃12001300~1700炉底温度℃15002000还原剂真砂土、硅酸盐石灰石CaCO3还原温度℃约10001300~1500精炼时间(h)978
▲明嘉靖时期日本刀
由于工艺落后,玉钢的出产率和产量非常低,为了炼制1吨成品钢,需要耗费大约二十多吨的原材料。所以这是一种效率非常低下、成本高昂的原始冶炼法。如果战国时代大量的武器使用玉钢制造,恐怕日本的大名们即使破产也无力满足军队作战的需要。
▲明治10年《玉鋼縁起》
而“玉钢神话”的产生有着很深刻的历史背景。随着战国时代结束,德川家康最终统一日本,日本国内的战事逐渐减少,对武器的需求也随之降低,对铁原料的需求也不高。为了统治的需要,从1633年2月到1639年7月,德川幕府连续五次颁布了所谓的“锁国令”。其中主要内容之一是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要处以死刑。这也导致了进口铁占日本铁市场的比例迅速下降,日本市场开始以本国制造的铁为主。于是武器匠人也开始用本国出产的铁来制作刀剑。此外,得益于丰臣秀吉对朝鲜的入侵(壬辰战争),日本从朝鲜获取了一定的冶金技术,这其中也包括后世制造日本刀所使用关键的包钢技术(甲伏锻)。进入江户时期,日本本国的冶铁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天秤鞴这种高温炉也被发明出来。18世纪末,随着鉧押し法的成熟,这种方法产出的铁被称作玉钢,成为了制作日本刀的铁原料。
▲天秤鞴冶铁
▲日本岛根县玉钢冶炼现场
由以上内容可以得知,生产玉钢并不难,玉钢这种材料论其质量和性能也无法与现代钢匹敌。它不过是世界各国很早就被淘汰的古老冶金技术,得益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被保留了下来。但是随着日本刀在世界范围的热度上升,玉钢及其制造方法被视为日本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目前在日本岛根县还有人从事冶炼玉钢的工作,作为一种受保护的传统技艺而存在为日本国内的一些刀匠提供玉钢原料。
关于忍者流派有哪些
1、忍者有木,水,火三种不同的系别,可以分为六个流派,目前游戏中强度最高的应该是百裂忍者;
2、百裂忍者以百裂机制为核心,技能选择【百裂+无敌斩】,通过普攻来触发伤害;
3、忍者流派:木系氛围极道剑纹拔刀忍者、雷之息斩雷忍者;水系氛围心像意影须佐忍者、印契真言忍者;火系分为匿光隐日天照忍者、炽炼炎纹炎影忍者。
日本的“忍者”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
悟空问答,有问必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日本历史上确实存在忍者,而且直至今日,忍者文化还在日本继续发展演变着。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参看山田雄司的《忍者的历史》。今天我基于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忍者的发展演变史。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忍者?忍者指的是运用“忍术”潜入敌阵从事秘密侦探、扰乱等间谍活动的人。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才是“忍术”呢?虽然要给忍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非常困难,但是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种角度来理解。狭义上的“忍术”是指以潜入敌军收集情报为主的变装术以及包含心理学在内的秘密侦探术;广义上的“忍术”是像江户时代的忍术传书中所记载的那些包括秘密侦探术、剑术、巫术、药学、天文学等综合性知识。
尽管运用忍术的人被称作忍者,但是因为忍术的起源存在多种学说,因此不像其他武术那样有明确的始祖。一种说法是侍奉圣德太子的一个叫做“大伴细入”的人物。据说,当时圣德太子操控着一个称作“志能便(しのび)”的谍报集团。另一种说法是源于哪些拥有特殊巫术的“山伏”最终演变成忍者。正因为来源的复杂性,所以在古代日本根据时代以及地域的不同,对于忍者的称呼大不相同。
根据时代不同大致有这些称呼:飛鳥時代—志能便(しのび)奈良時代—伺見(うかみ)戦国時代—間者(かんじゃ)?乱破(らっぱ)江戸時代—隠密(おんみつ)大正時代—忍術者?忍者(にんしゃ)。
根据地域不同大致有这些称呼:京都?奈良—水破(すっぱ)?伺見(うかみ)?奪口(だっこう)山梨—透破(すっぱ)?透波(すっぱ)?三ツの者?出抜(すっぱ)新潟?富山—軒猿?間士?聞者役(ききものやく)宮城—黒はばき青森—早道の者?陰術(しのび)神奈川—草?物見?乱破(らっぱ)福井—隠忍術(しのび)。
由此可见,围绕忍术的起源日本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不过忍者被称为“忍び”在史料上能够确认是在南北朝时代以后,其源头是13世纪后半叶抵抗庄园制的“恶党”。比如在伊贺地区,自奈良时代以后发展出了诸如东大寺、兴福寺等很多庄园。所谓的恶党,指的是土著的地主之类的人物中对寺院以及贵族的领地—“庄园”采取反抗的人们。他们对于庄园领主实施奇袭、扰乱等战法。进入室町时代以后,经营庄园的寺社势力开始衰微,恶党的活动开始慢慢消失,一种称作“地侍”的团体开始初露头角,继承了他们的血脉。进入战国时代,这些人开始被称为“伊贺衆”,作为战国大名的佣兵征战各地,擅长夜袭以及秘密潜入放火等战术,“伊贺衆”慢慢又被叫做“忍び”。比如当时的“武田家”以及“上杉家”等大名都拥有忍者集团。
忍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在于冷兵器作战时代其战术的作战优势。比如,可以用竹竿呼吸而长期潜伏水中,用火药爆炸的烟雾乘机脱逃,利用忍术潜入敌阵获取情报后全身而退等等。此外,还利用自身医学上的优势,可以调制各种毒药杀敌于无形之中。其中战国忍者军团中规模最大的要数“伊贺忍军”以及“甲贺忍军”。这些军团所处地势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说在本能寺之变中被明智所包围的德川家康最终能逃命是因为有伊贺、甲贺忍军的支援。因此,德川家康对于忍者的存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要培养具有这些特殊技能的忍者需要花费庞大的费用。因此,进入江户时代之后,随着日本国内战乱的平息,忍者逐渐失去了活动的舞台。他们中一部分人跟随德川家康进入江户城,担任大奥或大名空宅的警备;或组成甲贺百人组、伊贺百人组铁炮队,担任江户城大手三之门的守卫;或者因为熟悉火药技术而成花火师,或者因为擅长药学知识而从事制药业。因此,在实际中忍者慢慢的消失了。
虽然在实际中忍者消失了,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开始频繁登上江户时代的小说以及其他艺术作品,各种虚构的忍者像开始慢慢出现。在江湖初期,忍者主要是利用忍术偷偷潜入富豪家窃取宝物,其中著名的有“石川五右门”的故事。这时候的忍术主要是受妖术的影响,他们拥有不可思议的变身之术,比如隐形之术、飞行之术、分身与还魂之术、鼠之术、碟之术、蜘蛛之术等等,可能当时主要受中国小说的影响。另外,进入江户后期,受到歌舞伎以及浮世绘的影响,开始出现全身黑装手持剑的现代忍者形象。
进入大正时代以后,立川文库的《猿飞佐助》出版之后掀起了一股“大忍术”的旋风。该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作品被广大青少年乃至小学生所喜欢,此后还诞生出诸如《雾隐才藏》、《百地三大夫》、《忍术名人》等有名的作品。与此同时,大正时代也出现一批试图从“科学的”视点对忍术的合理性进行解释的人,其代表人物是伊藤银月。
到了战后,还出现了女性忍者。到1950-60年代同样出现了很多忍者小说。比如司马辽太郎的《枭之城》、村山知义的《忍びの者》、山田风太郎的《忍法全集》等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直称作“忍び”的忍者到此时终于有了今天的叫法“忍者”。特别是随着《忍びの者》、《隐秘剑士》等电影的大流行,那种全身黑装、手持利剑、飞檐走壁水上漂的忍者形象开始慢慢从日本国内传向海外。
日本的“忍者”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日本忍者冷知识大全、日本的“忍者”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3/14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