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只写武侠小说

金庸离世引发怀旧风,多部武侠剧将重播以寄哀思

大家好,金庸为什么只写武侠小说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历史冷知识金庸博士论文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金庸为什么只写武侠小说和历史冷知识金庸博士论文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金庸为什么只写武侠小说
  2. 金庸的作品中哪一部写的最烂
  3. 刚读完金庸的天龙和笑傲,请问有没有对于金庸的好的评论的书或者文章,求推荐
  4. 金庸小说对语文成绩有帮助吗

金庸为什么只写武侠小说

谁说金庸只写武侠小说了?金庸甚至还写过教辅。

武侠小说当然是金庸人生最伟大的写作成就,但她在其他的写作门类也有不错的建树,只是说和她的武侠小说成就相比黯然失色罢了。

1、评论

如果谈及社会影响力的话,金庸当年的社论可能并不比武侠小说影响力小多少。从《明报》1959年创刊到1992年转让出去,33年间,金庸亲笔撰写的社评有7000多篇。在评论界,金庸也可谓是名动天下,一些社论不仅对香港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力,并且影响到了内地的政局。正是依靠他在香港政经方面的巨大影响力,金庸后来还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

2、历史传记

在《碧血剑》之后,收录了金庸一篇历史论文或者说历史传记:《袁崇焕评传》,将《碧血剑》的“隐藏人物”——主人公袁承志的父亲袁崇焕从小说带到历史中,体现了金庸过硬的史学功力和史实。

当然,与金庸的武侠小说相比,金庸的史学水平只能勉强算得上一流。

3、随笔

金庸曾和梁羽生、陈凡三人在《大公报》上合写了一个专栏《三剑楼随笔》,后来结集成书,基本谈的都是琴棋书画、文史掌故和名人轶事。

4、剧本

1957年,金庸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做编剧写剧本,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王老虎抢亲》了。但总的说来,金庸算不上一个很成功的剧作家,至少没有因此成名。

5、教辅

1939年,自己还在上初三的金庸与同学一起合编了一本指导小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据说这不仅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

金庸的作品中哪一部写的最烂

金庸最差的作品,也比古龙写得好?

我们不吹不黑,金庸最差的一部武侠小说,还不如全庸、金庸新、金康等人写得好。

下面,我们就从高到低,梳理一下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

1.《笑傲江湖》

金庸的哪一部作品写得最好,一直以来,争议都很大。有人推《天龙八部》,有人推《鹿鼎记》,有人推《射雕英雄传》,甚至有人推《连城诀》。

个人认为,以上作品都远远不如《笑傲江湖》,至少没有《笑傲江湖》那么接地气。

本质上,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尔虞我诈才是江湖儿女们的主菜,所谓的侠义精神,只是蘸水而已。

金庸早期和中期的武侠作品,为了挣钱,拼命地兜售侠义精神。多数读者都盲目地相信了金庸,基于此,大把的钞票进入了金庸的口袋。

乔峰不喜欢金钱和权势,郭靖不食人间烟火,结果很搞笑,他们不喜欢的东西,金庸却照单全收了。

到了后期,读者开始觉醒了,不再相信金庸的忽悠之术。事实上,有了钱之后,金庸也变得理性多了,不忍心继续忽悠读者。

于是,有了金庸最接地气的作品《笑傲江湖》,最后以反江湖作品《鹿鼎记》剧终。

有人说,岳不群很变态,影响到《笑傲江湖》的健康指数。事实上,随着阅历的增长,金庸也意识到了,真实的江湖中,乔峰、郭靖他们只是大家的幻觉而已,岳不群才是江湖的真实写照。

2.《鹿鼎记》

大侠与大人谁更厉害?

受武侠小说的误导,大多数无知的读者认为,在大侠面前,大人只会点头哈腰或磕头求饶。

事实上,在大人面前,大侠只能算跳梁小丑。

韦小宝贪生怕死、贪财好色,见风使舵、溜须拍马且厚颜无耻,没有任何大侠的痕迹,表面上看去,这些都是丢人现眼的弱点。

但是,韦小宝应该研究过朱元璋的成功之道:“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绝。”

基于此,以上这些貌似不起眼的街头生存智慧,却被韦小宝发挥到极致。

就这样,韦小宝变成了韦大人。

看看韦大人,不会武功,长得也不是玉树临风。可是,因为他是韦大人,而且脑瓜子灵光,所有的武林高手,都听任他的随意摆布,还得到那么多美女的同时青睐,这才是天下无敌的神功。

3.《天龙八部》

这部作品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完善了金庸的武功体系,同时融入了金庸雄厚的佛学知识。

《天龙八部》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射雕三部曲之前,却写在射雕三部曲之后。基于此,在武功设定、武打描述及人物设定方面,《天龙八部》显得比射雕三部曲更成熟了。

不过,与《笑傲江湖》比较,《天龙八部》有三个明显的短板。

〔1〕金庸试图把乔峰塑造为完美英雄,就过度拉升乔峰的侠义精神,这种夸张的手法,原本也无可非议。糟糕的是,针对萧远山残忍地迫害桥三魁夫妇的事件,给我们的感觉是,在养育之恩面前,乔峰就是一头白眼狼。这是人物形象设定的硬伤,金庸多次修改过作品,也没过把这个硬伤弥补起来。如果乔峰真是有情有义,知道萧远迫害桥三魁夫妇之后,虽然不会找他复仇,至少会气愤地指责他,而不是轻描淡写就放过了。生育之恩大于地,养育之恩却大于天,桥三魁夫妇有多辛苦,乔峰不可能不知道。

〔2〕段誉原本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却被金庸写成了三个妹妹,这是逻辑错误硬伤。我们用脚趾头都能够想清楚,段正淳在外面寻花问柳,于是有了钟灵、木婉清和王语嫣。刀白凤知道真相后,就与段延庆瞎搞,终于有了段誉。很显然,三个女孩子都大过段誉,应该是姐姐才对。

〔3〕金庸试图把段玉塑造为一个心态强大的花花公子,编故事的过程中,却把段玉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木婉清长期打段誉耳光,还把他拖在地上四处游荡,搞得遍体鳞伤,甚至昏死过去了。可是,为了展示段誉的心态好,金庸不但让段玉别生气,还整天粘着木婉清不放手。因为心态好,段誉可以不跟木婉清计较,但是,粘着她就是脑袋有问题了。

段誉这个人物形象的设定,有点儿牵强附会,比乔峰更糟糕。

4.《神雕侠侣》

射雕三部曲当中,《神雕侠侣》写得最好,特别是主角设定。十岁那年,穆念慈病逝,杨过就变成了孤儿,独自住在窑洞里。

但是,金庸并没有把侠义精神强加给杨过,而是让他发挥街头生存智慧。杨过第一次出场时,手里提着一只大公鸡,口中还轻快地哼着小调儿,由此可见,由于脑袋足够灵光,杨过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悲催。

这部作品,金庸对主角形象的设定,更符合人性的复杂化,而不是郭靖那样的脸谱化。

这部作品,矛盾冲突设定及解决也是别开生面,尹志平偷吃了小龙女,最后,小龙女没有继续憎恨他,杨过也没有因此而耿耿于怀。这一点,很多人表示无法理解,因为金庸的认知已经超远远越了99%的普通人。

穆念慈去世后,杨过独自在窑洞里成长,他的脑袋里,根本就没有贞节牌坊这个概念。小龙女比杨过还单纯,从没有离开过古墓,在她的意识里,丢失了贞节牌坊,只类似于穷人家的媳妇儿丢失了钱包,确实有点儿可惜,但不至于要找尹志平拼命。

5.《射雕英雄传》

这部作品,是金庸成为新派武林盟主的转折点,也拉开了金庸武侠体系的序幕。金庸有六大名著,除了《鹿鼎记》之外,都与《射雕英雄传》有关。

这部作品,在武功设定方面,让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蛤蟆功、九阴真经等等武功家喻户晓。在打斗描写方面,烟雨楼、全真教、桃花岛等等大战也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在情感描述方面,郭靖与黄蓉之间的恩恩爱爱,成为千百年后的武林佳话。在情节推进方面,以郭靖的成长为主线,逻辑清晰且结构紧凑。

为了钱,金庸兜售侠义精神,也是从这部作品开始的。不过,爱钱也没有什么错,这个话题,我们就点到为止吧。

6.《倚天屠龙记》

这部作品,是射雕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原本应该超过前两部。只可惜,这部作品的可读性,却远远不如前两部。

在快意恩仇方面,张无忌优柔寡断,最后都没有狠狠收拾玄冥二老,让他们继续危害武林。

在儿女情长方面,殷离喜欢张无忌,简直描述得莫名其妙,酷似用烂泥巴做馒头一样生硬。

7.《连城诀》

这部作品,算得上低配版的《笑傲江湖》,利益争夺非常凶狠,江湖规矩和侠义精神可以忽略不计。

这部作品非常压抑,只有悲欢离合,没有欢声笑语,酷似古龙作品的风格。据传言,这部小说由古龙构思,这种说法应该不靠谱。

这部作品,虽没有《笑傲江湖》那样大气磅礴,但是,金庸已经把人性贪婪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

8.《雪山飞狐》、9.《侠客行》、10.《书剑恩仇录》、11.《碧血剑》、12.《飞狐外传》、13.《越女剑》、14、《白马啸西风》。

以上7部作品,没有什么明显的大漏洞,也没有什么大亮点,属于金庸笔下的平庸作品,《鸳鸯刀》则是最差劲的作品。

15.《鸳鸯刀》

写作背景:1959年,金庸先生创办了《明报》,自己当老板,又是主要写手。但是,金庸先生创业并不顺利,销量一直打不开。

为了维护《明报》的基本生存问题,金庸只有不停地写作武侠小说,有灵感要上,就算没有灵感,硬着头皮也要凑点字数出来。

这部作品,就是这样诞生的。

从武功设定来看,这部作品很单调,全靠几招花拳绣腿撑场子。

从矛盾冲突来看,大家在疯狂争夺鸳鸯刀,酷似两只公鸡打架争一颗米,故事情节枯燥无味。

从情节推进来看,脱节的地方不少,还有吃回头草的现象。

说句实在话,全庸的《魔女江湖》和金庸新的《九阴九阳》,虽然是碰瓷金庸,却比《鸳鸯刀》写得好。

有人说,金庸最差的作品,也比古龙写得好。

这种观念,纯属个人崇湃。

金庸笔下的十五部武侠小说,可读性也是参差不齐,分为“七上八下”。

七上:1.《笑傲江湖》、2、《鹿鼎记》、3、《天龙八部》、4、《神雕侠侣》、5、《射雕英雄传》、6、《倚天屠龙记》、7、《连城诀》。

八下:1.《书剑恩仇录》、2.《雪山飞狐》、3、《飞狐外传》、4.《碧血剑》、5.《侠客行》、6、《白马啸西风》、7、《越女剑》、8.《鸳鸯刀》。

古龙最差的作品,与金庸的《鸳鸯刀》差不多,比如《午夜兰花》、《凤舞九天》、《苍穹神剑》等等。

古龙的平庸作品,与金庸的也相差不大,比如《浣花洗剑录》、《剑气书香》、《碧血洗银枪》等等。

古龙的优秀作品,在风格比较类似的领域,也能够媲美金庸。

《欢乐英雄》和《鹿鼎记》都是走风趣路线,就可读性而言,各有所长。

《多情剑客无情剑》与《笑傲江湖》都是描述江中的尔虞我诈,金庸在打斗描述方面比古龙细腻,古龙在矛盾设定方面又比金庸尖锐。

古龙写不出《天龙八部》和射雕三部曲这种类型的顶级作品,金庸也写不出《名剑风流》、《白玉老虎》、《七种武器》和《楚留香传奇》这种类型的顶级作品。

古龙作品的可读性不亚于金庸,这不是我个人的看法,而是得到广大武侠爱好者的一致认可。

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金庸就在武侠小说领域封笔了。金庸是《明报》的大老板,封笔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忠诚读者。

金庸才高八斗,但并不骄傲,为了对读者负责,经过严格考察和认真思考之后,亲笔写信向古龙约稿。

古龙的《陆小凤传奇》在《明报》开始连载后,销量并没有下滑,反而蒸蒸日上,这就是读者对古龙的最大认可。

新派武侠小说的繁荣,三个作家的功劳最大,梁羽生负责发球,金庸负责传球,古龙则负责守门。

古龙之后,武侠界就此没落。

写在最后:

我是武侠小迷妹。

长期写作武侠话题。

感谢大家读到这里。

欢迎留言讨论。

刚读完金庸的天龙和笑傲,请问有没有对于金庸的好的评论的书或者文章,求推荐

我有一文,没有具体评价作品,但是,对金庸先生有比较到位的分析介绍。经由金庸先生本人阅读评价,给与高度肯定。(文章系为金庸研讨会所写,会上宣读,并收录在专著里)。供参考。

百年一笔谁与争锋——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阅读笔记

似乎已经用不着去回忆开始接触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的最早年代和最初情景了,同所有的读者一样,从脊背上背得动一个七斤半的大书包的年纪伊始,就学会了一头扎进书海,没日没夜,昏昏乎乎,废寝忘食,不省红尘世事。加之晚间荧屏上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打打杀杀,郭靖黄蓉的缠绵悱恻,真真是忘了秦汉,不论魏晋。事实上,一旦有了开始,对金庸作品的阅读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就如同我们经常要面对古龙的流星蝴蝶剑和天涯明月刀一样,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一而再地陷进射雕英雄的传奇故事里,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境界中反反复复地徘徊。一百次觉得读武侠是浪废时间,一百次下决心要皈依所谓艺文大雅。随手开卷将只拜读诗经楚辞,西厢红楼,要么就是这般“斯基”,那般“比亚”。但想归想,一旦生假闲暇,又忍不住要拜晤一下杨过,也想借机重会可人又怕人的小龙女。这正如吸毒上了瘾,今天想戒,明天也想戒,却是谈何容易。这不,不久前买了台电脑,刚刚会按键盘,首先配上的软件竟然又是金庸全集电子版,借身遇车祸在家休养之机乐此不疲地用鼠标一一检视英雄的绝世武功招数,且又对照北京的文学博士王一川所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中对于金庸先生的品鉴,权作为开卷之娱,也算是度日之术。

记得金庸先生1972年起封笔不写武侠,名就功成,金盆洗手,激流勇退。1993年更以超人的风范辞去《明报》掌门一职,退而去享“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的高人境界,也算是实践他的小说中的侠士之理念了,在他的笔下,陈家洛、袁承志、杨过、张无忌、令狐冲、韦小宝......不都是这样的么?大吵大闹一番后,全都效法了范蠡和张良,悄然归隐,功成身退,走向不与世道人心争豪的生活方式。品书、赏月、对弈,方格里把握乾坤,无为而无不为。想来,这也该是金庸先生之最可为风范之一例。但从另一方面,金先生虽然掷管逍遥,放眼世界又有几人能较其作品之万一。15部36册新派武侠小说,从时间上说虽已过去二三十年之久,但其价值正在于经受了时间大熔炉的残酷历炼,正如金丹,久经神火,则会夺得天地之灵气;譬如酿酒,久而回味弥甘。回想新武侠小说肇始,自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于1955年一炮打响;金大侠身手初试,1957年推出《书剑恩仇录》,一书震天下,一剑平江湖。从此以降,真真假假的所谓武侠作品何止万千,但是有几人能与百年一笔的金庸先生相较。四海之内除同为一代宗师的梁大侠以外,亦不过有古龙一人可以与之匹敌而矣!

有史以来,小说不过是文人雅士茶余饭后聊以消遣,自娱娱人的书人小制,加上“武侠”一词限制的小说就更是如此。恐怕谁也不会想到,金梁揭杆而起,居然举世震惊,只闹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田地,紧接着古龙斗酒百文,自成一家,也是倾城传诵,香帅英名妇孺皆知。武侠小说界从此天下三分,骤成鼎足。其中之金庸犹三国之魏统读者百万,据“中原”要地,刀达四海,剑及五洲。金先生虽未“携天子以令诸侯”,却也凭一管巨笔挥撒扶摇,以才志服八方英豪,使天下读书人归心,更无二想,稳稳当当做了武林盟主。这该是读书界的一个大神话了,其价值也便不仅仅限于扭转了小说在文学领域的“后娘”地位,使本来下里巴人的浅俗文字改弦更张,一路登堂入室,终成大雅,做了阳春白雪。金庸先生的小说更从通才的百科全书这一层面给读者无与伦比的收益。这一情形使我联想到小说顶峰巨制的《红楼梦》的遭遇,也曾洛阳纸贵,也曾举世传抄,也曾历尽坎坷,惨遭毁禁。好在书之好坏并不只凭帝王将相的一语判词,公论自在人心。当今之世,《红楼梦》已是当仁不让的文坛统帅了。更有万千爱好者举起一面“红学”的大旗,创办刊物,撰写论文,出版书籍,闹闹腾腾,越研究越走向深远。正所谓世事如棋,环环相扣,一子落则全局活,一招不慎,活该痛失天下。譬如金庸,新武侠一出,读者蜂起,本来死气沉沉的读书界如冰消雪融,全面解冻。恰在此时,英雄又遇一劫,1960年,台湾台北市出动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的书店搜缴武侠,金庸先生的大著自不能免,还获罪名曰“统战书本”,“毒素颇深”。但是,看看现在的台湾各大书店,摆书能如金梁古之阵势者又有几人。更进一步,台湾远景出版社顺乎读书人之心,一口气推出一套十卷本《“金学”研究丛书》,火上浇油,借浪推波,将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研究上升到“金学”的高度,可谓颇具远见卓识,配得上“远景出版社”之名。事实上,整个大陆又何不如是,曾经夜郎自大的新华书店系列都开始以贩卖武侠小说为聚财的途径,大大小小的个体书肆就更是把武林三巨头的作品作为首选,大张旗鼓,大赚其钱。一方面,躲躲藏藏、蓬头垢面的“小说家言”能获今日之尊,就文学本身的遭遇来说也是一大幸事,人类的精神产品终于获得了应有的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物欲文化的一次反讽,这一场搏战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读者,除每日必须的油盐柴米的具体生活外,我们也该做做梦,人类的精神生活本来就应该是五彩斑斓的。金庸先生的作品正是一个梦的范本,那些碧血丹心、侠骨柔肠的主人公群体,正是我们在生活中众里寻他而不得的。作为这个地球上最普通的存在个体,我们没有也不可能像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以像黄药师一样身怀绝技,独据桃花岛,一人一世界;我们也不可能像郭靖一样处处得明师,尽享造化,为国为民尽一己之功......我们处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蝇营狗苟,名利为王。我们既不能痛快淋漓的爱,也不能顺心遂意地恨。简言之,我们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庸碌无为,我们大多数人仅是活着,很少能真正地生活,更难得在最后的时刻说活过。我们即使有三辈子也不一定能够像张无忌那样,甚至于只要像蓉儿那样顺乎个性地过上30天。我们在一个被围困既久的“城”中过不属于自己的日子,即使小有才能,不久也会消磨殆尽,基本上没有机会去轰轰烈烈。建功立业本是热血难儿的共同夙愿,但如此机缘并非凡人能得。不得以,我们需要神话,需要梦。蓦然回首,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却在阑珊,这该是期盼已久的一席盛宴了,精神家园早染尘杂,正该借良机洒扫,弃旧图新,重绘生命的色泽。可以说,文学作品的价值正在于此,为精神筑居,为生命造另一所住房。能为广大人类群体所接受、喜爱的武侠小说就更是如此,在阅读中,自然而然体味生命的壮丽和壮烈,成就我们的别一段人生。就金庸先生的作品而言,除了作为武侠小说共有的“无巧不成书”的精彩故事情节外,更多了一种历史的凝重。主人公的活动场景在允许虚构的基础上有章可寻、有据可查、有史可依,使读者在与群侠同甘苦的时刻尚能与历史交接,不经意之中,品藻过往的许许多多旧事。这恐怕也是人们爱读文学作品的一个原因吧!不堪回首的东西和远不可及的东西对人类总是最有吸引力。我们时时追忆尧舜、大唐;又处处去拿古希腊、罗马作较,原因正在于此。金庸先生的作品在一个巨大的历史层面上展开,而且时时处处有轶闻趣事,加之其作品一招一式均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可让人浮想联翩。举凡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神农本草、妖魔邪怪无所不涉;甚而至于琴棋书画、天文地理、唐砖汉瓦、山风海雨样样皆通。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方式正如曹公雪芹在作红楼一梦时的方式一样,无形中满足了读者大众的泛览心理和对博学之士的崇敬心态。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似乎还能学到知识,这样的阅读就变成了一种享受。难怪金庸一书既出,即能让大众慷慨解囊,万人空巷,实在是作者的烹调技术首先对了大众的胃口。但话又说回来,再高明的厨师也不得不一而再地面对众口难调的问题。时有春夏,地分南北,叫北京人享受四川火锅,即使主人再热情客人也总会觉得福气不够。金庸先生在这一点上却又是一个例外,百年一笔,不仅调了众口,而且并非家常便菜,轻轻松松,已是一桌大气磅礴的满汉全席。不仅所谓下里巴人趋之若骛,自诩学高德昭的专家学者也频传叫好之声。这种笔力、这份定力、这出神入化的学力、功力,可谓已臻于至境,谁能与之争豪?!

另一方面,金庸先生的武侠巨制自成一大体系,已经成就风姿独蕴的格调。无论是场面的开阔度、情节的丰富度、人物形象的丰满度、语言的纯粹度,都能别具“天然标格”,寻道悟道示道尽在只言片语之间,可谓难得。就我所见,曾为金庸先生代笔写《天龙八部》一个多月而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的倪匡,在他无以数记的科幻作品中体现了另一种故事和语言的风范;古龙大侠在诗意盎然的武侠作品里又为我们举托出语言的简练契阔的丰彩。他永远那样神鬼莫测,小李飞刀动辄人头落地,我们却永远搞不懂那刀是如何出鞘的。金先生却更明白我们的心思,总想让我们多少窥见一些武林堂奥,于是乎更用心力,“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地一招招写来。从文字的简练度上说,若古龙辈可能更胜一筹,但金庸作品恰恰意在精雕细刻,虽稍失空灵,却更显得龙脉清楚。在大写意的武侠背景下强化了写实成份,他笔下的人物比古龙笔下的有更多的真实度。当然,我这样说,并非抑“古”扬“金”,事实上,我同样相当偏爱古龙的小说,特别是作家在所有作品中都灌住了一种浓郁的诗意,使其作品特有无可比拟的空灵美。古龙的路数更近于道家恍兮惚兮的境界,颇有无为而无不为的真髓;金庸先生则似乎更着力于一招一式的修练,很类佛家撒扫面壁的具体模式。相较之下,一是写意的,一是写实的,很难说谁高谁低。就如同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各奔一途。作品的最高品评方式也不是务虚或诚实,而该是整体的营造。就整个作品的内蕴来讲,都称得上“虚兮实所依,实兮虚所伏”。三国之中,魏臣相有自己制军弄权的不二法门;刘皇叔难道就拿不出抚兵安民的具体招式,再不济事也还有诸葛军师胸怀百万雄兵、腹有安邦良策,足可鼎立百载。金古武侠之道与此同,双峰并峙,各据江场。我们即使拿来作一桃李之分,也不过是要显彰出各自的光芒点而已。古龙武侠以香帅系列最为扣人心弦,金大侠则以射雕系列和天龙系列魁首独占。二人都以巨制翻江倒海,惊世骇俗,但细读之下,就觉金庸之作更显大场面把握的功力。说是体系,盖源于此。

时至今日,金庸已不再只是一个武侠作家,而已上升为一种现象了,甚至更进一步,已成“金学”体系;武侠小说也不再只是纯粹的消遣读物,一书方出,万人空巷的情景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而有所消解。但是,金庸所走过的这一程,读者形影不离陪同的这一程却值得有心人去深入探究。在这个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书除基督教的《圣经》、伊斯朗教的《古兰经》以外,恐怕就该数到金梁古的武侠小说了。前两部书基于一种宗教精神而成为人类心灵进修的教科书,那么武侠作品呢?在多大的程度上对人类的好奇心进行着满足?又在多大的程度上对人类的心灵进行着塑造?这其中的利弊关系如何?所有这些问号,其最终的被解决并不能仅通过对随便哪一个作家的研究为道路。正如对所谓正统文学的研究一样,金庸是多层面的,武侠更是多层面的。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是他界入人生、社会、政治的一种方式;想想他的《明报》大业,那是他更明确的指向社会体系的人生标的。他最初写武侠,直接的原因也不过是支撑报纸;随着报业的蒸蒸日上,他界入社会的面更广,程度更深。除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笔”之外,更以另一支健笔参悟人生。他曾应邀赴宝岛台湾,与蒋经国纵论时政,表达两岸江山早日一统,成就一个完整中国的“最大愿望”;他又曾二十八年还故国,与小平大会堂里论江山;1993年3月,又与江泽民谈政论文;真真正正算得上身在香江,胸怀世界的一代文坛巨子。但是,金庸先生道高心不傲,正当举世喝彩之时,毅然封刀挂印,壮心虽烈,能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更可为一代人表。金庸武侠是一个难以穷尽的话题,金庸之为人又何尝不是。读金庸的书,见作品中尽是无量、点苍,回环曲折间演绎出大理段氏家族的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虚虚实实之间为大理增添了多少丰彩。几年前,隐约听说大理市已把金庸先生作为荣誉市民,当时就想,要是在山明水秀的苍洱之滨塑一尊金庸像,既可为荣誉市民一说作个实证,也可作为金庸借小说传大理美名,大理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一点投桃报李之谊。这该是个不错的文化思路,只因后来进一步读到金庸先生悄然隐退,忍把浮名换作花间对弈,聊借余年补读未完诗书的传信。知道其精神上绝不会再用一座具体而微的石像捆绑了自己的晚年生活。正所谓“大像无形,大音稀声”。我这个看起来绝妙的主意也就主动让其搁了浅。这到底该是幸事还是憾事?!

百年一笔,谁与争锋。金庸是说不完的,就如同他的武侠小说之说不完、道不尽。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说不完正是文学艺术最根本的话题,说不完不是因为不可说,而是博大艰深,难以穷尽。金庸说不完,故所以我的这篇笔记也不会完,我就此打住,只不过是像金庸先生的隐退一样,换一种生活方式。如此说来,对于不争的百年一笔,我亦可以一笔以代之:关于金庸,所有的认识都不是终结,一切不过刚刚开始!(为“’98中国大理三月街民族节金庸学术研讨会”而作,文长5198字)(特别说明:“’98中国大理三月街民族节金庸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4月9日至14日由大理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香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

金庸小说对语文成绩有帮助吗

应该有的,所谓开卷有益,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利弊,主要是看你自己怎么去把握,如果你是去学习他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为我所用肯定有帮助,如果你是一味地看故事情节,看热闹,沉迷于一些卿卿我我、儿女情长、打打斗斗,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关于金庸为什么只写武侠小说和历史冷知识金庸博士论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玉海文苑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3/13964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