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绝对意想不到的冷知识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天不藏奸冷知识,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绝对意想不到的冷知识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直译这句话,便是“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别人”。也可以译为,“不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只怕自己不能发现别人的美德与才华”。
论语中多次出现人知或不知的章节,比如开篇第一章就指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看来对儒家而言,如何看待别人对自己知不知,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李泽厚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有这个‘求名’的困扰。”这个说法不妥,似乎是把人类的共性硬安在知识分子头上了。
所谓求名,无非是求关注,或者叫作寻找存在感,这是人类朴素的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类有人格自我,需要他人的关注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一旦得不到别人的关注,任何人都可能陷入焦虑和失落。
然而对于学道之人而言,这种向外确认自我存在的方式是致命的。因为悟道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如果人心向外,便与悟道南辕北辙了。所以阳明先生说,好名是学者的大病根,务必连根拔除。
人类的自我存在感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人生一切活动的基础。自我存在感需要随时得到确认,就像大海上的航船需要通过定位系统确认自己的位置。
人类自我存在感的确认方式有两种,一是向外通过参照物来确认自我的存在,一是向内体验心灵的精神内核来确认自我的存在。
前者可称为“他在”,由于需要依靠外在参照物,而这些参照物可能随时发生变化,所以人的自我存在感也随之发生动荡。或许这就是现代人常常焦虑的根源。
后者可称为“自在”,由于心灵的精神内核与道体同一,所以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强大的存在感。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都不影响这种自在的感受。所以,自在的这个词,也有自由舒畅之意。佛家讲大自在,或许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其实并不神秘。
求人知便是向外确认,便不可能有机会参悟大道了。
马一浮先生在“致弟子乌以风书”中说,“必毋近名而后求己始真,不求人知而后求仁始切。多读书,少发议论;多涵养,少作文字:此亦求仁之要也。”
此是就求道的角度来体会“不患人之不己知”。若从理上说,便是那庆源辅氏解得明了:“人不知己,其病在人;己不知人,其病在己。君子之学为己,不暇病人之病,而病己之病也。”人知不知我,是人的事,与我何干?我知不知人,才是我的事,需要我来负责。
再则,即便是求人知,常人也不明白如何去“求”。“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常人若有所求而不得,便焦虑难安,患得患失。主要是因为他不知道何者可求,何者不可求;何者不容患,何者不可不患。
他人对自己的敬重与赏识,这是不可求的。一旦求之,便近于谄媚,人格便失了。可求的,只能是自己的道德与才能。一旦得之,自会收获他人的敬重与赏识。
人知不知己,不容患。“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是以不患也。”
但己知不知人,不可不患。为何?“有贤者在前而不知为贤,则出而无所可任用,处而无所可效法。有不肖者在前而不知为不肖,则信用之而为其所欺,交游焉而为其所惑。”
虽说不求人知,并非使人与外界隔离。儒家主张入世,修己以安人,参与到家庭和社会事务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识人。无论尊师取友,还是日常的交际往来,都应识其善恶而选择接近或疏远,如此方有益于进德立身。
为何如此担心“不知人”呢?因为“知人实难”,“不知人”的后果很严重。明末李颙说,“我若不能穷理知人,则鉴衡昏昧,贤否莫辨,是非混淆,交人则不能亲贤而远佞,用人则不能进贤而屏佞。在己关乎学术,在朝廷关乎治乱,虽欲不患,得乎?”
又说,“正直君子易知,邪曲小人难知。盖正直君子光明洞达,心事如青天白日,人所易见。邪曲小人则文诈藏奸,迹似情非,令人难觉。”比如那秦桧、和珅之流,俱是饱学之士,有才有功,若非日久,常人如何识得其是大奸大恶之徒?
藏是多音字,音cáng和zàng。
藏组词如下:
藏cáng: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隐藏,蕴藏,藏污纳垢,收藏,藏品,藏书,储藏……。
藏zàng:藏府,宝藏,道藏,大藏经,三藏,西藏,藏族……。
绝对意想不到的冷知识和天不藏奸冷知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3/162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