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是选自道德经和关于道德经的冷知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老子道德经\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理解:
知道自己有了雄健的爆发的力量,但不要过分沉浸在力量中,保持清醒,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始终像雌性般柔弱坚韧,守住这种雌柔的心态,使自己仿佛就像全天下小溪,总觉得自身溪流太小太脏,所以要不断从全天下山中吸取水分并自净。进而总能吸收到世间精华,总能使自身清澈,自身的德就永远不会离开,最终回归到婴儿那般:吸收精华、有着高度的好奇心、纯真质朴、具备强大的力量。
知道自己有权、有名、或者有利,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让自己感觉到名利权带给自己的不是光明,而是稍微出现差错就会让自己深陷牢狱的枷锁,保持清醒,守住这种自己好像犯下巨大错误的心态,就好像全天下的法度都在惩罚自己,进而小心谨慎尽职尽责的做事业,那么自身的德就永远不会出现差错,最后自身的名利权也就会不断突破最终极限,达到永恒。
知道自己获得了荣耀,但不要过分沉浸在荣耀中,而是要保持清醒,让自己感觉到荣耀对自己来说好像没有什么,反而是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从而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细致审视,仿佛自己做的到处都是存在疏漏,那种内心好像受辱一般,进而重新虚心学习吸收天下一切知识,使自己像天下的川谷那样吸收世间一切,重新进步。那么自身的德便会永远充足,最终使自己始终保持不荣不辱的平和虚心状态,最后自身的本性就会回归到质朴。
把这些朴素的品德分散下去就可以形成国家的制式,始终践行这些道理的圣人就会成为百官之长。
那么这样的一种完善的制度从上到下、从古到今就会连续而不会被割断。
注意:
德就是遵道而行的态度:“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形而下者谓之器”。
注释:
知,知识、知晓。雄,鸟父也《说文》。守,职守。雌,母鸟、能产卵的鸟。
嵠,山渎无所通者《说文》。常,规律、恒久、经常。复,往来、还原。
婴,人始生曰婴《释名》。白字本义: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式字本义:法度、规矩。
忒,差误。极,最终的、极限。荣,繁荣、丰富。谷,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
朴字本义,未加工的木材。器,皿也《说文》。官,官吏、官员。制,规章。割,用刀截断。
译文:
知道雄,安守雌,好像做天下溪流。
做天下的溪流,自身品德永远不会离开,最后还原成婴儿。
知道白,安守黑,好像犯天下法度。
犯天下的法度,自身品德永远不会差错,最后回归于永恒。
知道荣,安守辱,好像做天下川谷。
做天下的川谷,自身品德永远都会充足,最后回归到朴实。
朴实分散则形成容器,圣人用它就成为官长。
那么完善的规章就不会被割断。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是选自道德经
出自荀子的《荀子·修身》。原句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释义: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
无论是社会正常秩序,还是判断是非善恶都把礼法做为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礼是修己、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则,它存在于人的意志思虑、饮食服饰、容貌态度、进退趋行中,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是选自道德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关于道德经的冷知识、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是选自道德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3/13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