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消极,不推荐,你怎么看(梁启超说)

战国版道德经出土,内容推翻传统认知 道德经作者非老子一人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梁启超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消极,不推荐,你怎么看,为什么不建议学道德经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梁启超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消极,不推荐,你怎么看
  2. 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中国人从小都不学《道德经》,《论语》呢
  3. 道德经从哲学意义上讲是被高估了还是低估了它有什么价值
  4. 最近比较喜欢看《道德经》,是不是有点老了呢

梁启超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消极,不推荐,你怎么看

梁启超那代人——我们称之办“一代大师”的人,无不是将“无为”读作“什么也不要做”的人!这才是他们摒弃《老子》的原因。

然而,他们到死都没能明白——彻底错的是他们——是他们的无知使他们个个变的肤浅短视。

他们到死也没明白,“老子的无为”,是指执政者丢弃自我的意志,而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全力维护百姓大众的利益。

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中国人从小都不学《道德经》,《论语》呢

别说小孩学,多少个大家解读的道德经也没几人悟得道。谁都可以读,谁来讲呢?讲什么?庄子八十多岁,孔子七十多岁,还有个王阳明五十多岁。他们也没悟明白,明白了自己不用吗?都是说教说教,德道容易,做道难,没见金光冒青烟,一缕青烟霾兰天,人人皆念道德经,后来还是重污染。

道德经从哲学意义上讲是被高估了还是低估了它有什么价值

《道德经》讲的是道,其包含哲学,高于哲学,价值的确是被低估了。老子是与释迦摩尼同一时代的说法者。《道德经》的销量仅次于《圣经》。《道德经》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短短五千字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源和生成原理,阐释了圣王之治与处世之道,并向世人呈现了一套超凡入圣的独特价值观。

《道德经》是中国先人古老智慧的结晶,现代人对其的了解还在很粗浅的层面。尤其是通行本《道德经》对其原文的篡改,导致了大量的混乱和误解,使得老子原本想要表达的东西已被严重扭曲了。

目前国内哲学的主流应该还是唯物主义,而《道德经》包含更高层次的形而上学,就算不称其为唯心,也绝不是纯粹的唯物。这让主流哲学怎么说?即便说也是硬往唯物上去靠。但唯物的观念如何解决“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呢?怎么理解这个“无”所指代的混沌无极呢?科学仪器监测不出来啊!所以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人们往往就是当做玄学来看待了。

外国人对《道德经》的研究应该还是建立在中国人解读的基础之上,毕竟那些古文中国人看起来都费劲,一千个人一千种解释,估计老外也是傻傻分不清了吧!

最近比较喜欢看《道德经》,是不是有点老了呢

我个人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兴趣也随之改变这很正常。特别是像《道德经》这一类的书,更适合年长者阅读。

老子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他既观察自然方面如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也观察社会方面如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发现了事物之间的规律和矛盾性,并把这种规律和矛盾性归纳为道与德。

不可否认的是,老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看到了贵族领主们正处在没落中,以及企图维护失去的地位和他们思想上的消极、保守色彩。老子学说中亦掺杂了这种没落的思想反映,譬如不是强调积极进取,解决矛盾,而是保持原状,无为而治。所谓“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政策,正是这种保守思想的表现。

因此我觉得,人年纪大了,有时不免会生出“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念头,这正迎合了老子的出世"思想。这大约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喜欢看《道德经》的原因之一吧。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梁启超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消极,不推荐,你怎么看和为什么不建议学道德经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探秘老子 道德经 不是老子写的 老子是如何从人变成神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2/11511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