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王阳明心学的利弊有哪些,以及为什么不建议学心学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为什么王阳明晚年会批判佛道两家,他的心学是有什么缺陷
缺陷太大了,心学在主流学界根本上不了台面,民间对心学倒是有很多意淫,比如一生俯首拜阳明,还有《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对王阳明的推崇。为什么心学在主流学界不受待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学是形而上学,根本就不适合世俗化,世俗化的结果太可怕,容易走歪路,明朝就是最好的例子
心学根本就比不上道家和佛家,甚至连儒家都比不上,具体原因我下面会分析
先看一下明朝遗民对明朝灭亡的总结,很多遗民都认为明朝的灭亡离不开心学的兴起: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3,《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说到底很多人都觉得心学只会谈心性,但在具体生活中到底应该怎么做,王阳明却一个字都没提,以至于到明朝中晚期心学走向歪路,就是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从心所欲不管规矩,发展到最后整个社会道德急剧滑坡,忠义廉耻全都没了,还迎来了性解放,明朝后期的春宫图,小黄书是最多的,大名鼎鼎的《金瓶梅》就是出自这一时期,这本书也反应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状况,全书没一个好人,社会腐化可见一斑,最后明朝灭亡的时候官员们在忙着敛财站队,老百姓在造反,没有几个人心疼。对比宋朝灭亡时的崖山之战,明朝时期的读书人比宋朝的骨头软多了
最后说一下自己的分析,中国三大宗教,世俗化最成功的就是儒教,就是教你怎么做人,怎么求取功名,成为人上人,虽然很多人嘴上骂儒家,但他们的身体却在不自觉的按照儒家的意思去做,儒家对中国人影响最深,我就不多说了。道家是离世俗最远的一个宗教,道家有一点和心学很像,就是大谈无为不谈实际,也属于形而上学,历史上道家也走过歪路,魏晋时期一大帮才子全都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一天到晚就是坐而论道不干正事,把无为理解成了啥事都不干,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不过道家还算是有觉悟,知道自己不适合世俗化所以就不传道了,乱世的时候就出来帮帮忙,盛世的时候就归隐。再看佛家,佛家是包罗万象,什么都讲,不同的经书对应不同层次的人,你有什么样的觉悟就看什么样的佛经,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说了这么多大家也看出来了,儒教成为国教不是没有原因的,它符合人性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心学直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王阳明批判佛道两家的时候显然高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他以为所有人都能领悟到他心中所想的那个“心学”,他更不会想到他的心学居然走上了歪路,很多人说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心学的功劳,你也不看看那人是什么段位,同样一本书,有的人看一遍就能领悟,有的人看到死也领悟不了还容易走火入魔,说到底心学根本就不适合世俗化
好的宗教它一定是普世的,它可以让普通人一看就懂,而不是只有一大堆道理让人看的云里雾里,类似论语它可以直接告诉你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人做事,怎么学习,怎么交朋友,怎么对待尊长,告诉你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还有地藏经它可以直接告诉你做哪些事会有好报,做哪些事会下地狱,这些宗教都有一套行为准则告诉普通人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就是心学最大的缺陷,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没有一个正向的衔接,你怎么做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对心学的理解,你解解错了也不会有一个行为准则对你进行约束和纠正,正是因为没有约束,所以更容易走歪路,这也是心学最诟病的地方,只谈道理不谈实际
阳明心学 糟粕
1、强调“知行合一”,知道了就要去行动,不然不能算真知道。影响了后世人们做事的方法,要学会脚踏。实地。
2、创建了“阳明心学”,丰富了晚清社会的思想,解放了人们当时的封建思想,为瓦解封建社会作出了一份力量。
缺点:
1、“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人心为唯一出发点,他的出发点有失偏执。
2、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
王阳明的心学是否被过誉
王阳明的心学有很多内容,最有趣有名的可能是“知行合一”。它对我们现在依然有指导意义。我分享一下我的理解,未必符合原意,仅供大家参考。
以前有说“知易行难”,知道是容易的,做到很难。就像戒烟,谁都知道烟草对身体不好,但是抽烟的人还是很多,知危害而难以付诸行动。
又有说“知难行易”。别人再怎么教你骑自行车,理论掌握一大通,不如自己上去亲自骑一下学得快。
王阳明说,不是知易行难,也不是知难行易,是知行合一。
什么意思呢?
还是从上面两个例子谈谈吧。
戒烟的例子。你怎么知道烟草不好呢?别人告诉的,前人的知识。可是仅仅知道(知),没有亲身体验过抽烟带来疾病的痛苦(行),自己就抱有侥幸心理,再加上缺乏执行的毅力,所以这样的知没有起到指导行为的作用,和不知差不多。
骑车例子虽然看着和戒烟例子不同,其实也仔细一想是差不多的。
知的获取一般来自于行,反过来再指导行。缺乏行的实践,从别处获得的知识,得到轻易,执行却很难。这不是真正掌握的知(真知)。
是不是学到所有的知识都必须从头实践一遍,才算真正掌握呢?不是,也不可能。有个现成的例子:王阳明本身也是文官,放下兵书就能上战场,战无不胜。他是怎么做到的?
我相信,当他看兵书的时候,绝不是随随便便地看,哪怕倒背如流也是不够的。一定是设身处地假象,在某种场景,自己是敌人怎么办,有哪些进攻办法,这些进攻方法会有哪些迹象,自己怎么判断对方采用哪个办法,自己能有什么应对,打不过怎么拖,打得过怎么打……只有把各种情形都想透了,才能掌握打仗的精义,而不是纸上谈兵。因此他才能在从没带兵打仗,敌众我寡的极端恶劣情况下,扭转战局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代军事家。
这样的知,虽无“行”之名,但有“行”之实。
我们既要重视知识的获取,也不要轻视实践。现在很多知识得来容易,但是要亲身体验,才能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实践的时候也要重视提炼出背后的道理,根据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来更好的完成工作。知道的知识,就应该贯彻执行,不要因为懒惰或者其他外界原因而懈怠。不能改变行为的知识都是没用的知识。
这就是知行合一。
哲学最大的意义就是,它是普适的。虽然心学诞生于几百年前,但是它的思想在现在依然非常有价值。只要有价值的,都应该学习,这也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利弊有哪些
1、王阳明的"心学"思维方式有点像现象学,只不过在现象学的悬置下,儒家的伦理还有根基吗?所以,心学逻辑演化到极致,必定是反儒家的。朱陆之争,正在于此。所以孔子、孟子的语言是道德论断式的,而非逻辑推理式的。
2、阳明心学解读《大学》,朱子也解读《大学》,觉得朱子解读《大学》要比阳明正宗很多。阳明的格竹子,纯属对朱子"格物”的误解。阳明虽也辟佛老,其思维方式却完全是禅宗的,只是勉强与儒家之礼靠拢。阳明心学,实为儒学之背叛。其自创学说可以,只是不必顶着儒学的帽子,如此,反而瓦解了儒学。今日之新儒家,亦是挂羊头卖狗肉。儒学的生命力何在?不从众,提倡精神贵族,同时呵护常人的平庸需求。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心学以"致良知”提倡"人皆可为尧舜”,实则降低了圣人的标准,道德反而滑坡了。
3、古儒,某种意义上是贵族。而贵族,其意义在于,足够的金钱保证其有足够的自由闲瑕来从事高等的精神活动,其生活方式足以为世人楷模。只是儒家思想中,无政体论思想。“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无道,却没有以道改邦的思想资源,独善其身之时,难免释儒不分,心性之学遂生。心学之症结,正在于此。古儒而至宋明儒而至新儒家,其政治视野愈下,其因也在此。
关于王阳明心学的利弊有哪些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2/12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