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知识(明朝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看完明朝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才发现,清朝统治者愚昧到了何种地步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明朝知识的问题,以及和明朝洪武冷知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明朝建国时间口诀
  2. 明朝建立初期的改革措施
  3. 明朝兴盛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建国时间口诀

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历经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下面是明朝历史记忆口诀,希望大家喜欢。

明朝的兴衰和专制制度的加强记忆口诀

一、明朝专制制度的加强

1、背景:元末暴政民抗争,各地兴起红巾军。

①红巾军起义:起义将领朱元璋,平定南方又北征。

②明朝建立

攻占大都灭元朝,国号大明称帝君。

(1368年)

建元洪武都应天①,专制主义举措新。

2、专制措施

废除丞相相权分,六部尚书管行政。

吏户礼部兵刑工,行使相权权归君。

①控制中央

太祖颁行《大明律》,权贵特权特鲜明。

内容集中条理明,经济立法初施行。

主张重刑惩腐败,君主专制为核心。

②控制地方

地方各省三权分,布政使司掌行政。

监察司法按察司,都司执掌省军政。

③控制军队

明设五军都督府,统兵有权勿调兵。

兵部调兵听帝命,军队统帅为帝君。

④特务统治

明朝专制新特征,特务统治最典型。

掌管缉捕“锦衣卫”,皇帝直辖捕官民。

旋后设立东西厂,宦官统领帝掌政。

⑤控制思想

明清科举新特征,八股取士最鲜明。

四书五经来命题,八股行文禁议论。

知识分子遭束缚,利于君主育顺臣。

二、“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记忆口诀

1、靖难之役(15世纪初)

太祖封王到边庭,藩王势大图国君。

建文削藩燕王反,挥师南下破京城。

“靖难之役”易帝君,改元永乐都北京。

2、营建北京

朱棣诏令建北京,蒯祥主持设计新。

突出皇权城三重,宫城皇城外京城。

布局对称又庄重,黄瓦红墙喜建成。

成祖诏令迁都城,改称京师远扬名。

3、成祖主要活动①政治

太祖封王埋祸根,建文削藩起风云。

“靖难之役”破京师,营建北京迁都城。

②民族

册封蒙古两首领②,修缮长城北疆靖。

西南平叛黔设省③,“改土归流”明施行。

③外交

郑和西下扬国威,亚非外贸交流频。

④文化

《永乐大典》解缙编,最大类书今现存。

三、明末农民战争(1627-1644年)记忆口诀

1、起义原因

明朝后朝局变更,政治腐败败日深深。

①政治因素

皇帝不朝权旁落,奸臣宦官掌朝政。

严嵩王振与刘瑾,横掠百姓害忠臣。

“阉党”势大魏忠贤,迫害东林④最典型。

②经济因素

明朝权贵地兼并,农民流离起义兴。

2、概况

明朝末年天灾频,田赋三饷⑤民难忍。

①兴起

陕北首义数王二,序幕揭开多义军。

②发展a张献忠

起义首领张献忠,武昌大西政权兴。

攻克成都又称帝,抗清斗争后牺牲。

b李自成

反明闯王高迎祥,牺牲后继李自成。

进军河南势日盛,“均田免粮”民参军。

攻克洛阳下西安,大顺政权败敌人。

③高潮

闯王大军攻北京,崇祯自缢易帝君。

大顺东征山海关,清军袭击趋北京。

④失败

闯王转战陕豫鄂,湖北通山惜牺牲。

3、功绩

明末农民多抗争,农民战争意义深。

①政治

封建统治遭重创,推翻明朝立功勋。

②经济

权贵逃亡民占地,清朝田税有更新。

③思想

“均田免粮”反地制⑥,农民抗争新水平。

[注释]

①应天:今江苏南京。②两首领:指瓦剌和鞑靼的首领。③黔设省:明朝永乐年间平定贵州土司叛乱改设贵州布政使司。④东林:指东林党人。⑤三饷:指练饷、辽饷和剿饷。⑥地制:指封建土地所有制。

明朝建立初期的改革措施

明初,朱元璋大力强化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主要原因在于明朝建国初期社会矛盾仍然非常尖锐。因此朱元璋需要通过强化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从而满足对内镇压敌对势力,对外保卫国家疆土的需要(朱元璋为何大力强化明朝的中央集权?这4个历史背景告诉你原因)。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朱元璋为了强化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究竟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明朝初期的朱元璋

明朝初期继承了元末农民政权,宋政权,即小明王韩林儿的国家机构形式。而那时宋政权的机构形式又是仿效元朝的。因此朱元璋建国初年的国家形式与元末大同小异。

这套制度经过几年的运行之后,朱元璋开始慢慢觉得这套制度并不理想。其中,朱元璋对国家机构最大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中书省宰相权力过大。他认为因宰相独揽大权,导致“君不能躬览庶政”,也就是君主无法亲力亲为,处理国家大事。

大多事宜主要依靠宰相,每遇重大问题宰相再向皇帝请示,而不是皇帝亲自第一时间去进行政务处理。因此,朱元璋觉得“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两个主要方向

当时朱元璋认为,当时的国家机构极易导致国家大权的旁落,因此朱元璋决定对此进行改革。这场改革主要有两个方向:

朱元璋改革方向1:行政机构改革朱元璋提出了“权不专于一司”的改革方向,意思主要指的是,在一个机构当中权力不能过度集中在一块儿。譬如说兵权,不能由中央的一个军事机构全部独揽,还需要有另外一个机构与之相互牵制。又如地方行省的权力不能由总督一人独大,行省需要设置不同机构领导、共同商议决策。

朱元璋改革方向2:事皆朝廷总之也就是一切军过大事或重大决策朝廷说了算,由朝廷总揽,不允许各地机构各自为政。而这里的朝廷事实上就是指的皇帝,也就是机构分权,最后再到皇帝高度集权。

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改革措施

朱元璋的改革1:行政机构改革军事机构的改革首先从地方着手。元朝的地方机构叫做“中书省”。另外设“行中书省”作为重要的分出机构。

元朝九叠篆书铜制官印

行中书省,主要是指地方仿照中央中书省设置地方中书省(行中书省)。

中央中书省设立什么官职,行中书省也同样设置什么官职,其中也包括宰相一职。

因此,行中书省可以理解为“分出机构”而非“派出机构”。所以元朝的行中书省事实上总揽军事、行政、司法、军政、司法、财政大权。正如《元史》中的《百官志》关于行中书省的记载:“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所以,人们将元朝的行中书省视为“外政府”,而中央的中书省则是“内政府”。这也是导致元末农民起义,中央对地方的指挥缺乏力度,元朝各地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1.改革行省制度

经过多番考虑,朱元璋于洪武九年(1376年)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取而代之。

取代行中书省的三个机构分别是:①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民政——简称布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监察——简称按察司;③都指挥使司:管理地方军事——简称都司。

明朝的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彼此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隶属于朝廷,归中央统一指挥。这样的改革,就极大地增强了皇帝对国家的控制。

承宣布政使司

2.改革中央行政机构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被人告发谋反。朱元璋以“谋危社稷”的罪名将其抄家灭族,并宣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一职。

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洪武三年,因李善长的推荐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

废除中书省后,朱元璋提升中书省下属的立、户、礼、兵、刑、工六部,由六部分别处理中央事务,六部任命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朱元璋的行政机构改革

这样一来,宰相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就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地方的权力向朝廷集中,而朝廷的权力向皇帝集中。从而将封建专制从中央集权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朱元璋的改革2:军事机构改革1.设五军都督府

朱元璋将原来元朝的军事机构“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后又由于担心大都督府权力过大将其一分为五,包括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和中军都督府,前后中左右即“五军都督府”。

全国基层设立“卫所”,设部队编制,向上设都司,再向上统一由五军都督管理。五军都督各自管辖一部分卫所,以此来分散军事权力。

由于明朝的军籍可世袭,朱元璋规定,五军都督主要管理军籍,执掌军政。但五军都督没有领兵之权,而是由兵部掌管军官的铨选、下达军令。这就形成了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权力的相互制衡。

具体来说,朱元璋还规定,凡遇重要战事,需由皇帝任命总军官,调用卫所兵力组织战斗。皇帝所做的均是决定由兵部发布。战争结束后,被调任命的总军官需要交还将印,所有部队返回原属卫所。由此一来,将领无法随意调动军队,兵权就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皇帝手中。

明代将军印

2.推行分封制

朱元璋推行分封制,他将除嫡长子之外的皇帝之子分到全国各地做藩王,每个藩王都配备护卫军,并拥有很大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藩王代表的皇室政权形成了“屏藩王室”,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朱元璋的改革3:监察机构改革监察机构在明初时期同样仿照明朝,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名督查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

此外,六部下设“六科”,以监察六部官员。并将原来皇帝身边名为亲军都尉府的侍卫机构改成“锦衣卫”。锦衣卫下设专门从事侦查、巡捕、审问、刑判等职权的“镇抚司”

明朝兴盛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于明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3/15135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