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的故事(秦孝公故事典故)

秦孝公和商鞅的 爱情故事 卿不负我,我必不负卿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秦孝公的故事的问题,以及和秦孝公冷知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秦为什么没有灭卫国
  2. 过秦论第二段的文言常识

秦为什么没有灭卫国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后,并未将郡县制推广到所有的地方,而是在中原地区保留了一个小小的、半独立的卫国。正因如此,很多文章便做出断言,声称秦始皇并未真正统一中国,其实这是严重不符合史实的。不过,秦始皇的确没有灭亡卫国,究其原因,千百年来无外乎有以下三种解释:

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因为商鞅、吕不韦都是卫国人,前者帮助秦孝公推行各种改革,从而将一个孱弱落后、备受歧视的边陲国家,塑造成为国富兵强、天下畏惧的军事大国;后者有扶立庄襄王、辅佐秦始皇治国的大功劳,民间甚至还流行着他是秦始皇生父的传言。正因如此,秦始皇出于对商鞅、吕不韦的感激,所以便保留住他们的祖国。

这种解释看似合理,其实却是不值一驳。因为,商鞅有大功于秦国不假,但在秦惠文王即位后,他却是以“谋反”的罪名被车裂而死的。至于吕不韦,根据生理学常识来分析,他根本不可能是秦始皇的生父。况且,秦始皇在罢黜吕不韦后,曾斥责他窃据相位、无功于国,最终逼使其自杀。因此,在秦始皇的眼里,商鞅、吕不韦都是国家的罪人,“报恩保留卫国说”何从谈起?

第二种解释认为,卫国民风纯正、君子众多,是天下人无比向往的“精神家园”,秦始皇不忍心将其吞灭。从西周初年建国到最终的覆灭,卫国不绝如缕的存在了800余年,期间曾面临过无数次亡国的危险,之所以能顽强地“活”下来,跟国中众多君子、贤臣的积极奔走不无关系。正因如此,司马迁才会由衷地赞叹道“卫多君子,其国无故”(见《史记·卫康叔世家》)。

不得不说,这种看法过于天真,明显忽略了秦国的本性。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看来,秦国不仅文化落后、形同蛮夷,而且天性残暴、不讲诚信,堪称“虎狼之国”(“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样“不讲究”的国家,怎么可能会看重道德?秦国既然轻视道德,自然更不会对“盛产”君子的卫国心怀怜悯。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卫国面积太小,以至于被秦始皇忽略,忘记将它灭国。不得不说,这种论调实在是荒谬至极,根本不值一驳。原因无他,即使卫国的面积再微小,它在秦朝的版图上也是现实存在的,夙兴夜寐、明察秋毫的秦始皇根本不可能忽略它。而卫国所属的郡县长官,自然更不敢隐瞒其存在的事实,不然,轻则被罢职、流放,重则被灭族。

其实,卫国之所以没有被秦始皇吞灭,真实的原因无非有两点。其一,卫国早已沦为秦国的附庸,在事实上已经亡国。早在战国初期,卫国便已经沦为魏国附庸,因为国势不如其他诸侯国,甚至已将国君的称号由公自降为侯。等到战国后期时,日渐衰微的卫国已经丧失大部分国土,最后只剩下了濮阳这个“弹丸之地”。

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秦国击败魏国,夺取濮阳等城邑,并将卫元君迁到野王城。由于卫元君只是寄食于野王城而已,并没有统治权,因此卫国在实际上已经灭亡。既然如此,就不存在秦朝吞并卫国的必要,如果秦始皇不想保留卫国,只需一纸诏书废黜其国君即可,跟罢黜郡县长官无异。这也正是卫国灭亡时,史书用“废”字而不是用“灭”字的缘故。

其二,秦始皇之所以保留卫国,无非是想把它塑造成典型,在形式上宣示对闽越、滇等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东南沿海的闽越、西南地区的滇等政权,都是他想并吞的对象。但是,限于这些地区地域广袤、环境恶劣,加之部族众多、开化程度很低,即使派兵征服,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统治。

正因如此,秦始皇在征服上述地区后,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便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将各部族首领都封为“君”,让他们以附庸的形式,在保持半独立地位的情况下效忠于秦国,并逐渐向郡县制过渡(“闽越王无诸及越王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邹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见《史记·东越列传》

而为了证明各封君治下的土地也在秦帝国版图内,皇帝对封君有绝对的宗主权,那么很有必要在中原树立起一个“典型”,以此来让天下人信服。如此一来,卫国便成功中选,从而免于被秦朝吞灭。因此,卫国在秦朝建立后的12年时间里,一直以名义上的国家形式存在。直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失去利用价值的卫国,才被正式废除。

过秦论第二段的文言常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关于秦孝公的故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孝公和商鞅的 爱情故事 卿不负我,我必不负卿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3/159530.html

相关推荐

  • 秦孝公的故事(秦孝公故事典故)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秦孝公的故事的问题,以及和秦孝公冷知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

    编辑:佚名
    时间: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