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青花葫芦怎么弄好看的问题,以及和葫芦画青花瓷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葫芦什么时候上色好看
葫芦下架后,先是要用薄竹片刮净上面的一层膜,再自然阴干一年。我个人盘玩的经验,前期盘玩一定要戴纯棉手套,盘玩时轻轻搓揉,不可武盘。每天盘玩半小时以上,经过一个月的盘玩,葫芦上会挂瓷。同时注意此期间盘二天后放阳光下晒,这个很重要。不晒文玩葫芦任你如何盘都很难变红色。晒的时侯要记得晒半天后转一下方向,使得其着色均匀。
盘玩时人如果手心出汗,就要停止盘玩,以免汗液沁到葫芦上形成花斑,就前功尽弃了。特别是在尚未形成包浆前。
大葫芦怎么装饰好看又漂亮
放在太阳下暴晒两三天,千万不能晒久,因为会裂开,晒好之后在阴凉通风处在放几天,最好可以刷一层桐油,这样不容易被虫蛀和腐蚀
葫芦怎么装饰成精致的工艺品
可以彩绘,浮雕,镂雕,还可以烫,还可以用其他配饰比如丝网装饰。。。
很多的可以做成小吊坠。要么把顶上打磨一下,配上合适的珠子、隔片和挂绳,用胶水粘上。或者把顶上开个洞,把绳结塞进去然后用胶封口,穿上配饰即可。
把葫芦上下对穿,用绳子穿过去,上下配上挂饰,做成吊坠或平安符
葫芦瓷瓶是哪个朝代开始的
提起葫芦式陶瓷造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发明了陶器,这也表明人类开始进入文明生活时代,同时也诞生了最初的陶器造型。有专家推测,葫芦可能是中国陶器的祖先。
我国种植葫芦已有七千年的历史,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一到秋季,葫芦果实进入成熟期,渐显金黄色,而且形态各异,人们习惯称它为葫芦。
由于葫芦壳体厚薄适度,质地坚韧,表面光滑,葫芦的长势、长姿可以人为控制。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葫芦容积可大可小,其尺寸可长可宽,很适宜做成各类日用器皿,渡河用葫芦筏等。在“玻璃时代”及“塑料时代”来临前的几千年里,葫芦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随处可见,因此人们十分熟悉它。
天然“S”形态的葫芦,有很强烈的动感美。上下两部分尺寸不同的球状体通过曲率特别大的束腰连接在一起,在柔性的重复与呼应中很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葫芦的汉语谐音是“福”、“禄”用此表达人们美好的追求。因此,葫芦为历代各阶层人们所喜爱。
宋代是我国瓷业大发展时期,产生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和形成了八大窑系。
宋代瓷器品类繁多,造型多种多样,那时较为流行的瓶就有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洗口瓶、直颈瓶、橄榄瓶、琮式瓶、胆式瓶以及葫芦式瓶等。
宋代饮酒风气甚浓,尤其是居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更甚。故南北各个瓷窑场也普遍烧制酒壶。据考证,当时酒壶就不下十几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较为珍贵的葫芦式执壶。
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它始烧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它的烧制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北村。曲阳西倚山西高原,处于山西台背钭的东缘。这里丘陵起伏,海拔高度多在100米至500米。由南向北蜿蜓数百公里的丘陵地带盛产煤、铁矿、铝土矿,它们都是生产瓷器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曲阳正处于华北大平原的西麓,南下是河南,北上紧连河北北部,内蒙和辽宁。旱路交通通畅。所以定窑的生产工艺很容易向四周扩散。在宋辽、宋金对峙时代,战争频繁,定窑的窑工们也很容易成为辽、金政权的俘虏,将定器的生产工艺传播到敌占区,一夕间在南北宽广地区形成了宠大的定窑系诸窑。
考古挖掘的资料也证实了上述历史情况。在今辽宁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就发现了生产定窑产品的窑遗址。
宋代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实定窑也兼烧黑釉、黑白釉、酱色釉及绿釉,而且产量也有一定的规模。在明曹昭《格古要论》中说“有紫定色紫”。
紫定的釉色实际上就是芝麻酱色。按“纯天然矿物色A型分类标准”,对比之后发现其色为A12-3#,即岩岱赭色。
定窑系各窑普遍兼烧酱色釉。其中不泛出现珍品。比如“紫定葫芦式执壶”,为宋辽时期较为流行的器型之一。这把执壶通高22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6.5厘米。葫芦体下部硕大近似于圆球体。通体施酱色釉底为露胎圈足,胎质粗糙,硬度高而坚实、灰黄色,以泥条垫烧。
还有“黄釉葫芦式执壶”(《两宋瓷器》)。壶通高24.8厘米,口径2.8厘米,足径6.7厘米,底为圈足,流细小而弯曲,是辽瓷中少见的珍品。
1980年北京金代乌古伦窝论墓出土一把葫芦式青瓷执壶(见《中国古代酒具》P344)釉色浅青灰色。执壶通高28.4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9.3厘米,最大腹径17厘米,整个器物体形硕大。该执壶造型应由宋辽时期常见的葫芦式瓶演变而来。平底可见有细小支钉痕迹,具有汝窑瓷的特点。
1978年赤峰哈金沟村发现一处元代窑藏。其中就有一把“影青葫芦式执壶”(见《文物》1984年5月刊)。通高10.8厘米,最大腹径7.2厘米,底径4.5厘米,是一把尺寸较小的执壶。
辽、金、元皆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习武、善骑、喜酒。所以那个时期能够出现葫芦式执壶总是一件合情合理之事。
到了元末明初那段时间,葫芦式执壶就很难见到了,代之而起的酒壶类似于玉壶春瓶式的青花釉里红执壶。
明清两朝多见葫芦式瓷瓶。其中一件“天民楼”藏品,为“青花扁腹绶带葫芦瓶”。口部以下鼓起、短颈,两侧附绶带双耳、肩圆腹、圈足为略呈长方的椭圆形、腹部可见横向接痕。葫芦上部饰一周缠枝竹石菊花、扁圆腹两侧皆绘中心为太极图,并有八瓣长形花瓣组成的宝相花。腹部周缘为一圈叶纹边饰,两耳下端呈如意形。
这件永乐年间青花葫芦瓶,颜色鲜丽浓艳,有明显的褐黑色结晶体,不难看出使用了伊拉克产所谓苏麻离青钴料,才有这等好的发色。釉质肥润,微闪青色,美不胜收。想当年受汪庆正先生之邀在上海博物馆看到这件珍品时,汪先生赞不绝口。
此外,明成化“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嘉靖“青花云鹤八仙图葫芦瓶”。它们多为道士作法或盛装仙丹用的葫芦瓶。这时使葫芦瓶蒙上了一股“仙气”携带了一股子“药气”。
清朝康熙晚年创烧了粉彩,它借鉴了珐琅彩的烧造技法,即较多地采用玻璃质的透明颜料和珐琅质的不透明颜料,经过洗染,打底色,平填,接填等技巧填色后再经过烧制,颜色不仅固定在釉面上,而且像釉一样光泽莹亮,大放异彩,纹绘丰富厚实极富有立体感。
乾隆时期将秀丽淡雅或浓装重彩的粉彩用在独具天然姿态的葫芦式造型瓷器上,再加上瓷质精细洁白,使之粉彩葫芦式瓷器更加光彩照人。像“粉彩绿地折枝花纹葫芦式瓶”的整体艺术效果更使人倾倒。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每个历史阶段毫无例外地都能见到葫芦式陶器、瓷器的身影。由于历朝历代的人们喜欢葫芦造型,而成为经久不衰很具传承性的少数几种造型之一。天姿美丽的造型,万紫千红的纹饰以及神秘的窑变效果,也早已使葫芦式瓷瓶名扬天下。
小葫芦怎样才能好看
不知您的葫芦有没有打皮,新摘的葫芦首先需要打皮后晒干放在干燥处存放就可以了。
经常晒晒,这样葫芦的颜色会很好看。关于青花葫芦怎么弄好看,葫芦画青花瓷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77788889.com/1/16115.html