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撤退比进攻更难吗

中越战争我军撤退比进攻难多了,让人一言难尽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战争中,撤退比进攻更难吗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我们不建议撤退英文翻译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如果外资企业撤走了,那我们怎么办
  2. 战争中,撤退比进攻更难吗

如果外资企业撤走了,那我们怎么办

最近的确有这样的传闻,我是这样理解的:

1、存量外资撤走可能性并不大

外资进来中国投资,并不是因为中国风境优美,人洁地灵,而是一家外企在国内投资,会受到很多政策方面的支持,那是国外政策无法比拟的。此外,中国人有勤劳吃苦的优良传统,能加班,对员工间关系处理,比国外要强,至少没有工会之类的组织,搞事情的动作比较少。此外,外资生产的产品,有很大占比就在中国市场消化,在国内设厂直接销售,能省下不少关税等不必要的环节。总体来说就是来中国投资能赚钱,而且赚得比在本国要多,真香!如果没有必要,没有资本家会与利润过不去,撤走的可能性并不大。

2、增量外资正在观望

增量外资之所以观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社会舆论的担扰,因为他们并未进入中国,并没有产生利润,对经营前景的考虑占比会更大。目前来说比较出名的外资是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属于刚刚进入后就出现卫生事件的外资,最近美股涨得欢啊,工厂老早就复工了,目前国产化比例还只有30%不到,随着后续国产化的程度提高,成本还能下降10%,妥妥的赚钱。而且还考虑关闭美国工厂裁员75%,美国本地最快要5月4日复工。这样一对比,连美国资本家都看好特斯拉的中国超级工厂,资本是才不看你在那里投资,能赚钱股价就只有上涨了。真香!

3、作为外国政要,当然不希望本国企业大量外流

如果本国外企大量外流到中国,会对本国经济带来严重恶果,比如失业率,这些都是社会的不安稳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严禁本土企业外流。可是在本土生产,很多优势也没有中国强,产业链也没有完整的配套,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低,社会发展缓慢。

总结:

金钱永不眠,只要资本家发现高利润的机会,他们会不择手段的尝试,直至这个机会消失为止。目前中国正在提供这个机会,所以外资撤走的可能性不大;当然,对于外资所属地国家,永远都不希望自己的企业在国外落地生根,作出限制也是正常的,但有人会听吗?

战争中,撤退比进攻更难吗

1937年11月9日深夜,奉令撤退的第17军团部和直属队,在南翔至昆山的公路上,遭到日军偷渡苏州河实施的突然袭击,军团部警卫连死伤殆尽,军团长胡宗南仅以身免。同一时间,第19集团军总司令薛岳的座车也遭到日军机枪扫射,司机和卫士身死,薛岳跳车隐蔽到一条河沟里,总算幸免于难。

这两位高级将领的死里逃生,足以说明国军在上海大撤退时的混乱不堪,而从此以后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胡宗南和薛岳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险境,毕竟前面有团、旅、师、军等各级司令部,怎么着也不会让军团部和集团军总司令部这样的高级指挥机关,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这是有违军事常识的。

撤退不难,就是撒丫子朝后面跑呗,难的是“全身而退”!所以不要误解“撤退比进攻更难”这句军事俗语的真正含意,它指的是部队在决定撤出战斗时,如何有序、迅速、完整地实施撤退行动。尤其是在战线胶着的情况下,怎样顺利地脱离战场、不因敌人追击而遭遇严重损失的“敌前撤退”,组织起来则更为困难。

所以胡宗南和薛岳遭遇的危险情况,就是因为国军在淞沪会战后期的撤退,活脱脱成为了撤退行动的反面教材,数十万大军的敌前撤退,由于组织不力和混乱无序,演变成为一场乱糟遭的“大溃退”。最终的恶果是,国军在撤退时的损失,几乎跟之前的战场伤亡持平,同时也失去了依托“吴福线”国防工事继续抵抗的能力,这是非常可惜的。

其后的南京保卫战,也是因为唐生智指挥无方和部署不周,造成南京守军在总撤退令下达后,有的没有接到命令,有的没有渡船,有的盲目突围,有的藏匿城区,进而造成了惨重的损失,仅被俘后遭到屠杀的士兵就有数万人,而整个南京保卫战的伤亡都没有这么多。充分说明了撤退组织的重要性。

南京保卫战的历史细节,之前多有着墨,本篇主要介绍下淞沪撤退出现的问题。

一、撤退的时机选择错误。

“八一三事变”爆发一个半月以后,到1937年9月底,随着日本陆军大举增援,战场局面已对中国军队日趋不利。到10月中旬,淞沪战场的日军已有9个师团又2个旅团的兵力,且掌握着绝对的空中、水面和地面炮火优势,中国军队虽然建制部队很多,却是基本在用生命填补火力弱势,许多部队已经打残了。

这个时候最正确的选择,是在战线尚处僵持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却,避开日军的海空优势,撤至太湖两侧的坚固工事重新组织防御。但是老蒋朝令夕改,先是在幕僚的建议下决心撤退,后又想继续坚守上海以吸引“国际观瞻”,不仅使前线部队发生混乱,也错过了有序撤退的最佳时机。

及至11月初日军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杀向淞沪守军的侧后时,战场局面已不可收拾,老蒋此时才下令全面撤退,可惜为时已晚。

二、撤退的组织特别混乱。

中国军队从浦西向苏州方向撤退时,青浦、南翔到昆山一线,河汊纵横水网遍布,只有一条公路可供使用,并且从青浦到南翔的苏州河大桥,也被日军飞机炸断。那么几十万大军一夜之间全部涌上了这条公路,怎么可能不乱?本来国军中军官对部队的掌握能力就很弱,一旦官兵争先恐后开始逃跑时,部队就彻底失去建制放了羊。

另外国军在淞沪战场上的指挥体系又非常臃肿,顾祝同(代)第三战区以下,有陈诚、朱绍良、张发奎三个“兵团”,兵团以下有集团军有军团,再下面还有军、师、旅等单位,层级特多。再加上老蒋的胡乱插手指挥,撤退时完全没有统一有效的指挥,各部队为了免遭日军合围,只是一味西逃,当所有的部队都这么想时,公路早以拥挤不堪阻塞难行。

简单想想就知道,70多万中国军队,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才从四面八方赶到上海参战的,现在一夜间想全部再撤出去,怎么可能?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和细致的安排才行。

三、撤退时没有安排有力掩护。

敌前撤退应该是要事先安排好,以有力一部监视和阻击敌人,然后各部队交替掩护撤出战场,然而整个第三战区,除了留下88师一个营在四行仓库坚守外,没有任何一支师级或者旅级部队,承担起有力阻击敌人的任务来。那么几十万大军背向敌人撤退时,极易遭到追击和火力打击,敌人一冲出现伤亡后,部队更加混乱。

日军“上海派遣军”发现中国军队实施战略撤退后,组织了几支小规模的挺进部队,从青浦以西一带,北渡苏州河对南翔——昆山公路实施突击,顿使国军各部混乱更甚,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其实日军的追击和截击部队并不多,如果各级指挥官从容部署殿后部队,掩护大部队有序撤退,本来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第36师师长宋希濂愤怒地回忆道:“这次撤退十分混乱,这么大的兵团,既不能进行有组织的逐次抵抗,以迟滞敌军的行动,又无鲜明的退却目标,造成各部队各自为政,拼命地向西逃窜。战场统帅部,对许多部队都不明白其位置,遂使敌军如入无人之境”!

宋希濂没好意思直接怒喷老蒋,但是显然,对顾祝同糟糕的指挥能力充满蔑视,这个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确实有点草包。

四、第二线防御阵地没有事先准备。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斥巨资沿太湖两侧构筑了所谓的“国防工事”,有无数钢筋混凝土的碉堡和大片的战壕,组成了完善的防御体系。如果早做安排,可以让最先撤下来的部队迅速进入到这些国防工事内,依托坚固工事阻击日军,同时也可掩护大部队安全撤往南京方向。

然而由于组织和协调不力,当先头部队到达这些国防工事时,甚至连碉堡的钥匙都不知道在谁手里,眼见后面的败兵潮水般而来,部队又缺乏有力的指挥,于是也加入了逃跑的行列。如此你跑我跑大家跑,吴福线和乍浦线国防工事瞬间成了摆设,许多部队一口气退到无锡和南京,相当一部分直接撤到了皖南,期间损失巨大。

军迷们都应该看过新旧两版的电视剧《雪豹》,一部半神不神的抗日剧,其他的不论真假,有两件事情倒是真的,一是周卫国在率部撤退途中,发现另外一支小部队情况有异,抓起来一审果然是日军渗透分队。这帮鬼子混在撤退大军里袭击要害单位、制造混乱、或者给天上的日机指引目标,让国军的撤退更加乱七八糟,只不过能够被国军识破和抓获的,真心寥寥无几。

其二是当周卫国得知,后面尾追的敌人只是日军一个中队时,气得破口大骂:“TMD,十万人被一百个人追着跑”!听起来有些不可理喻,而不幸的是,事实果真如此。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越战争中,我军撤退时为何比进攻还难 原因一言难尽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2/9612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