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梨的孔融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杀掉,历史上还哪些非常讽刺的真相

孔融让梨的故事众人皆知 为什么曹操会以不孝的罪名杀了他呢

大家好,关于让梨的孔融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杀掉,历史上还哪些非常讽刺的真相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历史冷知识孔融不孝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让梨的孔融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杀掉,历史上还哪些非常讽刺的真相
  2. 三国志孔融弑母原文
  3. 古代历史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后果
  4. 孔融让梨为什么要移出课本

让梨的孔融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杀掉,历史上还哪些非常讽刺的真相

曹丕和曹植的关系并不是一直那么恶劣,曹植更多的诗句表达的是对曹丕的眷恋爱慕之情……

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生的,是一奶同胞,同父同母。

曹植文采很好,诗写得飘逸潇洒,人挺聪明的,估计长得也不错吧,老爹曹操非常喜欢他。但是,曹植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咋地(艺!术!家!都!这!样!);曹丕比较稳重,有司马懿加持,各方面又比较均衡,相对来说,更适合当君主。所以曹操摇摆很久之后,最终杀了杨修,选择曹丕继位。

大家说起曹丕和曹植两兄弟,最为人知的段子就是曹丕登基之后,曹植在死亡的威胁下七步成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古名句,铁板钉钉地把曹丕塑造成欲图谋害手足的禽兽兄长。学界一般认为,曹植境遇改变的转折点是曹丕继位,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之后。

但其实,曹植写得更多的诗是表达对曹丕的仰慕和爱恋啊。

曹植写过《杂诗》,有人曾经考证说,这是曹丕出征的时候曹植写的。诗描写的是一个独守空闺的少妇,因为丈夫从军在外,在家没心思织布,又叹气,又悲啸。又把自己比成孤单的飞鸟,在鸣叫着追寻自己的鸟群。最后还提出愿望:“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太息经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虽然听起来有点怪,但古人经常会自比妻子,而把同性的师长、君主等比成远征的丈夫。唐朝著名的诗人朱庆馀在考试之前去拜访张籍,他自比新娘,把张籍比成新郎,把考官比成公婆,用一首《闺意献张水部》去试探张籍的意见,问问他觉得自己写得怎么样。张籍很应景,回了一首《酬朱庆馀》,把朱庆馀大大夸了一顿。所以,曹植自比独守空闺的妻子,在怀念远征的丈夫(曹丕)也就不显得那么奇怪了。

曹植《侍太子坐》: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清醴盈金觞,肴馔纵横陈。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对曹丕的吹捧可谓是竭尽全力了:又是翩翩佳公子,又是神一样的机巧。结尾铿锵有力地点(chui)题(peng)!

曹丕死了之后,曹睿继位,有人说曹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有人说他是为了怀念曹丕。不管怎么说吧,反正曹植又写了好多诗。

袖锋抽刃,欲自僵毙。追慕三良,甘心同穴。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死同穴,“入君怀”,手足情深的那种画面感真是呼之欲出啊。

三国志孔融弑母原文

孔融当然没杀母,只是孔融曾提出过“父母无恩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大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亲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当时生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罢了;生自己的母亲更别说了,只不过像是一件容器而已,装的东西到日子出来了,那个容器也就没有用了。

听到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曹操当然是喜出望外,毕竟孔融没事就喜欢给对曹操冷嘲热讽,孔融毕竟是孔家后人,当世名家,狠如曹操也对这种有名气的老不休是有点忌惮的,他也不想杀了孔融给自己原本就不算多好的名声再泼脏水了,但孔融这番言论颠覆了传统观念,违背了传统的孝道,被世人不齿。所以曹操便以此为由称其“此番行为无疑是弑父弑母之举”,给孔融扣上了一个不孝不敬的帽子,处以死刑!

古代历史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后果

必遭天谴

都说的是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只不过是对象不同罢了。仁是对自己不认识或相交不多的人而言的,义是对自己的朋友,尤其是那种生死至交的那种而言,忠是对自己的上司,也就是古代的臣之对于君的那种,孝不用说就知道是对自己的父母了,还可以说是对长辈。在这几项当中古人认为孝是最重要的,有“不孝则不仁,不仁则不义,不义则不忠”的说法,我知道就是这么多了。

孔融让梨为什么要移出课本

孔融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二代子孙,头上顶着圣人光环,从小就被当作汉朝政府的“五讲四美”小能手,不过仅限于他小时候。长大入官之后,孔融是一个故作姿态、虚伪狡诈之人,因此要移岀课本。

一、在建安九年,军阀袁绍之子袁谭率兵围攻青州城,此时城内的守兵仅仅剩下了几百人,形势万分危急。当时的孔融也在青州城内,为了维护自己“临危不惧”的名士形象,其选择故作淡定,饮酒作诗,拒绝上城督战,令守城士兵又气又恼。后来,在袁谭大军攻破青州之时际,孔融竟然在士兵的掩护下悄悄地逃离了青州城,无情地丢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也是在这一次的战争中,他的孩子和妻子都被敌人残忍杀害。二、孔融是一个不忠不孝之人。在三国时期,孔融在北海为相,“效忠”曹魏政权,本应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团结在以曹操为核心的“曹氏集团”周围。然而孔融志大才疏,只会高谈阔论,还偏偏总是对上级曹操出言不逊,架子十足。当时孔融愤愤地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孔融又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这样的“毁三观”言论,在当时那个封建的时代当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故而曹操在得知事情缘由后,勃然大怒,加上孔融平时只会夸夸其谈、弄虚作假,便下狠心最终杀了他。三、在孔融的思想里:只有统治阶级、官僚士族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普通老百姓生命的价值不如一只禽兽!孔融是一个喜欢诡辩的人。在史料《物理论》中有这样的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叫管秋阳的人与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战乱而结伴同行,因为没有了粮食,管秋阳就对自己弟弟说:“现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们三人就一起死。”于是兄弟俩一起杀了这个同伴,吃了同伴并且最终活了下来。这件事情遭到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烈谴责谴责,而事后孔融却对周围人说:管秋阳爱惜父母赐予的身体,所以吃了同伴天经地义,由于只是一个同伴,不是什么朋友,所以吃了就吃了。如果像管仲吃了鲍叔,贡禹吃了王吉,那才叫大逆不道!而管秋阳吃的那个人,不过是一只能说话的鸟兽罢了,就像狗吃了一只狐狸,一只狐狸吃了一只鹦鹉一样,没什么奇怪的。孔融对生命的冷漠不禁让我们再次回味“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很可能会欺负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孔融四岁让梨,长大后却因 不孝 被曹操处死,真相是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3/14128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