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希腊化时代冷知识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希腊化时代冷知识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希腊化时代冷知识和希腊化时代冷知识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东罗马帝国希腊化了吗
东罗马帝国,这个传承着罗马帝国衣钵的国度,为何会走向彻底的希腊化呢?
01精神上的希腊人
公元前后,罗马帝国征服了巴尔干半岛上的希腊城邦,并将当地划为数个行省。不过,罗马人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却在文化上被希腊所征服。希腊语与希腊式文化生活逐步深入罗马帝国上层的生活之中,很多罗马人都标榜自己的希腊式生活,也就成为了精神上的罗马人。
东罗马帝国所在的区域核心(罗马帝国的东方部分),恰好也是古希腊城邦的位置所在。
在这里,希腊文化本来就是本土文化,并具有十分深厚的影响力,当地的民众在希腊化时代则普遍形成了纯正的希腊式作风,其社会中上层民众则直接就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在这样深厚的希腊背景下,定都在君士坦丁堡(古代希腊城邦拜占庭)的东罗马帝国,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希腊文化底色。
02经济与zong教
在东罗马帝国境内,作为高层知识分子的希腊人得到了重用。东罗马帝国的罗马上层因为是外来户,因而需要希腊人在东方行省的建设中发挥经济、建筑、法律等方面专才,所以大量希腊人跻身东罗马帝国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成为了帝国躯体的重要部分。这种相互需要,反过来也更加促进了拜占庭的希腊化。
ji督教日益在欧洲盛行之际,东罗马帝国在君士坦丁堡另立门户,独立于原来的罗马教廷。公元1054年,东方西方教廷分裂东方的ji督教廷主要由希腊宗教人士所掌控,也日渐成为了所谓的“希腊zheng教”,希腊语成为了东方教廷的通用语言,从希腊语演化而成的西里尔字母则成为了东方斯拉夫人的通用文字。一个全盘使用希腊语体系的zong教文化氛围形成之后,东罗马帝国的希腊化便更为迅速。
03希腊人的拜占庭
公元13世纪初,十字军在第四次东征的过程中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将东正教下的拜占庭变成一片废墟。此时的罗马帝国王室实际上已经被彻底摧毁,而具有希腊血统的拜占庭贵族在逃亡中拥立了三个实际上由希腊人主导的王国:庇鲁斯专制君主国、特拉布松帝国和尼西亚帝国。
公元1261年,尼西亚帝国光复君士坦丁堡,实际上此时的统治集团已经成为纯种的希腊贵族。从13世纪中期到15世纪帝国覆亡前,拜占庭帝国其实已经彻底完成了希腊化,成为了纯粹的希腊帝国。
时至今日,希腊人依旧将自己视为拜占庭的直接继承人,并在近代意图重建当年拜占庭的广阔领土。这种政治意图尽管希望渺茫,却也体现了希腊文化与拜占庭帝国的深刻联系与本质统一。a
希腊化时代发展特征
希腊化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政体,是存在地区差异的以国王为中心的君主专制。
大批马其顿人和希腊人移居埃及和西亚各地,使在很大程度上与希腊城邦体制有关的城市制度在西亚等地得到发展。
除以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为公民主体的城市外,还有一些各地原有的以寺庙为中心的城市或公社。
希腊四个阶段思想
西方通常所用的“历史”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其本意是“调查/探究”。古希腊史学的代表人物有希罗多德(前484-425年)、修昔底德(约前460-400年)和色诺芬(前430-354年)。
希罗多德
希罗多德被誉为西方的“历史之父”。他的名著《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视野广阔,是一部以希腊为中心的世界历史。修昔底德曾任雅典将军,在伯罗奔尼撤战争中率领军队对斯巴达作战,战后回雅典从事著述,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共8卷。色诺芬主要著作有《希腊史》、《远征记》、《居鲁士的教育》、《斯巴达政体论》、《回忆苏格拉底》、《家政论》、《论税收》等十余部。
古希腊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人本观念。这就是人的历史的叙述,人的行为、目标、成败的历史。人本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认识你自己”,即认识人类自身的历史。史学中人本思想的最后归宿在于:历史的功用不是为神唱颂歌,而是保存人类的功业,教育后世。从记神事发展到记人事,从用虔诚的笔调记下神明的恩赐发展到用批判的精神记载人类的功业,这是希腊史学诞生的一个标志。历史记载人事,垂训后世,成为古希腊史学家的一个优良传统。两千多年来。希腊古典史学遗产成为指导和鼓舞西方史学前进的明灯。
古希腊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西方各国的“哲学”(Philosophy)一词都源于古希腊语。古希腊的“哲学”一词的原意是“爱智”,即“热爱智慧”的意思。
(1)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第一,哲学与科学交织在一起。第二,古希腊哲学具有朴素、生动的特点。第三,古希腊哲学充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2)古希腊哲学的四个发展阶段:一、早期自然哲学阶段;二、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三、哲学的综合和系统化;四、后期或晚期希腊哲学。
第一阶段: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哲学家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主要哲学流派有: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非斯学派、爱利亚学派等。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的一个唯物论哲学派别,其共同特点是:认为世界万物由物质构成,并力图为世界多种多样的事物寻找一个共同的本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泰勒斯(约前624年-前547年)、阿那克西曼德(前610年-前546年)和阿那克西美尼(前585至前525年)。泰勒斯被视为第一位哲学家,他认为万物归于一,万物的本原为“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为“无限”,一切生于无限复归于无限,而无限本身则不生不灭。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为气,气有稀散凝聚的二元对立运动,并由此产生万物及其变化。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但也有某些朴素辩证法思想。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毕达哥拉斯(前580-500年),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哲学研究团体。该学派把“数”视为事物的本原,认为“数”构成宇宙的“秩序”,“数即万物”。
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巴门尼德和芝诺(皆生于前6世纪-前5世纪之间)。这一学派把千变万化的世界归之为虚幻的假象,认为惟一真实的是“存在”。存在是单一的、有限的、不变的、不可分割的。他们否定事物的发展变化。为了论证运动变化之不可能,芝诺提出若干命题,其中之一是“飞矢不动”,它们被称为“芝诺悖论”。
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前540年前470年)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都是永恒的、符合规律地燃烧和熄灭的火。他提出“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还认识到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对立面的斗争,任何现象和事物都含有内在的矛盾。
德谟克利特(前460年至公元前370年)是最杰出的唯物论哲学家和渊博的学者。他提出了水、土、气、火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四个元素(即四根说)。德谟克利特对早期希腊哲学进行综合,提出了原子论。
第二阶段: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重点由自然转移到人类社会,代表人物是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前469年至前399年)。
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一批关心社会问题、以教授修辞术及伦理、政治知识为业的知识分子,他们被称为智者或诡辩家(Sophists)。他们一般倾向于否定宗教和怀疑现实,代表人物有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和安提丰等。普罗塔哥拉(前481-411年)被认为是第一个收费传授知识的教师和第一位著名的诡辩家。他有一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其中的相对论观点打破了当时僵化的思维方式。
苏格拉底拖走醉生梦死的亚西比德
苏格拉底(前469-399年)被视为最后的智者,甚至被称为第一位伦理哲学家。他认为自然界是神所创造的,人的理性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去认识,人只能“认识自己”。他经常与人探讨的是关于真理、正义、德行等的一般概念(定义)的问题,并通过反问方式使对方得出正确的认识,这被称为“助产术”;并且,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即美德”。他认为灵魂不死,但惟有高尚者的灵魂不死且圣洁。他主张精英治国,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有资格治理国家,因此最终被判处死刑。
第三阶段: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前427年至前347年)和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并把苏格拉底的学说改造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使希腊的唯心论哲学发展到了顶峰。在政治理想得不到实践后便立馆授徒、潜心于著书立说;他的著作主要有《美诺篇》、《斐多篇》、《理想国》、《泰阿泰得篇》、《巴门尼德篇》、《智者篇》、《蒂迈欧篇》和《法篇》等。
他认为世界有两个:理念(本体)世界和物质(现象)世界,物质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反映。柏拉图理念论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基于理念建立的理想国。在这个国家中,人分为三等,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三个等级,品德高尚且具有智慧的哲学家是治理者;强壮勇敢的武士是保护者,节制勤劳的农民和工商业者是劳动者;三个等级各从其事、各安其分,便可使国家达到“正义”。
西塞罗称,“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前384-322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著作广博无比,现存论文只有40余种,主要有《工具论》、《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雅典政体》等。他对哲学、历史、逻辑、政治、数学。物理、地物和医学等领域都有精深研究,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卓越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动摇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他认为自然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是无可怀疑的,因此不需要另外寻找自然界存在的根据。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多余的,这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但在进一步解释物质世界时,亚里土多德却走上了二元论的迷途,认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而形式比质料更为重要,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潭。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思想属于温和的民主派。他认为作为“城邦动物”的人,应当是城邦的积极公民。主张以中庸之道治国,不管何种政体,只要能够兼顾所有公民的利益便是良性政体。
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一切哲学家的老师”。后世的西方哲学起源于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被视为他们的注解。
第四阶段:后期希腊哲学,兴起于公元前4世纪、流行于希腊化时代,代表派别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和犬儒学派。
伊壁鸠鲁(前341-270年)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即原子),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和条件。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肯定感觉是认识的来源。他还指出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随肉体死亡而消散,因而他反对由于对神和死的恐惧而产生的迷信。
伊壁鸠鲁的基本伦理思想,是人应该修身养性,求得心灵平静以摆脱命运的支配;人生最高的幸福就是快乐,但这种快乐并不是指粗鄙的享乐,而是指摆脱肉体痛苦和精神纷扰的那种境地。他的基本政治观点是,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过幸福的生活,人们在自愿的基础上结成社会国家;但反对把正义看成某种永恒不变的自然秩序,而肯定它是“约定”的结果。
斯多亚学派,或称斯多葛学派,其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的芝诺(前336-246年)。这个学派早期的哲学思想追随赫拉克利特,承认客观世界是由火而生、由火而灭。但却把他所说的存在规律解释成一种“宇宙理性”,正是这种“宇宙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宣扬整个世界都是由神安排好的,这就完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宿命论。在伦理学上,他们把恬淡寡欲、艰苦地生活作为最高道德目标。这种思想成为后来早期基督教教义的来源之一。
简述希腊化时代的背景
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33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被杀,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这是希腊化时代的开始。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驾崩后,亚历山大帝国四分五裂,经过多次战争最终分裂为三大继业者王国(马其顿王国、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王国)以及其他若干国家(比如本都王国和帕提亚帝国)。这些中近东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并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这些国家被称为希腊化国家。
希腊化时代持续了三百年,在此期间希腊化国家逐渐衰落,并先后为罗马共和国所灭。公元前30年屋大维率军征服埃及,最后一个继业者王国托勒密王朝覆灭,希腊化时代至此结束。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3/143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