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雍正 割地)

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以及沙俄为什么不建议做藩属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
  2. 为什么晚清时的中国,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
  3. 为什么俄罗斯从不承认被蒙古帝国占领的近三百年是信史
  4. 为什么有人说俄罗斯不太重视发展海军

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

两代皇帝,三次“条约”,沙俄适时的勒索,最终和大清确立了边界线。

而雍正六年的《恰克图条约》,则宣告了清政府放弃了贝尔加湖东南一带的领土争夺权,所谓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就是指的这一块。

其实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割让”,而是解决争议。

清朝廷和沙俄的“领土争议”。

在汉代,若是问“贝尔加湖”是属于谁的领土,那么答案必然是“匈奴人”,因为西汉著名的大臣苏武,就曾被匈奴人流放到这里牧羊,史书称这里为“北海”、“瀚海”,在苏武以前,霍去病的漠北之战就把兵锋插到了这里来,可贝尔加湖,也并不是中原的领土。

自汉以后,一直到元朝以前,这里都属于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后来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建立蒙古,才有了蒙古之称,所以贝尔加湖一带,是属于蒙古的地盘,元朝建立后,贝尔加湖乃至于西伯利亚,都被划入了元朝的版图。

在元朝的版图上,这一地带确实是属于中原王朝,但问题又来了,元朝的管理方式和传统的中原王朝管理方式并不一样,所以这一带也只是“布里亚特蒙古”的游牧地,在元朝灭亡后,这一地区和中原王朝几乎没有了联系。

而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沙俄开始从欧洲向东拓展,寻求更广阔的“土地”,在明朝崇祯年间,沙俄趁着明朝内忧外患,派人趁机入侵了辽东一带(主要是黑龙江),他们入侵的目的也是很简单,纯粹为了抢资源,吃了“抢夺”甜头之后的沙俄,开始和中原王朝斗上了。

于是曾经被中原王朝“漠视”的贝尔加湖一带,沙俄人奉若珍宝,还把贝尔加湖称为“蓝眼睛”,而此时的中原王朝,已经成为了大清了。

其实大清对于沙俄的执念一开始是有些共情的,因为建州是苦寒之地,更北的欧洲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但即便如此,大清对贝尔加湖也没有说“必要”的执念,只不过有人动手抢占领土,按照道理肯定要还击回去,于是这就形成了这一带的“领土争议”。

沙俄觉得他们能打下,这是他们的。

大清觉得这里本就是布里亚特蒙古人的游牧地,就算没什么大用,也不能让出去。

可大清和沙俄最早的“冲突”爆发,却不是在贝尔加湖一带,而是在黑龙江“萨克雅”一带,其实沙俄人也不笨,相比面积广阔但是贫瘠寒冷的贝尔加湖一带,人口众多和气候更宜居的黑龙江一带才是他们最想要的地盘。

但想是这样想,康熙能答应他们吗?

于是便有了“萨克雅之战”。

中俄三条约的第一条约:《尼布楚条约》。

沙俄人很“精明”,也很狡猾,崇祯年间,趁着大明内忧外患之际,沙俄人在“勒拿河”流域建造战争城池“雅库茨克城”,沙俄人想要以此城作为据点,不断南侵黑龙江以北地区,在崇祯十六年,一个名为波雅科夫的沙俄长官带着一百多名士兵杀入斡尔族人的地盘,造成了巨大的血祸。

只可惜此时的大明、大清都无暇顾及沙俄人“小规模”的入侵,于是沙俄人便持续入侵了“尼布楚”、“雅克萨”等重要地区,然后在这些地方建立军事建筑,想要“赖着不走”。

有的人就有疑惑了,沙俄人在大清的眼皮子底下“明目张胆”盖城池,大清就没人“管”?

说实话,沙俄的眼光确实非常毒辣,此时的大清一直到“三藩之乱”结束,都没有精力来管沙俄人的这些小动作,归根结底,沙俄人的入侵手段很恶劣,但是他们很谨慎,每次出兵都是数十人、上百人,规模根本大不起来,很难引起大清朝廷的高度重视。

可随着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去世之后,大清对三藩之乱的平定已经不需要太多的力气了,康熙携带着战胜吴三桂的气势,开始对沙俄这个“外邦异族”的小动作感到不满,于是先派人去警告、勒令退去,康熙的逻辑很简单:那就是先礼后兵。

沙俄人会吃这一套吗?显然是要开打才有用。

于是在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决定东巡,到黑龙江地区看一看,这个沙俄人怎么回事,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原来这异族早已经盘踞多年,于是康熙立即下令,准备展开对沙俄人在该地区所留下的“大隐患”雅克萨城的战斗。

为了打好这一战,康熙丝毫没有小觑沙俄人的想法,而且康熙没有迂腐到用骑兵来打,而是知道得用“炮火”战术,于是康熙做了三步计划,可以说他经历了三藩之乱后,已然变得成熟谨慎了。

第一步计划:派人到雅克萨城及沿途的补给点探查地形、敌人人数。

第二步计划:命令蒙古的车臣汗开始断绝和沙俄的“贸易”,开始释放战争信号和贸易压力。

第三步计划:加紧建设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的河运基础,为了方便粮饷能够迅速到达前线。

不得不说,康熙的这三步计划,考虑得非常全面,于是康熙二十二年的二月,当前线传来沙俄人的情报,以及毁掉了沙俄供给雅克萨城的一切补给线路后,康熙下令让“郎坦”带着数千士兵以及红衣大炮,开始和沙俄人对峙。

调乌拉、宁古塔兵千五百人,并制造船舰,发红衣砲、鸟枪教之演习。於爱珲、呼玛尔二地建木城,与之对垒,相机举行。——《清史稿》

之所以要对峙,一是为了等待粮草送到前线来,二是加紧练兵,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对“罗刹”(沙俄)人发出撤离通牒,沙俄人自然不可能听从清朝廷的安排,于是也以为大清懦弱,根本不敢开打,谁知道在康熙二十四年五月,清军忽然水陆两路齐头并进,攻打雅克萨城,雅克萨城内的沙俄军被打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五月二十五日,不可一世的沙俄人乞降,雅克萨城内的沙俄长官托尔布津提出“要求”,他们愿意认输,但清军必须让他们保留武装离开,清军答应了,托尔布津带着残兵败将撤离雅克萨城,退到了尼布楚附近。

本以为对沙俄侵略者的驱逐就这么完成了,可康熙没想到的是,沙俄人狡猾无比,贼心不死,在康熙二十四年秋天,带着六百援兵“卷土重来”,就驻扎在尼布楚,而知道了莫斯科来援兵之后,沙俄人托尔布津再次率领军队回到了雅克萨城,虽然雅克萨城的军事被清军撤走之前破坏了,可只要清军不在,他们很快就能重新建立防御工事。

另一方面,得知沙俄人“出尔反尔”的康熙十分愤怒,再次派兵攻打雅克萨城,可因为冬季来临,各方面的补给并不能迅速到位,这一次攻伐也是到了第二天春夏才开始,康熙二十五年七月,被清军围困攻打的雅克萨城摇摇欲坠,城内近千的沙俄人竟然只剩下一百不到,大量都是饿死、病死的,当沙俄的实际统治者:索菲亚公主知道此事后,立即向大清求和。

求和之余,沙俄也亮出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划分“国界”。

其实沙俄的主要目的,一直都是国界问题,只要划分了国界,他们就能合法地拥有西伯利亚等地,之所以沙俄政府敢以几百人、上千人的小规模骚扰逼着大清“妥协”,那都是因为当时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动乱的势头已经很明显了,沙俄在背地里十分支持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同时自己也出兵侵扰贝尔加湖东南地区的“布里亚特蒙古”,为的就是不断侵蚀领土。

得知沙俄要“分国界”,其实康熙的心里是不满意的,因为在他的认知中,北方的领土一直都是蒙古所有,而蒙古,又是归属大清,可除了内心上的不满以外,康熙也知道更北的地方气候十分恶劣,于是为了避免沙俄和噶尔丹联合起来让大清两面作战,康熙同意了“协定国界”。

康熙二十五年末,索菲亚公主派出沙俄的大臣、后来的西伯利亚省省长“戈洛温”带着一千五百人的使团规模,从莫斯科出发,前往“色冷格”谈判,但事实上,戈洛温这一路可谓是“小动作”不断,暗中与噶尔丹的来往十分之多,目的就是为了给大清增加压力,赢得更多的筹码。

康熙二十七年,康熙派遣索额图、佟国纲、马齐等人带领队伍前往约定地点谈判,可谁知道,大清使团因为噶尔丹对喀尔喀蒙古的开战受阻,不得不重新约定谈判地点,经过多番讨论,最终确定在了尼布楚城,这也是《尼布楚条约》名字的由来。

康熙二十八年,索额图和戈洛温展开谈判,其实这场谈判的氛围是很“剑拔弩张”的,沙俄人很嚣张地提出要以“黑龙江”为界,黑龙江以北属于沙俄,黑龙江以南属于中国,而索额图自然不可能惯着沙俄人,于是立即指责沙俄人的入侵行为,并且要求沙俄人立即撤出雅克萨、尼布楚,并且要退到贝尔加湖以北,然后以贝尔加湖为国界。

双方谈判的国界“差距”悬殊,后来还是索额图用了一计,让喀尔喀蒙古的部族“造反”,反抗沙俄的统治,戈洛温这才开始紧张,因为沙俄此时也还在欧洲开战,他们跟大清的情况也差不多,于是双方各有退步,最终确立了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东边国界,而尼布楚,则是被索额图以“便贸易之利”,让给了沙俄人。

这是一部平等的条约,只不过索额图在谈判前就先表示出了“放弃”尼布楚的态度,所以属于是消极谈判。

其次,大清在这场谈判中确实是被动谈判,如果没有噶尔丹的隐患,大清完全可以继续北伐,让沙俄人对西伯利亚根本没有染指的可能,所以这让很多人觉得,《尼布楚条约》是屈辱的,事实上,这个条约的内容并不屈辱,只是谈判的时空环境,确实不如大清人的愿。

雍正时期的第二部条约:《布连斯奇条约》。

《尼布楚条约》确定后,看似中俄之间开始和平贸易了,但大清却是不放心沙俄人,因为沙俄人对“中段”国界的划定根本就是消极的态度,加入沙俄人故技重施,那么入侵蒙古甚至打到山西之后,再说这是属于他们的,这都完全没问题,所以大清政府一直催促沙俄继续谈判中段国界。

可沙俄却是装傻充愣,他们一直在等,等到大清被“准噶尔部”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才会第二次出手。

果不其然,雍正五年(1727年),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以中国在西北军事上对沙俄存在“军事诉求”的理由,要求和中国谈判中段国界。

所谓“军事诉求”,说好听点就是沙俄不支持准噶尔叛乱,说难听点,就是沙俄以准噶尔为筹码,逼得大清同意谈判,如果不谈判,沙俄就会加入这场战争。

面对沙俄的阴险算盘,大清很无奈,虽然中段国界的商定一直都是大清最想完成的事情,但在这个时候去谈判,肯定是“被动”局面,比如当年索额图提出以“贝尔加湖”为国界,现在去谈还能有吗?

肯定是没有了,可也必须要去谈。

于是大清政府同意了沙俄这种“火上浇油”的逼迫谈判行为,而大清政府本来派出的首席谈判代表乃是大臣隆科多,隆科多对大清的领土诉求态度会更强烈些,可在谈判开始前的半个月,隆科多被雍正以“私抄玉牒”的罪名下狱,于是谈判的首席代表只能换上了驸马策凌,大臣马齐、图里琛等人配合。

策凌属于是“临时”代表,对于大清的利益诉求并没有隆科多那么了解,于是答应了沙俄的许多条件,最终也确定了以“额尔古纳河”一直向西到“沙宾达巴哈”为国界,北边归属俄国,南边归属中国,这就意味着,索额图的“底线”贝尔加湖一带,彻底成为了俄国的领土。

这条条约被称为《布连斯奇条约》,除了国界的划分以外,该条约还谈到了中俄双方的“叛逃人口”和贸易问题,而沙俄人在这些问题上小手段不断,比如他们提到会归还从中国叛逃的人口,可这其中有些人口就是沙俄自己“抓”去的,为的就是以此来指责中国的边境管理工作薄弱。

可是雍正根本无暇顾及此事了。

第三部条约:《恰克图条约》

《布连斯奇条约》,解决了《尼布楚条约》中的大清的国界诉求问题,虽然谈判的背景不是尽如人意的,而《布连斯奇条约》确立后,中俄双方还有一些“小问题”需要交接确认,于是在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六年的五月中下旬,中俄双方再次集聚在“恰克图河”附近,签订“总约”:

《恰克图条约》。

是的,《恰克图条约》本身已经没有中俄双方新增的领土诉求,而是为了彻底确定中俄东段国界、中段国界,除了领土以外,《恰克图条约》还有另外十条非领土的内容,有关于让俄国人进入北京传教的,也有关于中俄双方“叛逃人口”的,最重要的当然还属双方贸易问题。

从客观角度来说,《恰克图条约》让俄国的利益获得更大,虽然这三部条约,本身也不属于是“不平等条约”,可问题就在于,若是站在“元朝”的版图来说,这就是割地条约,虽然明清两朝对于贝尔加湖的利用已经很低了,但“划分出去”,总会让人感到不满。

所以这也是雍正《恰克图条约》被人质疑其“不平等”的根源,事实上,要如何看待《恰克图条约》的平等性,确实要从不同角度来看待。

而沙俄也因为争取到了这部分利益,在亚洲更加扎实地打下基础,如果说外交的本质是一场“零和博弈”的话,那么中俄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协定就属于是不守恒博弈,因为大清不亏,沙俄还赚,这本质上就已经不是零和了。

不管怎么说,沙俄确定这“三部”条约的手段和方法还是非常上不得台面的,只可惜大清确实被噶尔丹所掣肘了,不然的话,即便是信心满满的沙俄,必然也要挨上中国的正义铁拳。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为什么晚清时的中国,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左上角图案并关注:史壳郎

对于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点,中国足够大。

大家都知道,清王朝巅峰时期,领土面积达到1300万多万平方公里。这种规模体量,在任何时代,世界上也拿不出一二个。想侵略中国的那些西方殖民者,本身体量人口就不多,想完全占有这些土地。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儿,当然了如果没人住那也是无用。别人甚至可以直接占领了。所以这就涉及到第二点。

第二点,中国人口足够多。

中国自古以来基本上人口在世界上的排名除了个别战乱年代之外。大都能稳居世界第一。在清末期的时候中国人口已经达到4亿以上了。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5%以上,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要知道当时的世界超级大国英国人口至到清朝灭亡时也不过区区4000万。可以想象,在此规模下任何一个殖民者想单独吞下中国。都会犹如蛇吞大象,压根吞不进去,何况各殖民者之间本身在华利益各不相同,也是互相制衡的,谁都不希望另一方把中国这块大肥肉被别人独吞!当然,人口多,若分布均匀一点就更好了。当年外东北地区之所以能轻易的割让给沙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那里人口过于稀少。

第三点,清末中国国力尚可。

正所谓瘦死骆驼比马大。依托中国庞大的国土和人口。这么大的基数摆在那,中国再穷,只要不是作死瞎折腾,总体国力放在世界上仍然是可观的。就如现在的印度,基本上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但总体国力放在世界上来说仍然不弱。所以清朝末期中国政府依托这种国力,哪怕科技等严重落后,他仍然可以通过金钱等手段得以维持一只可供使用的军队!假若不是慈禧老佛爷为首的满清贵族保守软弱,换做是一位有作为的铁腕统治者实行制度等变革的话,中国完全可能在清末实现中兴,彻底改变中国历史命运。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凝聚力足够强。

大家都知道印度,稍微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印度那么广阔的面积和众多的人口却仍然被英国殖民了两三百年。为什么呢?别的原因我不多说,但众多史学家公认的一点就是,那时候的印度次大陆没有形成自己统一的思想文化,没有足够的民族凝聚力是造成印度被英国殖民那么久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在这点上却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基本就是儒家思想统治史。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思想传了那么多年。在中国仍然掀不起多大波澜。可见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历史长时间在世界上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更是造就中国人无与伦比的民族自豪感,虽然清末的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认识到中国并非还是那个心中想象的天朝上国。但是每一个有自尊心的华夏儿女,无不希望中国能恢复祖先的荣光。所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那一刻起,使每一个有民族认同,有自尊的中国人为中国强大,统一而前赴后继!其中义和团运动和后面一系列的革命之所以产生,不能不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跟这些有关。西方列强也是通过义和团等运动,认识到中国人这种潜在的又根深蒂固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从而彻底放弃了完全殖民中国的想法,因为这样代价太大太大,得不偿失!后来的日本侵华战争失败就是明证!

当然,除了以上四点,还有很多的外在因素,比如当时的西方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之间战争也是不断,并不可能完全把心思放在中国,以及各西方殖民者离中国距离太过遥远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赋述了,如若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或意见,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为什么俄罗斯从不承认被蒙古帝国占领的近三百年是信史

因为俄罗斯是把自己当做西方文化正统的传承者,所以会把东方的蒙古帝国对俄罗斯的统治视为侵略者。信史的意思是较为翔实可信的史书。也指纪事真实可信、无所讳饰的史籍。先讲一下蒙古帝国对俄罗斯的统治:蒙古帝国是西方史学家的一个概念,1206年铁木真建立了大蒙古国,号称成吉思汗,这是蒙古帝国的开始,此后蒙古帝国横扫欧亚,成吉思汗分封诸嫡子和兄弟,蒙古高原东部分封给了他的5个弟弟,西部分封给了他的三个嫡子,西道诸汗国逐渐形成了四大汗国,加上蒙古大汗直接管辖的被视为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家族)公产的中央汗国(中央兀鲁思),大抵是九个大的汗国(兀鲁思)。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后,作为成吉思汗嫡子们的西道诸王对蒙古大汗的争夺就日趋激烈。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开始了对蒙古大汗的争夺战。西道诸王主要支持阿里不哥,儒家化和汉化程度较高的东道诸王普遍支持忽必烈。尽管在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但是支持阿里不哥的窝阔台汗国却拒绝承认忽必烈的“蒙古大汗”之位,蒙古帝国分裂,四大汗国后来在事实上纷纷取得了独立地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元朝正式建立。元朝与四大汗国之间还相互有攻伐,1303年元成宗与蒙古诸王达成了共识,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内部的争斗会摧毁蒙古帝国的基业,于是四大汗国重新在名义上承认元朝皇帝为“蒙古大汗”,但是此时的元朝也仅仅是个宗主国而已。

公元862年以东斯拉夫古罗斯部族为居民主体的留里克王朝建立,后来占领基辅并迁都基辅,基辅罗斯(862年-1240年)建立。基辅罗斯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母国,古罗斯部族后来也分裂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三个支系。11世纪中期,基辅罗斯分为了十八个公国,后来陷入了封建割据。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时就多次西征,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基辅罗斯灭亡。1242年,拔都所在的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系的兀鲁思(汗国)被称为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蒙古四大汗国之一)。术赤的次子是拔都,术赤的长子鄂尔达自知能力不及这位弟弟,就把汗位继承权让与了拔都,钦察汗国政治中心位于今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地区,首都为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拔都的13个兄弟在汗国内都有世袭封地。1246年,此时原来的基辅罗斯被分为了三部分,除了西北的诺夫哥罗德公国保持独立外(但是仍需要向钦察汗国缴税),罗斯各公国的大公都对钦察汗称臣,乌克兰地区由钦察汗国直接统治,而东北罗斯诸国大公需要定期去萨莱城,需要向钦察汗国缴税和提供兵源,双方属于封臣与汗王的关系,此时钦察汗国的归蒙古帝国的大汗,所以此时罗斯的最高统治者可以说是蒙古大汗。钦察汗国对于当时的罗斯各公国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不让其中的任何一个强大。

到15世纪时,钦察汗国先后分裂出了喀山汗国、西伯利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克里木汗国等独立汗国,其余部分由钦察汗国直接管理被称为大帐汗国。莫斯科以前是东北罗斯的一个边陲小镇,后来逐步发展了起来,1283年莫斯科公国正式建立,后来莫斯科公国取得了替钦察汗国向东北罗斯各个大公国征税的权力,在蒙古人的支持下逐渐在东北罗斯各大公国中强大。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击败钦察汗国分裂后的大帐汗国,彻底摆脱了蒙古帝国对其长达240年的统治。此后莫斯科公国逐步兼并其他东北罗斯公国,并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钦察汗国分裂后形成的诸多独立汗国的统治,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国家形成。1502年,在莫斯科公国、奥斯曼帝国和克里米亚汗国的夹击下,在该年克里米亚汗国出兵萨莱,大帐汗国(1466年-1502年)瓦解。1552年,喀山汗国(1438年—1552年)被沙皇俄国消灭兼并。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国(1459年-1556年)被沙皇俄国吞并。1598年,西伯利亚汗国(1460年—1598年)被沙俄吞并。在1783年,克里米亚汗国(1430年-1783年)被俄罗斯兼并。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的统一和崛起,与之相伴的就是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钦察汗国的衰落和被俄国的兼并。

回答问题,为什么俄罗斯从不承认被蒙古帝国占领的近三百年是信史?因为俄罗斯是把自己当做西方文化的正统传承者,所以会把蒙古帝国对俄罗斯的统治视为侵略者。自从俄罗斯被蒙古人统治了这200多年,西欧的欧洲人就开始带着有色眼镜看俄罗斯了,其实俄罗斯人是正宗的欧洲人。钦察汗国的居民成分复杂,汗国的人口主体其实是钦察人、土库曼人、保加尔人、花剌子模人等,作为征服民族的蒙古人数量很少,蒙古帝国的蒙古人不过就是百万人口,钦察汗国的蒙古人也就几万。所以当时作为钦察汗国藩属的罗斯各公国人与蒙古人混血的情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蒙古人的制度、作风等却影响了俄罗斯,受蒙古人和东罗马帝国的影响,俄罗斯帝国的封建中央集权与西欧的差别明显,并且俄罗斯帝国也更具扩张性。

俄罗斯史学界对蒙古人的统治多有贬抑,视蒙古帝国为侵略者。原因就在于俄罗斯是把自己当做西方文化的正统传承者,历史上的俄罗斯以第三罗马帝国自居。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被突厥人的奥斯曼帝国灭掉,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在沙场。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在1473年嫁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罗马帝国国徽中双头鹰图案被放进俄罗斯国徽中,并且索菲娅·帕列奥罗格的儿子瓦西里后来继承了莫斯科大公之位,从此俄罗斯便以第三罗马帝国自居,1547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沙皇俄国正式成立。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也开始逐渐分裂为东西两派,公元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东罗马正教会形成(东正教),西部意大利罗马为天主教。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灭亡,在人口和影响力上,俄罗斯正教会逐步取代了希腊正教会的地位。综合以上因素,俄罗斯都认为自己是西方文化的正统传承者,所以对东方蒙古帝国曾经的占领和征服是极为感觉不爽的。

为什么有人说俄罗斯不太重视发展海军

作为当今世界唯一一个有能力并且敢于对美国支配全球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俄罗斯是实际意义上的世界大国毋庸置疑。二战后,前苏联军队总人数达1100万,拥有坦克15000多辆,飞机12000多架。继承了很多苏联老本的俄罗斯实力同样强大。苏联领土范围横亘两大洲,约占全球的六分之一。

但这么大的国土面积,可利用的出海口非常少。因为前苏联(包括现在的俄罗斯)国土纬度非常高。以苏联为例,苏联地处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全国有58%的国土位于寒带,有20%的国土处于北温带。俄罗斯大同小异。看似北边有一侧很长的海岸线,实际上北极地区常年封冻,真正可利于航行出海的不多,著名的只有圣彼得堡,海参崴,摩尔曼斯克等。

所以从沙皇俄国时期开始,传统上的俄罗斯都是越过乌拉尔山脉东扩张,中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都是它广袤的土地。所以才有了清末,俄国趁火打劫我国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前苏联(俄罗斯)和德国一样,都是注重陆战的国家,因为可使用海洋面积少,港口少。在二战期间苏联当时没有必要大力发展海军,当时苏联的主要对手是同样陆空军空前强大的纳粹德国,德国的主要精力也是陆军,而且双方的战场主要是东欧平原。苏联兼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算是勉强和外海扯上关系,其他基本上不用动用海军。斯大林把主要精力还是投放到了对抗纳粹德国装甲部队上。

而且前苏联(俄罗斯)是在大国中,唯一的能源、原材料、粮食都能自给的国家。不需要海外贸易,也就不需要保护海外航道的远洋海军。这点虽有点牵强,但仍然是其没有大力发展海军的客观条件。

俄国是陆上强国,鉴于传统和发展这么多年的底蕴,现在的俄罗斯海军力量也弱于陆军。

再加上近几年俄罗斯军费有限,大型水面舰艇建造成本高,一直没有有效大规模地发展海军。

所以,俄罗斯不太重视发展海军。【小成】

关于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2/9885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