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美称(刘邦的称呼有哪些)

搜狐公众平台 刘邦称帝后,救命恩人上门却被斩杀,原因为何

今天给各位分享刘邦的美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刘邦的冷知识100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刘邦的美称
  2. 北京历史中考必背知识
  3. 历史冷知识:秦始皇刘邦属于同龄人,为什么给人相差上
  4. 刘邦世家

刘邦的美称

刘邦,中国历史第二个大一统朝代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个人的能力不是很突出,但他胜在知人善任,网罗了萧何、张良、韩信、彭越等一大批能人异士辅助他,最终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君临天下的一代帝王。

稍微有点常识都知道,后世通常以汉高祖来称呼刘邦,汉高祖这个称呼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从来没有变过,只要一提到汉高祖,都知道是刘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称呼了。

事实上,汉高祖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称呼未必是正确的,或许后世要为刘邦来一次正名了,他真正的称呼不是汉高祖,而是汉太祖或者汉高帝。

之所以说刘邦真正的称呼不是汉高祖,而是汉太祖或者汉高帝,绝对是有根有据的,必须从庙号和谥号两种称呼说起。

庙号起源于商王朝,谥号起源于周王朝,都是一位君主死后,后世对其一生功过的总评。庙号的格式是某某祖或者某某宗,比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高宗、世宗、中宗等等,谥号的格式是某某帝,比如高帝、文帝、武帝、宣帝、明帝等等。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历朝历代不是所有君主同时拥有庙号和谥号,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庙号和谥号都是有好有差的,如果一位君主死后得到好的庙号或者谥号,那么这位君主生前肯定是一位明君,至少是一位好皇帝,相反一位君主死后得到差的庙号或者谥号,那么这位君主生前肯定是一位昏君,至少不是一位好皇帝。

根据庙号法则和谥号法则,并且纵观中国历史,开国皇帝大多是有着驰骋沙场、开疆拓土等显赫文治武功的明君,所以通常都得到太祖、高祖一类的最好庙号,以及得到高帝、文帝、武帝一类的最好谥号。由于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并且对中国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当刘邦死后,西汉王朝给刘邦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帝,这在可信度极高的史料当中是清楚记载的。

因为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帝,所以后世对刘邦的称呼必须是汉太祖或者汉高帝,而不是后世已经称呼了两千多年的汉高祖,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为何后世要称呼刘邦为汉高祖,而且还称呼了两千多年,这是因为太史公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司马迁把刘邦记载在《史记·高祖本纪》:“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高祖本纪》也能知道,刘邦的确是庙号太祖,谥号高帝,所以称呼汉太祖或汉高帝是绝对正确的,但里面还用“高祖”来代指刘邦,这里的高祖既不是庙号,也不是谥号,只是司马迁为了代指刘邦而创造出来的,由于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巨大影响力,所以后世就以讹传讹,直接用汉高祖来称呼刘邦。

综上所述,如果用庙号或者谥号来称呼刘邦,必须是汉太祖或者汉高帝,但后世如果非要用汉高祖来称呼刘邦,也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这里的汉高祖就不能将其当做庙号或者谥号,只能当成刘邦的别称。所以说,称呼刘邦为汉高祖,虽然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但一定程度上是误导后世

北京历史中考必背知识

中考历史16个必考知识点,年年都会考。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的治国方略。

(1)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3)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4)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近代中国

7.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8.辛亥革命六个“第一”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9.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四个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2)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3)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

现代中国

10.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

《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1.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近代西方

12.资产阶级两种政体和三项原则

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13.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四个阶段: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

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

现代世界

15.“冷战”局面的形成

(1)三个原因:

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

主要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争夺。

(2)三个对峙: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16.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1)两个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②经济全球化。表现在1995年WTO正式运转。

③二者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主要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双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风险与问题。

历史冷知识:秦始皇刘邦属于同龄人,为什么给人相差上

主要是秦朝太短了,嬴政13岁当上秦王,39岁就实现统一,49岁就死了。而刘邦作为汉朝建立者又给人一种很年轻的感觉,而实际上刘备建立汉朝时候已经54岁了。秦始皇比刘邦大三岁,也就是说从秦始皇死到汉朝建立中间只有8年。

刘邦世家

一、刘邦是尧帝的七十六世孙。

尧帝是中国“让天下”的第一圣人。从刘邦后来的国家理念和治国思想来看,他是以承继尧帝的道统自居的,也是以尧帝为榜样而自励自律的,故其行事、为人、为政,颇有气象!二、刘邦是魏国人而不是楚国人。

在刘邦出生的前30年,即公元前286年,齐、魏、楚三国灭了古老的宋国,三分其地。沛县归楚,丰邑归魏,故刘邦是魏国人而不是楚国人。项羽垓下分封,估计有个口实,刘邦国籍不明,于楚于魏都不合适,故以“巴蜀亦关中地也”把他迁到汉中。

三、刘清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大夫,于公元前227年迁丰。

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是魏国的大夫,于秦灭魏之前两年,即公元前227年,受魏王假派遣、携巨资到丰邑建都。刘邦征战15年,攻城无数。雍齿叛变后,他三次率兵攻丰邑,皆未能下,说明丰邑是按国都标准修建的。都城建好后,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于是劉氏散尽资财,取“卯金刀”之主笔改姓为金,隐姓埋名居于丰、沛间。

中国很多地方有个习俗,“活为金,死归刘”。这是说:你活着可以姓金,死了以后要归宗于刘氏—恢复刘姓。此事出自刘邦那一代。朝鲜在汉文帝时就是汉家的属国,所以姓金姓刘的较多。

四、刘邦于公元前256年生于大梁卿相之家,迁丰时已经29岁。

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59年生于邯郸歌伎之家,刘邦于公元前256年生于大梁卿相之家,他们相差仅三岁。刘邦前227年随曾祖父迁至丰邑,这年他29岁,秦灭魏时,他己31岁。五、刘邦在大梁是魏大夫家的少公子。

由于刘邦生于大梁,长于大梁,是魏大夫家的少公子,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故刘邦志趣广泛,多才多艺,能赋诗作文、击筑而歌、拔剑起舞、会下围棋,(《西京杂记》上有详载)他性格开朗,豁达大度,待站岗的士卒如故旧。优裕、无忧无虑的少公子环境,故少小“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一旦家道中衰,也就无业赖以为生了。六、刘家迁到丰邑后还不是小户人家。

刘邦的四弟名交,字游。刘交好诗,当时有《楚元王诗》传世。《汉书》说:“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

“浮丘伯”是指浮丘(县)名伯者。这位“伯”曾是荀子的门人。

秦始皇焚书是在公元前213年。这时,刘家己到丰、沛十四年了。在这之前,刘交与鲁地的穆生、白生、申公都向“伯”学诗。直到前213年秦焚书后才离别。因此刘家迁到丰邑后还不是小户人家,更不是农民。能送小儿子出国“留学”,刘家应该殷实。

七、刘邦长于“士大夫”之家,住丰邑城内,非农民,也不是什么“流氓”、“小浑浑”!

从刘邦的四弟刘交曾到鲁地留学来看,刘邦的家庭当时属于“士”这个阶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大五角星代表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易中天说,成年男子头上横插根棍子就是“士”,这个说法不对。《汉书.食货志》上明载:“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士农工商”这种划份阶层的理念,出现于晚周,在春秋时期前后就有了,相当古老。“学以居位曰士”,是指那些通过学习掌握有知识而在社会上谋取职位的人叫“士”。新中国成立时称为“小资产阶级”,现在称为“知识分子”,他们在国旗上有一席之地。

刘邦出身于卿相之家,他不事农工商之类的“家人生产作业”,当然是个知识分子,属于“士”。因为他住城内,没有农田,绝不是“辟土殖谷”的农民,更不是一些社会学者戏称的“流氓”、“小浑浑”!

八、邦公交朋结友只去魏国的大梁,也能说明他是魏国人。

刘邦广交豪杰,立志灭秦,是国亡家破31岁以后的事。他常到大梁名士张耳与陈余那儿去,一住就是数月。刘邦交豪杰不去齐、燕、赵、韩、楚地,而只去魏国的大梁,也能说明他是魏国人。九、刘邦是有显赫的家世和身世举事的,地位在项羽之上。

刘邦和项羽都是前209年9月举事的,一年后的前208年9月两人同时受封。鉴于刘邦显赫的家世和身世,出自“望族”,乃至“帝族”,故楚怀王熊心即位三个月后就封他为“武安侯”,兼砀郡长,将兵,作主将,西击咸阳。这年他48岁。

项羽封为“长安侯”,封地仅鲁邑—今曲阜,号鲁公,交出兵权,作宋义的次将,北上救赵。这年他25岁。这时刘邦的地位己在项羽之上了。当年11月项羽是靠哗变擅杀宋义而自称“上将军”的,楚怀王为稳定军心而被迫追认。

刘邦的身世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过去我们都读得不甚明白,甚至读错了。读史先读人,存在决定意识,只有弄清楚刘邦的身世,深入了解他的社会存在,才会对刘邦有正确的认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在刘邦身边,对他最忠心的人是谁 若没有他,刘邦根本得不到天下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3/14804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