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古代县官的俸禄是多少这个问题,古代县官的冷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杵作的读音和来历
词目:仵作
注音:wǔzuò
基本解释旧时官府中检验命案死尸的人;法医只怕被仵作看出破绽来
详细解释旧时官府中检验死伤的差役。亦称以代人殓葬为业的人。唐李商隐《杂纂·恶行户》:“暑月仵作。”宋廉布《清尊录》:“女语塞,去房内,蒙被卧,俄顷即死,父母哀恸,呼其隣郑三者告之,使治丧具。郑以送丧为业,世所谓仵作行者也。”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借尸还魂》:“建康有陈道人常与仵作行人往来饮酒甚狎,仵问道人将何为?因曰:‘吾欲得一十七八健壮男子尸。’一夕,忽有刘太尉鞭死小童,仵舆致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知县是有了成心的,只要从重坐罪,先分付仵作报伤要重,仵作揣摩了意旨,将无作有,多报的是拳殴脚踢致命伤痕。”《清史稿·食货志一》:“凡衙署应役之皂隶、马快、步快、小马、禁卒、门子、弓兵、仵作、粮差及巡捕营番役,皆为贱役,长随与奴仆等。”《负曝闲谈》第一回:“陆华园装作受伤,弄了两个人扶着,扶到县里,元和县大老爷把呈子看了一遍,叫仵作下去验伤。”端木蕻良《朱刀子》:“小少爷杀死了路老二的闺女翠花,现在‘仵作’正在验尸呢!”
在古代,仵作属36行之一,称“仵作行”。其实,仵作既验伤,主要还是验非常死亡的尸体,验致死因由,近似于后来的法医。一般的斗殴,检验方法比较简单。验尸便复杂得多,仵作要在没有解剖尸体的情况下,把详细的检验结果报告给有司,作断案的参考。因之,仵作要懂许多专业知识,精通解剖学及药理病理,知道何处经络受伤便危及哪处脏腑,中何种毒便出现什么症状,判断越准确,对破案越有帮助。所以,仵作几乎都靠名师传授。认真负责的仵作,检验尸体极其详细,从毛发到指甲,决不放过任何细节,一具尸体总要翻来复去地勘查,寻找可疑之处。那些已腐烂的尸体,高明的仵作也有办法验证,甚至根据枯骨的颜色来判断当初中的何种毒药。潮汕女人骂孩子“脚手多”,乱动东西,说是“仵作脚手”,也是基于这方面。后来,许多潮汕人把殓尸工也称为“仵作”,那范围便扩大了。
历史地位
仵作在古代都是由地位低下的贱民担任,仵作的儿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与现代法医最大的不同是古代的法医是不能解剖尸体的。古代县官一般都要兼备仵作的职能。
关于宋慈
历史上最著名的仵作是南宋人宋慈。宋慈(1186—1249),字惠父,南宋福建建阳人,法医学家。少受业于同邑“考亭高第”吴稚门下,受朱熹的考亭学派(又称闽学)影响很深。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任主簿、县令、通判兼摄郡事。嘉熙六年(1239),升提点广东刑狱,后又移任江西提点刑狱兼知赣州。淳佑年间,除直秘阁,提点湖南刑狱并兼大使行府参议官,协助湖南安抚大使陈处理大使行府一切军政要务。宋慈居官清廉刚正,体恤民情,不畏权豪,决事果断。20余年官宦生涯中,大部分时间与刑狱方面有关,深知“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认为检验乃是整个案件“死生出入之权舆,直枉屈伸之机括”,因而对于狱案总是审之又审,“不敢生一毫慢易心”。发现吏仵奸巧欺侮,则亟予驳正;若疑信未决,必反复深思,决不率然而行。认真审慎的实践,得出一条重要经验,“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皆原于历试之浅”,于是博采近世所传诸书如《内恕录》、《折狱龟鉴》等数家,荟萃厘正,参以自己的实际经验,总为一编,名曰《洗冤集录》,刊于湖南宪治,供省内检验官吏参考,以指导狱事的检验,达到“洗冤泽物”的目的。宋慈死后,理宗为表彰他的功绩,曾为其御书墓门。其挚友刘克庄(后村)在墓志铭中赞他“奉使四路,皆司臬事,听讼清明,决事刚果,抚善良甚恩,临豪滑甚威,属部官吏以至穷闾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临其前。”他于1247年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清同治六年,这本书传入西方,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对推动世界法医学的发展起到极为深远的影响,宋慈因此被西方人称作“法医学之父”。中国大陆CCTV电视台2005年播放了描写宋慈断案的电视剧《大宋提刑官》。
古代知县有不有兵
国家设立县级政权,是秦始皇的一大发明创造。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此后两干多年,行政区域屡有变化,但是县级政权还是被保留下来,到清朝末年全国有1591个县。每个县都有长官,古时称其为“知县”,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知县是官名。知,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
知县就是县官,负责掌管一县的政事。为何要在“县”字前面加上“知”字,这种做法源于《左传》:“子产其将知政矣。”意思是说,子产这个人将要主持政务了。宋代魏了翁在《读书杂钞》里说:后世官职加“知”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知县名称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已有权知县令、知县事的名称。
意思是本来不是县令,而使其管理全县的事情,并不是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知县。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等地所属的县份乱得不可收拾,宋太祖建隆四年(963),朝廷选派得力人员去大名等地,知(主持、管理)这些县的政务,罢免原来的县令而设知县,从此有了“知县”名称。
对此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有记载:“今差京官曰知县,差选人曰令,与唐异矣。”也就是说宋代的这种做法,与唐代大不同了。到了明代,才开始正式用“知县”作为一县长官的名称。知县要负责监管财政、税收、府库、司制作法、监察、征兵等相关事宜,虽然一个人,但各方面知识具备,当个好的知县并不容制作易。
清代沿用知县的名称,也叫县尊,县正堂,为正七品官。辛亥革命后改称“县知事”,再后来改为县长直到今天。那么,知县为何会被称作“父母官”呢?这种称呼已很久了,来源于“召父杜母”的典故。《汉书。循史传》载:西汉元帝时期,南阳郡治安状况非常糟糕,盗贼猖狂,百姓逃离,田园荒芜,境内一片狼藉。
一个名叫召信臣的到这里任太守,此公为政勤勉,很有计谋,首先严厉打击盗贼,稳定社会秩序,劝说人民发展生产,对游手好闲、不干农活的浪荡子弟毫不客气,像严父一样督促他们搞好农桑,“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人们十分感激这位好官,被大家尊为“召父”。
另据《后汉书。杜诗传》载: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31),南阳郡新任太守杜诗也是个好官,“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任期之内兴修水利,铸造农器,开垦荒地,多收粮食,像慈母那样细心关心百姓疾苦,大家有吃有穿,日子过得很是开心,被当地人尊为“杜母”。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由此人们把关心百姓疾苦,推动生产发展的州县好官尊称为“父母官”,从此相沿成俗,这个称呼流传下来,直到现代仍有这种称呼。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古代县官的俸禄是多少和古代县官的冷知识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3/14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