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其实专家建议改坦克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无人坦克能否代替有人坦克,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专家建议改坦克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坦克300专家模式怎么保持常开
不建议保持常开,
坦克300专家模式里面的ALL是专家模式。为满足专业越野玩家的极限越野需求,坦克300还提供专家模式。当专家模式启动时,系统会关闭车身稳定系统,会带来任何电子限制,充分让驾驶员掌控车辆,从而感受极致越野操控体验。
坦克300介绍
坦克300对底盘噪音的隔绝十分出色,尤其是低速行驶时,车厢的静谧性非常优秀,这里要多多感谢两侧车窗的双层夹胶玻璃了。不过高速时的风噪还是很明显,也难怪,毕竟它的车身造型比较方正。
坦克300在处理较大坑洼的时候可谓得心应手,通过坑洼时非常干脆,车身不会到处乱晃。这也增加了驾驶员的信心,遇到大坑洼也不用特意避开或减速,这才是越野车该有的样子。
坦克300全系配备2.0T发动机,最大功率227马力,最大扭矩387牛·米,虽然数据上不及牧马人和G级,但在城市里也绝对够用了,而且别忘了,坦克300才20来万的售价,比另外两位可便宜多了。
无人坦克能否代替有人坦克
随着现代军事科技飞速发展,无人机、无人潜艇、无人坦克等装备已经不是科幻片中的新鲜事务,而且装备数量及所占部队装备比例开始不断提升,尤其陆军无人坦克,近几年装备数量提升惊人。然而,对于无人坦克是否能完全代替有人坦克这个问题答案依旧是否定。
无人坦克产生时间比大多数人预计更早,二战中期德国就曾装备过无人侦察坦克,甚至已经带有自毁装置。可是数十年过去,有人坦克依旧牢牢占据坦克装备主流,这与战争本身特性密不可分,无人坦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无法替代有人坦克。
首先,即使目前最先进人工智能号称可以“学习”但也无法摆脱将每一件事物单独编程进行存储这种电脑式思维模式,换句话说人工智能依旧是“人工”。这在战场上将会非常致命,因为真实战场并不是“1+1=2”这么简单,情形千变万化,很多时候需要优秀坦克驾驶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加以化解,这是无论多少公式或程序都无法完全涵盖。
其次,地球地理特性限制无人坦克作战环境。即使电子技术发展到几天依旧无法摆脱复杂环境干扰,纵然再高科技化无人坦克战场上也必须面对复杂地理环境限制。为克服这些限制需要派出大量技术保障团队,比如专门维修团队、专门勘测团队、专门通讯团队等,这将大大提升战争成本且效果并不会太好。
再次,电子干扰设备发展神速压缩着无人坦克战争价值。伊朗曾经“击落”过美国高科技无人机就显示出无人装备脆弱性,如果广泛使用无人装备很容易产生一种后果就是敌方使用很小代价缴获大量无人装备,届时只要不是拥有非常完善自会系统便和为敌人送装备没有太大区别。
下一代主战坦克要想提升火力主要靠什么
没去查百度,也没去咨询所谓的专家,只从一个军事爱好者的角度分析一下未来坦克火力的提升。
首先看坦克的火力发展,从最早一战时的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的75mm炮开始,坦克的主要火力一直都是主炮和机枪,,不过那时主要面对的是步兵和地堡攻击,还没穿甲弹的用武之地。不过随后各国开始分别列装各型坦克开始,坦克的作战方式开始由杀伤步兵和地堡转变为步坦协同作战,消灭敌方坦克和轻装甲目标为主,坦克主炮的火力开始不断提升,最有名的就是二战时虎式坦克的88mm主炮,原本就是高射炮,具有高初速和高动能,配合性能不错的穿甲弹能洞穿当时最强的T34坦克及其他主流坦克,二战之后,坦克的装甲不断的增厚和采用符合装甲等新式装甲,坦克的主炮也不断的加大口径,以对应增强的坦克防护力。从100,105,120到现在的125mm口径,不断的在增大,大口径意味着更大的膛压和更大的弹丸初速和动能,也就更强的破坏力。尤其是次口径的尾翼稳定穿甲弹的问世使得穿甲性能不断提高。而随着未来坦克的新型装甲出现,坦克防护力还会不断的提升,对应的坦克主炮也得不断提升。但任何事物都不能永远的朝向一个方向发展的,坦克主炮口径越大,体积就会越大,而对炮管径长比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长,对车身强度和重心分布的要求也就越高,寿命也会随之减少,同时灵活度也会下降。这就会成为一个死胡同。一方面是越来越高的破甲要求,一方面是越来越沉重的坦克炮重量体积负担。
而破解这个死胡同的应该就是类似于红箭系列的破甲导弹对付步兵的高爆弹和尾翼稳定穿甲弹。这使得坦克主炮可以专用于敌方坦克的直射穿甲,不用越来越大的口径,缩小口径,提高径长比,也同样能保证炮口初速要求,这样还能提高单车携弹量,同时减轻车辆负载。而导弹则使用外置发射器的方式,主要用于非直射的破甲,对空射击,和对人员的高爆弹杀伤,而且发射器不占用车内空间,而减轻的负载则可以用来加强装甲防护。这应该才是为了坦克的火力发展的趋势。
一家之谈,纯属个人推测。
为什么坦克歼击车在现代销声匿迹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之前,德军归纳和研究集中式的装甲战略时,古德里安提出了一个建议:“制造一种能跟随步兵前进的机械化轻型战车,为步兵提供多功能的火力支援。”
这个说法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一方面装甲集群战术仅仅是个构思,还没有成为事实,另一方面,德军许多装甲改革派都很鄙视“步兵坦克”,古德里安描述的东西难道不就是步兵坦克么?
于是这场争议一直吵到战争发生后,闪击波兰的德军总结了经验教训:“还是火力不足啊!”,战场上步兵碰到敌方的碉堡、壁垒,坦克部队已经集群冲过去了,炮兵部队却压根看不到影子,只能硬干,导致伤亡惨重;虽说德军的装甲集群战术不需要英法那样搞慢吞吞的步兵坦克,但德军步兵缺乏有效的伴随直射火力是不争的事实。
一开始呢,德军大有将部分坦克转入步兵的打算,但很快他们改变了主义,因为德国步兵需要的仅仅是“移动的大炮”而已,它们是拿来救急与攻坚的,而非帮助士兵挡子弹和冲锋的,于是结合一些德军反馈的需求,军工部门拿淘汰下来的3号坦克改造出了“3号突击炮”。
3号突击炮虽然长着个坦克的模样,实际一应标准都是按照炮兵来的,它们伴随着德军的机械化步兵前进,依靠机动性四处完成“救火队员”的角色,进可攻坚,退可埋伏,逼急了还能楞充坦克,深得步兵的欢心,甚至许多坦克部队也很喜欢3秃子,总想把它捞进装甲部队里。
实际上如果用后世的眼光来看,德军的需求其实是“步兵战车”,三号突击炮很好的充当了现代步兵战车的作用。而且同时代的那些“步兵坦克”也大致有类似的功能,都可以看做是步兵战车的功能性雏形。
自3号突击炮以后,德军的突击炮思想便一发不可收拾了,随着日益严峻的反装甲形势,德军发疯般的开发突击炮,继而又将突击炮改成“坦克歼击车”,诞生了黄鼠狼、追猎者、四号、猎豹、象式、猎虎等凶横的歼击车,而3号突击炮也完成了从突击炮到歼击车的转变,德军提高了3秃子的反坦克能力,将之列为重要的反装甲单位,没变的仅仅是名称而已。
德军的歼击车风潮也引领了苏军的改变,苏军做得更简单直接,他们一般称呼其为“自行反坦克炮”,大量的反坦克炮混在坦克队列中,与坦克统计成一种单位,许多反坦克炮仅仅是坦克的廉价替代品,以至于战后苏军连自己捣鼓了多少反坦克炮都搞不清了。
有时候苏军仅仅将某些自行火炮“配属反坦克任务”,然后发给反坦克炮弹便将之定义为坦克歼击部队,比如ISU-152、SU-76、SU-100等都有这种情节,它们主体上只是坦克底盘的大口径火炮化版本,但只要拥有反坦克炮弹,照样打得德国坦克心惊胆战。
到了现代,二战式的装甲战争已经很难再重现了,哪怕在苏联钢铁洪流的阴影下,西方也没有再过多的研发坦克歼击车,反而将希望寄托在核战争、高机动性防御、航空打击等方面。后来西方也想通了,他们开始学习二战德国,制造一些极度坚硬又技术高端、成本高昂的新型坦克,以“重型”主战坦克的身板抵抗苏军。
苏联也愈发强调坦克的统一性和高科技对坦克的辅助作用,最后世界坦克产生了大变革,“主战坦克”概念被提出,其它杂七杂八的车辆都给靠边站了,连重型坦克这个昔日明星都完蛋了,还有歼击车的存活空间吗?
在主战坦克时代,人们只强调坦克的功能,而非按照坦克的吨级来分配任务层级,作为多功能平台的主战坦克战斗力非常全面,这已经不是一款“坦克歼击车”所能对付的了。
更麻烦的是导弹技术的崛起,各种近程反坦克导弹取代了歼击车的直射火力,成为更高效的坦克杀手,使用导弹的反坦克车辆可以埋伏在更刁钻的地方,在更远的距离上基于坦克致命一击。其实反坦克导弹车就是歼击车的任务继承者。
现代也仍然存在着歼击车的功能性近亲,比如某些多功能的突击炮战车,它们附带有反坦克的火力模组,可以发挥出类似当年突击炮一般的能力。
此外还有具有“东方斐迪南”之名的我国PTZ-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这些国产120被设置进炮兵旅的反坦克营中,火力非常凶猛。但由于性能的单一,近年来它也被反坦克导弹车、轮式突击炮所淘汰了。
瑞典的S坦克其实也应该纳入坦克歼击车的范畴,它们的作战方式与造型实在与“主战坦克”搭不上边,瑞典人开发它们的用意也希望能在山区设伏,利用地形优势遏制住苏联的钢铁洪流,目前看来,这位咬牙楞说自己是坦克的老兄,才是现代最根正苗红的TD。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1/36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