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为什么孔子不与阳虎合作,反而与季孙氏联手对付阳虎这个问题,春秋冷知识阳虎与孔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孔子不与阳虎合作,反而与季孙氏联手对付阳虎
这就关乎春秋"抑兼并,禁篡夺"的思想了。阳虎,春秋鲁人,为季氏家臣。事季平子,平子卒,虎遂专政,欲去三桓,後鲁师伐之,虎出奔齐,复奔晋。季孙氏是三桓之首,孔子本於礼教,自然是帮季孙氏的了。
男女搭讪时说: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男女搭讪,这问题问得。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是什么意思?还是可以回答的,这里孔子在诠释一种“和而不流”的人生境界,
“和而不流”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不求耀眼的光环,只求人格的尊严。君子的“强”是“和”与“不流”的有机统一。“和”是前提,是基础。“不流”才是“强”的核心和关键。要真正参透“和而不流”的真义,做到“和而不流”,就必须自强不息、执著进取,将其化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去建设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
和而不流体现大智慧。“阳货欲见孔子”的故事就是对此很好的诠释。
阳货是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也是实际把握鲁国政权的人物,他气焰熏天而且图谋不轨。当时,孔子在鲁国的名声很大,各派政治力量都想把孔子争取到自己的阵营中,阳货也不例外,可是孔子却不为所动,用心在家研究学问。
有一天,阳货到孔子家里去,孔子提前得知了消息,躲开了,可是阳货送了一只烤乳猪给孔子家。按照当时的规矩,“来而不往非礼也”,孔子也必须到阳货家里去回拜。
孔子虽然得罪不起阳货,却也不愿意和他有什么往来,背上和乱臣贼子交往的恶名,给政敌留下攻击自己的口实。他想了一个主意,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这样既不缺礼,又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不料,半路上却和阳货撞上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你这么有本事却不施展,听任国家混乱,这难道是仁吗?”
孔子没有办法,只好敷衍说:“不是。”
阳货又说:“你这么喜欢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难道是智吗?”
孔子说:“不是。”
阳货紧逼:“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啊。”
孔子说:“好好,我会去做官的。”
从孔子的内心来说,对阳货是深恶痛绝的,可是他没有力量去遏止,所以尽量避免与之发生直接的冲突,维持表面上的正常关系。虽然孔子口头上说要去做官,实际上在阳货把持朝政的时局下,他始终是独善其身的态度。
可见,在矛盾冲突不尖锐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人为地激化冲突,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和而不流不仅是自我保护之道,也是强者之道。
宣父从周又适秦,孔子适秦了吗
孔子56岁时周游列国,从鲁国出发西行,打算在其他国家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就带着学生在卫、郑、曹、宋、陈、蔡等中原小国家之间转悠。那时候,各个国家都在忙于富国强兵,对他的仁政德治不感冒,转眼间14年过去了,人也70多岁高龄了,经不起折腾了,就原道返回鲁国了。
那时候,秦国地处边鄙蛮夷之地,在孔子的概念里,那是个没有教化没有礼仪的蛮荒之地,去也无益。何况孔子一向看不起西秦、南楚这些非蛮即狄的落后国家。所以孔子没有去过秦国。
孔子为何周游列国孔子生为政治而生,死为政治而死,毕其一生都在为国君操心费力,都是想用周礼来协助国君治国安邦,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无奈生不逢时,不被当权者所接受。在鲁国,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叛乱,孔子旗帜鲜明地支持季孙氏制裁阳虎,获得季孙氏的好感,季孙氏便请鲁君任命他为中都宰,官不算大,也就是鲁国国都以外一个城市的市长之类的官员。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干的不错,获各地好评,因此得到赏识先后晋级为司空、大司寇。
得罪当权派,在路过待不下去了。但孔子一旦大权在握,便开展了维护鲁君利益、削弱大夫势力的“隳三都”活动,所谓“隳三都”,矛头直指鲁国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当权者,惹恼了三家大夫,于是三家联合,打压孔子。
美女事件。在此之前,孔子曾为该不该接收齐国给鲁君送来的一群美女这件事,与鲁国当权者季孙氏发生冲突。鲁国国君摄于季孙氏势力,收下了。孔子即为恼怒,骂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就决定离开鲁国,另谋他图。
失宠。孔子在鲁国受到当权者的钳制,想立马去西方国家施展一番,学生们说,过几天国君要祭天,按旧制规定,祭品是要分发给大臣们的。孔子一听有理,便在鲁国滞留了几天,结果国君并没派人送来祭品,说明国君已经不信任他了。
得罪了当权派不要紧,现在连国君也不信任他了,心灰意冷之际,孔子决然离国西去布道,希望在别的国家能得到施展。
孔子周游列国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孔子周有列国,不是国家间的邦交活动,也非一个人的游山玩水,而是一个儒家思想的布道团的布道行为,并想以此获得国君的任用,以施展其政治抱负。
孔子要协助国君收回大夫的权利。孔子的理想很远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要通过布道达到世界“大同”,照烧要达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政不在大夫“,国家大事不应该由大夫专权当政。对此理想,他很自负:采纳了我的主张,不出三月国家就可以变样,三年见大效。
只要能推行自己的主张,孔子可以做他不喜欢做的事。孔子一向以高洁的君子身份面世,最不愿与小人有任何关系。但这一次不一样了。卫国的南子是卫灵公夫人,生性淫乱,乱搞关系,名声极坏。这时候孔子不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了,有一点希望,孔子也不放弃。结果,没能如其所愿,把怨气发在卫灵公身上“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骂完愤然离去。
他不光不见淫妇,也去见叛臣。晋国的佛肸投递叛国,叫他去,他也“欲往”。他坚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坏人,而被坏人所迷惑。当然,因为战乱,他没能去成。
在西行途中,子贡问他,若有一块美玉是藏起来呢,还是卖了它?孔子回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所以,为了从政,他带领弟子们不辞艰辛,从这个国家跑到那个国家,千方百计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就是孔子政治集团到处周游的目的之所在。可是,14年南跑北奔,无疾而终。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图大致是:从鲁国出发,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相当于今天的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从56岁到71岁,孔子带着弟子,在今天的河南和山东局部,南方的楚国边境等地方活动了十几年。从上边的《孔子历史地图集》书中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子去过的地方大多是当时的弱小国。楚虽是大国,但孔子只在楚国的边境呆了几天。
孔子鄙视边鄙狄国,何况秦国那时候正在积蓄力量,天下各路英雄豪杰啥人都有,正是乱邦、危邦,属于鱼龙混杂之地,文野不分之邦。而孔子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何况兵荒马乱,战乱不止,祸患丛生,吉凶未卜。
孔子周游为何失败“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可想而知,孔子这次外出找工作礼敬慢慢十多年一无所获啊,是否可以理解为世上最惨、最失败的“应聘”经历?
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孔子生活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老子”早已失控于“儿子”“孙子”辈,各国的心思都在富国强兵,进入了互掐模式,没事就打一架,尝试着不同的玩法。而他的理想跟社会需要相去甚远:礼坏乐崩,原有的仁义道德和社会规则早就不复存,没有谁在乎什么仁义礼制了。加之孔子总是绷着个脸,一脸救世主的形象很不受待见。他要是能像纵横家一样,态度谦逊一点,脸皮厚一点,也许结果就不是那么失败了!看看他在各国的表现就知道他是多么的惨:
第一站是卫国。国君对孔子礼遇有加,无奈其夫人南子娇淫,对孔子百般诱惑,国君又好色,无暇理会孔子。无奈离去
宋国。宋君也很赏识孔子,但引起权臣司马桓魋的猜忌,遭马桓魋的武装驱逐,有的说要暗杀孔子,他又离开了宋国。
齐国。孔子到齐国,齐景公待孔子不薄。但他说国相晏子不坚持原则,得罪了的晏子。又离开了。
困于陈蔡。陈惠公礼遇孔子,于是孔子在陈国呆三年。但晋、楚两强相争,陈国夹在其中,危如累卵,于是又到卫国。
楚国。孔子到楚国,令尹子西劝阻:今孔丘述三王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不得安。孔子见状又是一阵嗟叹,再回卫国。
综上,孔子每到一国,都会受到权臣排挤、战乱或有政见不合者,最终都没能获得成功。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最后宣布失败。
孔子在鲁国时候的政敌叫什么
要问孔子一生的宿敌是谁,回答一定是与他同时代的阳虎。阳虎与孔子交集颇多,他们的恩恩怨怨贯穿了一生,两人甚至在外貌上都十分相似:“孔子状类阳虎”。在鲁国历史上,阳虎更是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创了春秋时期“陪臣执国命”的先河。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为什么孔子不与阳虎合作,反而与季孙氏联手对付阳虎和春秋冷知识阳虎与孔子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3/14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