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怎么剃发,他不怕理发师趁机行刺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代人真的从不剪头发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清朝皇帝怎么剃发,他不怕理发师趁机行刺吗,以及晚晴同款发型怎么弄好看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清朝军队打仗时辫子怎么处理
  2. 怎么在短时间看清一个人
  3. 清朝女性的旗头是自己的头发吗你怎么看
  4. 清朝皇帝怎么剃发,他不怕理发师趁机行刺吗

清朝军队打仗时辫子怎么处理

提这个问题的兄台,压根就不了解清朝的辫子,你以为清朝人的辫子都是影视剧中的瓜瓢型,只剃一个额头,剩下的地方全给你留辫子?

这就大错特错了!至少在清朝前期,满洲人的头发是极少的,我们号称他为“金钱鼠尾”。

这种发型几乎是将整个头发全部剃光,只留下后脑勺部分一个铜钱大小处的头发,然后编成的辫子要细到穿过铜钱中间的空,从外形上来看就跟老鼠的尾巴一样,因此被称为“金钱鼠尾”。

除了我们的史料记载,根据1644年在清军入关时,正好在北京旅居的日本商人竹内藤,后来写了一本书名为《鞑靼漂流记》,在书中详细描绘了满洲人入关后的发型:“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

可以说,金钱鼠尾的发型,基本就是剃光头了,因此,清朝入关后不久在全国推广的剃发令,受到了汉人的强烈反抗。

在1645年顺治皇帝不得不发布严格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

这场由头发引发的反抗,不久就结束了,1647年清政府还公开声称“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虽然相对于现代人的短发,金钱鼠尾的发型很难打理,但是在古代,这种发型其实已经是最好打理的。

中国古代一直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法,是将头发与孝道捆绑在一起,而孝是古代最重要的品德,只有不毁伤头发,才能算是孝顺。

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人们要是剪发都需要挑一个黄道吉日,即使这样,剪下的头发也要特别处理一下,比如收藏起来或者是烧了,以示对父母祖宗的尊敬。

当然,这个剪发绝对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剪发,只是修修型而已,大多数情况下,男人的头发都是“长发及腰”。

由于人在未成年之前都是不剪发的,一直到成年行弱冠之礼后,才可以把头发盘上,然后带上帽子。

为了不让头发太过飘逸,古代的男人往往也需要一些方式将头发扎起来,但是总体来说,特殊情况下,披头散发是避免不了的,如果是打仗的话,更是要命。

除了头发,在服饰上,传统中原汉人的服装也不适合打仗,比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组织了胡服骑射改革运动,让赵国人模仿胡人的服饰,目的就是为了让赵国人也能跟胡人一样骑马。

可以说,讲礼仪这一套,大多数汉族中原王朝都十分在行,但是打起仗来就不行了。

北方的游牧民族,每天都是骑马射箭,如果也像汉人一样留着长发,想必会很麻烦,比如你骑马的时候,由于速度过快,头发散了,披头散发绝对影响时间,搞不好就“翻马”了。

相对于大多数的游牧民族,女真人实际上是渔猎民族,游牧主要是放牧,而渔猎是靠打渔和狩猎为主,因为东北是“白山黑水”,打渔和打猎都有充足的资源。

然而无论是打渔,还是进山打猎,大多数环境都阴暗潮湿,头发绝对是一个让人很麻烦的东西,潜水后不容易干,进入森林后,有跳蚤一类的东西跳到人的头上,让人难以忍受。

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女真人逐渐发现,留一个小辫子既保住了头发,又方便野外行动,所以,女真人的发饰最终就形成了“金钱鼠尾”式样了。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自然是长发飘飘更带劲了,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俊男,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飘逸,出场自带仙气,披头散发的打铁,一边冒汗,一边散发着热气。

甚至有的人干脆直接吃五石散,让热气由内而外,好让头发飘起来。

但是这种美学也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看,一到近了就会发现,随着飘逸的长发飘来的还有味道。

相比之下,金钱鼠尾的发型那是真的很丑,我们看的清宫剧,其实都是美化过的形象,如果要看韩国人拍摄的《南汉山城》,就可以看到,女真人的发型是真的彪悍,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当然,除了不好看之外,金钱鼠尾的发型还有很多优点,比如很干净,便于打理,如日本人所说的那样,不管是当官的还是不当官的,大家都留一样的发型,无形当中还消磨了人的等级差距。

当然,随着清朝统治秩序的稳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越来越重,对于头发的信仰也越来越浓厚,清廷逐渐放宽留发的比例,老百姓的头发也越来越多了。

到乾隆去世的时候,清朝百姓的头发已经发展到四个铜钱大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掌心,留出的辫子跟猪尾巴一样粗。

到咸丰帝即位后,老百姓蓄发的速度加快,蓄发面积超过整个头部的一半,只有一个大额头需要剃,被人称为“阴阳头”,扎出的头发相当于蟒蛇一样粗。

随着头发的增多,打理起来也很麻烦,不仅要梳洗干净,还要扎成大辫子,清朝时期的理发匠堪称技术工种,剃头刮脸已经成为老百姓离不开的行业了。

在这样的时候,清军再到前线去打仗,就丧失了入关之初的精神小伙气息,为之一变成了很土的大辫子,实在是不方便。

当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头发希的人可以把头发盘到头顶,头发厚的人会把辫子系到腰上,也有一些猛人,直接把头发盘在脖子上,然后用嘴叼住。

不管怎么说,有辫子都是打仗时候的软肋,那种被人薅住头发的滋味,想想都觉得疼,一旦被人薅住,估计只有放弃抵抗了。

所以,清朝晚期的人打仗专薅辫子,久而久之还形成俗语“被人抓住小辫子”,形容被人抓住了把柄,如今已经没人留辫子了,但是这句话却依然流行。

关于清朝的辫子,鲁迅先生是有着深刻的理解的,在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鲁迅还多次对辫子进行了描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重新读一读这篇中篇小说。

怎么在短时间看清一个人

请他吃饭,多请几次,看他如何回应。首先,人要交集,交集才会产生认知,也只能在交集中对对方的行为产生深刻理解。

原来认识一个人,表面上看,挺好。他的表现也很社会化,随性,义气,能说到一起。这是深交必要前提,但前提只是入口,交朋友就像入洞探险,里面是安全的,还是别有洞天,还是危险,要进去,只有进去了,你才知道。

所以我决定请他吃饭,交个朋友。

我请他吃了十多次,从大排档到夜宵摊再到星级酒店。每次吃饭,喝点酒,然后就开始一如既往的吹牛聊天。

我总结了一下,他喜欢忆苦思甜,喜欢回顾过去的辉煌,有没有辉煌另当别论。如果他有过不能为继的辉煌,说明这人老是盯着往事看,盯着一个爆发点回味,他极有可能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机会主义者往往缺乏良知,因为机会主义者就像草原的野兽一样,逮住机会才能活命,所以他们一般会利用任何情况来谋利,而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具有远见和规划?

机会主义者最大的问题在于:当机会没有的时候,就会饿死,但为了活下去,他们可能做出违背道义和良知的事情。

据我所知,当时他从事的工作,月薪只有3000,有时候还不到这个数。在大城市里生活,这种收入,估计塞牙缝也不够,何况他还有老婆孩子,然而他一直自得其乐,拿着微薄的收入,谈着高尚的理想,这个价值取向有问题。

我觉得,高尚的谈资,不管是吹牛还是咋的,你先要有高尚的资本。坐在一起吹牛可以,但不能太脱离实际。

因为我总是请他吃饭,每次几百上千不等,他也过意不去,就请我吃饭,在他家里。一个火锅,一盘青菜。去的时候,我给他小孩买了一袋子零食,饭不能白吃啊。

吃饭的时候,我们再次吹牛,他说他想做个项目,涉及到编程方便,而我以前就是做程序开发的。我不动声色的听他说完,他的思想就像别人问:我想做个操作系统干掉微软应该怎么做?他说他懂用户需求,云云。

我当时就觉得这小子废了,很多人,有技术的人,有技术的公司,都能做个操作系统,但是取代微软简直不可能。

这个就是一个拿着3000元工资的男人,跟我谈的高尚理想。

这反应了他的一个问题:不切实际。

后面我们就很少来往了,原因上面说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的生活没有方向,他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要做什么,人生的路上没有明确的动机,全凭想象,全凭道听途说的肤浅经验,这肯定不行,而我是一个方向感极强的人。

所以,根据我的经验来看,当我们要去尽快认清一个人的时候,就应该跟这个人发生交集,交集中你们会互动,这就像入洞探险,光凭一个洞口无法判断洞里的情况,只有进去才知道。

如何在短时间内看清一个人,并没有具体的方法和路径可循,唯一的,你要跟别人交集,带着明确辨识的目的去接近他,行就做朋友,不行就各自安好。

清朝女性的旗头是自己的头发吗你怎么看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服饰和发饰的要求尤为典型,也是历朝历代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因为近年来影视剧对清朝女性的渲染,也让很多人对于清朝女性的发式产生了兴趣,很多人有个疑问,那就是清朝女性的旗头是自己的头发吗?

清朝女性以及清朝后妃的旗头在清朝初期和中期只是盘在脑后,而且都是使用女性本身的真头发梳成,但是随着推移,发展到清朝后期,盘梳的位置向头顶发展,为了美观,旗头只是为了装饰,并不完全是自己的头发,开始加入一些假发,是真发和假发的结合。

软翅头

软翅头是清朝初期后妃的基本发式之一,努尔哈赤时期,清朝已婚女性一般把辫子改成挽发髻,也叫上头。皇太极即位后,进行了很多改革,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很多发展,各种冠服制度也完善了起来。

为了配合清朝初期的朝冠制度,清朝女性特别是后妃们把本人的真发全部梳到头顶上,然后把梳在头顶的头发分成两缕,留下的两缕头发大约长三至五寸,最后呈八字型垂在脑袋后面,这就是软翅头。

清朝初期的孝庄文皇后留下了很多珍贵画像,从画像可以看出,这期间的发饰更多的是辫氏盘头,编结成辫子,盘于脑后,其中并没有配饰,很简单,方便行动,这种叫做软翅头,同时也是小两把头的原型。

小两把头

小两把头也是清朝初期后妃的基本发式之一,是软翅头的再次创新,小两把头还是和软翅头不同的,不同点在于小两把头是把原来垂在脑袋后面的头发逐渐变成横卧在头顶,小两把头其实就是把真头发梳在头顶上,用绳子扎紧,然而将扎紧的发束分成两缕,在头顶的左右各扎一把,就像横在头顶的两个小角,因此被称为“小两把头”。

小两把头的形状更像一把如意横卧在头上,所以又叫如意头或者一字头,但是小两把头是有缺点的,因为这是真人的头发梳起来的,几乎挨到耳根,发髻很松垮,稍碰就容易散,所以并不能承担一些金银或者翡翠等美丽发饰的重量,并不能满足女性对美的追求。

两把头

两把头是清朝中期以及康雍乾时期女性的基本发式之一,同时两把头是清朝女性发式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最经典的发式。

清朝中期,大清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稳定,各地的名贵首饰和贡品持续不断进入后宫,刺激了后妃们追求美的心理,同时为清朝女性的旗头发饰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因为小两把头的发式很低垂,并不能承受重大的珠翠饰品,因此当时的清朝女性开始了对原本低垂、松散的小两把头进行了改良,这种情况下两把头应运而生。

相传两把头是孝全成皇后创作,两把头的发式是将头发全绾在头顶,用绳子分成两把,长约3寸到5寸,成八字形垂在脑后。一般最流行的是高高的发髻,再将后面的一些头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颈上,使脖颈更挺直,如果配上旗袍,花盆鞋,更加能凸显女子体态婀娜端庄。

大拉翅

大拉翅是清朝晚期女性基本发式之一,这种发式其实是发套式的一种发式,也是我们现代人最为熟悉的清宫发式。

清朝晚期,两把头的形状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变成了真发和假发相结合的样子,最终演变成了清朝末年的大拉翅,取代了二把头。

当时实际掌权者是慈禧太后,据说大拉翅是慈禧的独创发明,她生活奢侈无度,喜欢奢华,慈禧创制“大拉翅”正是她权欲和地位的真实写照。

《清宫词》曰:“凤髻盘出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底。”

大拉翅其实是板型冠状的饰物,类似于一个扇面的硬壳,高大约一尺多,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个发圈和发架,在扇面上用布做里衬,在扇面外面包上青缎和青绒布,最后成为了一个纯粹用来装饰的大两把头。

大拉翅是在两把头的基础上,越梳越高,为了美观还加上了以绒和缎装饰的头架和假发,正面装饰头花,侧面有穗子。

除此之外,大拉翅能够支撑金钗、凤簪、步摇、穗子、珍珠流苏、头花等的重量,十分奢华。

同时为了对应大拉翅的发式,之前两把头的燕尾也变成了大燕尾,大燕尾需要很多头发编成,因此大多用的都是假发。大拉翅可以自如摘戴,很方便,需要的时候戴在头上,不戴的时候,可以随时摘下来,而且尽显奢华,光彩夺目,深受晚清女性的喜爱。

到了清朝末代宣统时期,大家可以看下末代皇后婉容的照片,这时期的旗头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板儿,板儿上各种金银珠宝首饰,正式场合佩戴,平时不戴的时候,随时摘下来,当时民国初年街上也有旗人女子带着这种旗头,不过清代王朝灭亡以后,旗头的时代也结束了。

结语

清朝初期崇尚节俭,“软翅头”和“小两把头”在清宫也流行很久,因为清朝初期的发式是用真头发梳成的,并不能戴很重的金银首饰,都是为了简单美观方便,是从实用出发的。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以及经济发展,清朝女性旗头发式也从实用性向着审美型发展,比如“两把头”和“大拉翅”和清朝初期的“软翅头”和“小两把头”相比,就脱离了节俭朴素的本性,追求奢侈华贵。

现在我们看各种清宫剧会发现,在清朝初期也有大拉翅的旗头,其实这是和历史不符的,大拉翅的旗头在慈禧的时候才有。

清代女性发式和清代社会发展一样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朴实到奢华的过程。

清朝皇帝怎么剃发,他不怕理发师趁机行刺吗

当然怕,不过在清朝,理发师想行刺皇上,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都知道,由于清朝男子的发型与其他历朝历代均有所不同,并且,头发这种东西,隔几天不理就会重新长出来,而为了保持仪态,就必须每隔几天剃一次。

所以,这就决定了,在清朝从上到下几乎所有男子,都是在古代历史上和理发师打交道最多的一个朝代。

哪怕是皇帝,同样也是如此。

但我们都知道,古代不同于今日,而清朝的皇帝自然也不同于我们普通人,他们肯定不会像我们这样,脑袋任由理发师随意摆布。

同时,皇帝自然极为看重身家性命,而作为理发师,是仅有的可以手持利器,并在皇帝脸前晃的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清朝的皇帝,难道不怕理发师在为其理发的过程中,突然给他来一个趁机行刺吗?

并且,古代可没有什么电推子,理发全部用的是剃刀,并且这种剃刀极其锋利,一个不小心就会拉一道血口子,而这那可真是绝佳的行刺利器。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理发师趁着皇帝不注意,瞬间手起刀落,那么皇帝就极有可能命丧当场。

但在整个大清朝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例子,至少没有一个皇帝,是在理发过程中,死在理发师的手里。

难道清朝的皇帝不理发吗?当然不是,之所以没有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清朝早就针对这个问题,布置和设下了诸多规矩。

正是这些规矩,让理发师基本上不可能在为皇帝理发时,出现行刺皇帝的事情。

先来说说在清朝,为皇帝理发的都是什么人。

和我们概念中不同的是,在清朝,能为皇帝理发的,只有一种人,那就是服侍在皇帝身边的太监。

哪怕是民间的理发师手艺再好,理出来的发型再漂亮,甚至是享誉京城,但不好意思,都不可能让他为皇帝理发。

所以,从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身份不明之人混进宫,借理发的机会行刺皇帝。

而宫里的太监,基本上打小就被净身送进宫,最起码在信任度这一块,要比一般人强得多,这也就是为何让太监为皇帝理发的原因。

当然,对于宫里数量庞大的太监,皇帝也不可能每一个都熟悉和信任,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就需要从众多太监中挑出来一部分,由这些人专门为皇帝理发。

这些专门为皇帝理发得太监,在清朝有个名字,叫做“清发太监”。

这些“清发太监”,隶属于内务府之下的“按摩处”,这个所谓的“按摩处”,其工作内容,不仅包括为皇帝理发,还包括修脚、剪指甲等,总之,皇帝个人卫生方面,均由这些人负责。

也就是说,在清朝,出于发型的特殊,皇帝们理发的次数要比其他朝代皇帝多得多,所以,就有了专门为皇帝理发的“清发太监”。

说完是谁给皇帝理发,我们再来说说,这些“清发太监”,在工作时是如何进行的。

像我们现代人去理发,往往是十分听从理发师的指挥,让你脑袋怎么动,你就得怎么动,期间,理发师为了工作起来更顺手,还经常会摁住我们的脑袋,让我们一动不动。

总之,整个理发过程,我们就像一个木偶,要任由理发师的摆布。

当然,这是在我们现代,要是放在古代,一个理发师敢对皇帝这么做的话,那么,早就被拖下去剁碎了。

在清朝,如果皇帝需要理发,那规矩大着呢。

首先第一点,在皇帝需要理发时,总管太监会随机在“清发太监”中找出来一个,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长期使用一个人的话,会被人有机可趁。

而随机找一个人,就没了这种担忧,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清发太监,并不是一直只干这个工作,除非是皇帝点名长期使用,否则的话,过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批人上来。

之所以这么麻烦,说白了也是怕这些太监中万一出现问题,或者某个太监被人收买。

当然,清发太监也不是谁都能当的,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清发太监,是需要付出极大精力的,并且还要日常勤学苦练后,方才能胜任。

资料记载,清朝宫里的清发太监,最开始是先拿自己人练手,学会之后,日常就加以锻炼,为什么需要锻炼呢?很简单,这要是一天不练,不仅会生疏,并且还会手发颤,眼发花。

所以,为了能更好地当差,不出岔子,就得每日苦练。

怎么练呢?也很简单,如果是在春东时节,就在自己胳膊或者手背上练,这胳膊手背不是长得有汗毛吗?所以就成了很好的练习对象。

而到了夏秋时节,则是在冬瓜上练,拿一个刚下来的冬瓜,左手托右手剃,要保证剃得干干净净,同时冬瓜皮丝毫不破,另外两只手不能发颤,这才算是大功告成。

试想,我们常人单是在手里托着一个冬瓜,时间长了还会手发颤,而太监们不仅要托还要剃冬瓜上的绒毛,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等到太监学有所成之后,是不是就马上可以为皇帝理发呢?当然不是,还有其他必须知道的规矩。

清朝皇帝理发,不是随便想哪天就哪天的,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每个月的初一、十一以及二十一,是清朝皇帝固定的理发日子。

在这三天,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什么情况,总之清发太监要风雨无阻地为皇帝理发。

如果赶上了祭祀、春节、国家有什么大型庆典等日子,那么皇帝也会临时需要理发,但这临时的加差,与上述三天不冲突。

换句话说,清朝皇帝每个月至少理发三次。

并且,在理发当天,什么时辰开始理发也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在正巳时,按照我们现代的时间来算,这个时候就是在上午的九点左右。

之所以选这个时间,是因为这个时辰的太阳,刚刚升起不久,取“如日之升”之意,并且,此时太阳正缓缓爬升,不像正午时分盖过头顶,也是取“兴隆不过顶”的意思。

如果放在中午理发,那太阳就已经盖过头顶,并且也开始逐渐下落,这意思就是走下坡路,当时皇宫里对此是很忌讳的。

而到了日子口,负责理发的清发太监,在开始正式工作之前,同样也有很多规矩。

第一,进宫之前,需要除去所有衣服,接受检查。

没错,是真正的除去所有衣服,并且,还要前前后后多次检查,确认无误之后,他们才方可进入宫中。

第二,换上特制的衣服。

这衣服并不是有什么特殊,而是宫里单独准备的衣服,一般都是窄袖、青衣、小帽,目的就是不让太监穿自己的衣服,以防止夹带武器等。

第三,理发用的剃刀,也是宫里准备的,不能用自己的剃刀。

一般来说,为皇帝理发的剃刀,均有内廷直接保管,平常也会进行保养,保证剃刀绝对锋利,等到清发太监检查完毕后,由侍卫交给他们。

而这只是为皇帝理发前的准备工作,到了真正理发开始,才是考验清发太监技术、胆量的艰难时刻。

根据记载,在清朝为皇帝理发有三大规矩。

首先,必须右臂持剃刀,左臂不能触碰到皇帝任何部位。

皇帝不同于常人,自然不会像我们一样任由理发师摆布,不仅如此,连不小心碰一下,都会犯了忌讳,更别提摁着皇帝的脑袋不让他乱动了。

所以,清发太监只能右臂持刀,而左手和左臂,是根本不敢动一下的。

并且,皇帝理发也不会像常人一样端坐,经常会在理发的同时看书,因此,清发太监还得顺着皇帝的姿势去理发。

还是那句话,如果像现代理发师那样摸着肩膀按着头,这就是死罪。

其次,必须顺茬剃,不能逆着方向来。

这一点,其实就是应了那句话,所谓不可拂其逆鳞,毕竟古代皇帝常以“真龙天子”自居,你要是逆着剃,那就等同于动了逆鳞,同样也是死罪。

最后,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点,必须屏住呼吸,万万不能将口鼻之气,喷到皇帝的头上或者脸上。

我们都知道,是个人都需要呼吸,但清发太监在为皇帝理发时,却是不能呼吸的,不然,就会被认为把口鼻中的秽气,玷污了皇上的龙体。

一旦如此,照样是死罪。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小规矩,另外,在清发太监为皇帝理发的时候,周围会有一圈侍卫个个瞪大眼睛盯着,如果清发太监出了一点错,比如不小心给皇帝的脑袋上拉了一个口子,或者是不小心摁着皇帝的脑袋,那么马上就会被架走处死。

而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清发太监还得保证屏住呼吸,不让口鼻之气喷到皇帝头上或脸上,可想而知,需要多么大的心里承受能力。

所以,在伺候过慈禧太后的宫女何荣儿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就提到了一个专门为光绪理发得太监老刘,用老刘的话来说就是,每一次当差回来,几乎都跟要了半条命差不多。

书中记载,老刘每次为光绪皇帝理完发回来,两条腿软的路都不会走,并且回来之后,总会眼睛发直,怔怔盯着墙壁发呆半天,一句话都不说。

直到半晌之后,才逐渐缓过神来。

从这段记载,其实就已经能感受到这些为清朝皇帝理发得太监,每一次当差,基本上就跟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差不多。

而这些就是清朝皇帝理发的一个大致流程,总结来说就是,为其理发得太监,需要在开始之前脱光衣服进行全面检查,而剃刀也是宫里直接配发的,因此,也就带不进去任何东西。

并且,干活的时候,除了剃头的右手,左臂也不允许动,更重要的是,周围还有一圈侍卫眼睛都不眨一下地盯着这个清发太监。

在这种情况下,能保持镇定,为皇帝完成理发差事,就已经是心理素质极好的人了,至于还想行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一旦这个太监有什么异动,没等他出手,周围侍卫就一拥而上了。

所以,清朝的皇帝肯定需要理发,但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繁琐的规定和规矩,因此,皇帝们基本上是不担心会被理发师行刺的。

OK,关于清朝皇帝怎么剃发,他不怕理发师趁机行刺吗和晚晴同款发型怎么弄好看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朝皇帝怎么剃发,他不怕理发师背后捅刀吗 你看他们都是啥身份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2/12025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