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怎么判断适不适合读博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国内什么学校不建议读博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农村孩子值得读博士吗
值得读!如果有条件一定要读!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我大学的班长,上大学时也没觉得成绩有多么突出,但是他特别有追求,先考上了兰州大学的研究生,然后又读了中科院的博士,现在在德国留学,今天去比萨斜塔,明天去圣托里尼大教堂的,恨不得把欧洲转个遍,说实话我非常羡慕他的生活,而他之所以有今天肯定与他的远大志向和努力分不开的!
农村的孩子依然可以有远大的理想啊,你可能有这样的担心,年龄大了该到结婚生子的时候了,父母也老了,家庭条件也没那么好等等,这些都不重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如果想读就读下去!其他的都要给你的追求让路。你能读博士也是父母的骄傲。
人生的道路还很长,没有规定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读博士也是为你的人生集聚能量,博士毕业后你的起点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加油!
博士和博士后有什么区别,有读的必要吗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1985年我国正式创建博士后制度,小西曾讨论过博士与博士后的问答。
博士是我国现行学位体系下的最高学位,在学历上对应的是博士研究生。原则上只有通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人才叫"博士",但是日常中在读博士生也称呼为"某博士"。比如小西团队就有几个博士生在读,日常中也是喊"刘博士"、"张博士"呢。
和博士不同,博士后更倾向于"工作经历",而非学习阶段(学历)。和部分朋友的评论一样,博士后基本不用"读",而是"做"或"进站"。常见的有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与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之前不少企业博士后存在"空站"现场。
近两年,不少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企业工作,在"人才引进政策"补贴下,企业博后工作站已有不小变化。如小西定居的长沙市针对企业工作站的博后额外补贴10万/人。
在小西看来,我们无法给"博士后"下一个好坏的定义,"有没有读的必要"关键得看做博后的目的。比如:
一是为工作,"被"博后。
比如,不少大学在引人时,标准设置比较高,如几篇高水平的论文数量。尽管不少博士毕业时比较优秀,但是课题组论文署名的要求中,发表的大部分论文都是二作(导师一作),不符合求职高校的条件。博士发表论文二作是符合学校论文送审、答辩条件的,有疑惑的可以看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因此,不少博士生在得到新单位课题组带头人认可后,会选择进站做博后,有个2年的时间缓冲下,在发表足够的论文后在走入职流程。
二是为提升,主动做博后。
不少双非院校的老师在入职后,校内是有相应政策鼓励老师去其他知名高校,做在职博士后的。但是,一般不支持本校内其他学科做博后,意义不大。校外做博后,有机会结识一些学术大牛(合作导师),借助好的平台条件发一些好文章,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还有不少人想要在某个研究方向更进一步提升自己,博士毕业后选择去国外顶尖研究机构做博后,和不少大学的"短期出国访学"类似,比如小西有不少做土壤微生物方向的同学去德国马普所做博后,那边的科研氛围真的是非常好。
三是为钱,简单直接。
国内博士后的待遇不低,尤其是广东等发达区域的高校可达到30万/年的收入。小西团队就有少量发展中国家的博后,他们会选择在国内不同高校做博后,如一个出战后,就再进下一个。相比他们在国内的收入,在这边做博后的待遇好很多。
当然,不少高校对他们也有汉语要求。不是每个合作导师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博后开展工作,不会中文的话,日常开展实验不方便。
其实,做博士后的好处也不少,比如申报博后资助(每年2次)。小西之前也是入职后进站的博后,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一个博士后基金资助和青年基金类似,是很关键的。在部分高校,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做在职博后的话,期间可以不用课堂教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科研起步。
当然,让不少人犹豫的是博士后的"临时性",无法享受在职教师的福利,如部分高校博后期间发表的论文奖励认定,无法和在职老师一样享受科研奖励,而是作为博后期间的工作任务。比如,小西有个朋友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在看到长沙一所大学的引人公告后,放弃了北大的博后而应聘入职呢。
最后,小西想说博后是否值得做,关键是你得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通过博后得到什么?"。想明白这个问题,你就知晓自己是否要做博后啦,嘿嘿!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已经35了,再读个在职博士靠谱吗
首先,你所说的“靠谱”是什么意思?指的是自己的精力吗?
我认为你要先考虑好,或者说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工作。经济上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就是说你的家庭和单位要对你读博的事情给予必要的支持。
然后选择一个你所中意的专业,再次就是选学校了。
这些基本的情况说起来挺简单的,但是一点都不能马虎。
我个人认为,35岁,读在职博士没有什么靠谱不靠谱的,对你个人的视野还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班上有个学生40出头,就是为了给孩子做个榜样!
你可以多征求一下家庭的意见。
怎么判断适不适合读博士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作为一个老博士、新研究生导师,经常有学生问我这个问题:
老师,如何能知道自己是否合适读博士?
尤其是研二硕博连读、推免生直博等关键选择时,常见的两类情况:一是学生有心读博,却有逃避(不想工作)、胆怯(怕无法毕业)、迷茫(不知博士生做什么)、犹豫(担心无法坚持)等小情绪;二是博士生导师主动邀请转博,自己不知如何选择,更不知道怎么拒绝。
在小西读博时,就曾遇到不少同学是"头脑一热"后读博的。比如曾有其他专业师兄8年未毕业被清退的,非常可惜。那个师兄人真的不错,还教过我红外光谱的压片。读博的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非常高,"抛售止损"的魄力并非每个博士生都有,大部分人是拖着、拖着被清退。
因此,自己提前考虑清楚自己是否合适读博非常重要。
在我看来,天生就是读博的人百不存一。换句话说,99%以上的人也许都不合适读博。但是,他们在发现这个问题后,选择的是继续前行的道理,自己将自己逼出来。每次春节回老家,一些亲戚都说"这是我们家的大博士,可厉害啦...光宗耀祖啊",博士生自己心中唯有苦涩二字,重复一句"没有,没有,真的没有。"
比如,小西也是博士过来人,就算再也一次我依然会选择读博。可是,我还是觉得自己不适合读博,毕竟我适合不来枯燥、苦累、穷困的博士生涯。都说读博脱层皮,的确如此,得磨砺自己、最终熬出来。
如今的博士学制已改为4年,而且延期率高于2/3。博士生投入4-5年时间攻读某个课题,毕业时已是仅30岁,"三十而立"的尴尬啊。可是,自己授予博士学位在每年8万多博士生毕业的大背景下,真的算不上是"有所成就"。而且,35岁的"坎"对于年轻科研人(男)非常关键,不能起步就意味着一辈子的沉沦。
博士生的生活压力同样不小,就算每月少量的补助(高校通常是1500元/月+导师400-1000元/月),尤其是提前成家的博士生无法扛起家庭的重担。比如,小西就是博三时结婚的,媳妇硕士毕业后工作付出的很多。遇到一个好导师,给了我非常多帮助和扶持。
而且,博士毕业前的工作并不是很好找。属于那种自己看上的单位不够条件,能去的单位自己看不上。比如,非省会城市的211大学引进博士的待遇高、政策好、要求低,往往还不如发达区域的双非大学、专科院校抢手。
其实,小西觉得读博并非是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有个小套路就是,假设我不适合读博,然后列出一条条的小问题,结合答案确定是否能将自己推向适合读博。比如:
1.是否想做科研。
大部分专业的博士生毕业后首选高校、研究院所等单位从事科研工作,部分进入企业搞研发等。醉心于科研的人就是属于适合读博的1%人群。
2.读博想要什么。
比如,之前就有女博士告诉我,她并非喜欢科研,但是非常喜欢在大学上课的感觉,每周上一些课之后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想进入大学任教,前提就是获得博士学位,且具有一定数量、质量的小论文。
不太建议部分选择"读读看"心态的博士生,想要混博士非常难,对于自己和导师都是折磨和伤害。进入博士阶段,自己得自律(保障大量有效科研时间)、耐心(博士讲究创新,就意味着耐心探索)、抗压(生活、家庭、导师、课题、论文等问题都有可能摧垮一个博士生)。觉得自己一定做不到的,真的不太适合读博。
结合我身边的博士,其实我们聊过不少,大家都喜欢劝一些硕士师弟不要读博。不过,反过来自己再选择一次,他们又会重复之前的选择-读博。之前,有个导师说过一句话很有味道:
读博是一种生活方式,很奢侈、宝贵与难得,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你觉得呢?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8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